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惠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文,故称。其影响深远,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坛经》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把“真如”视为最高的本原,强调“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而“自性”指精神本体“真如”;又提到“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般若”即佛教智慧,认为“自性”中本来具有智慧。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其实《坛经》可以说就是六祖慧能的个人传记,其中记述了慧能从求师到开悟再到传法的种种经历,说其中有“玄机”是因为六祖慧能的经历颇不一般,确是耐人寻味。

如上所述,慧能在东禅寺“打杂”了八个多月,一直默默无闻,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打杂的”会成为禅宗的继承人,别说想到这小子会“化茧成蝶”,恐怕当时寺里认识他的也不多吧。

有一次,五祖想试一下弟子们的修行成绩,把所有人聚到堂里,说道:“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所谓“偈”,就是一种写佛学感悟的小诗或小文,在禅宗十分流行,比如说某某大师开悟了,就写一首偈来留下自己的心得。不过在这里,更像是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作为终期考核的作业。

众学僧一听,明白兹事体大,攸关禅宗法嗣,也就是继承人问题。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很多僧众明白,“二把手”神秀对这事可是势在必得的,大家底下一合计,“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干脆我们这些人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且看神秀神秀怎么表现就得了。

这下可把担子留给了神秀,而我们要清楚这位大师的名声也不是白来的,可以说是修行多年、禅悟有法,他知道这是个难事,呈偈吧,就自己一个人写,好像是说自己觊觎六祖之位,落了俗心;不呈吧,老师就没办法给自己“打分了”,这不“打分”怎么能“毕业”、怎么能继位呢?

《坛经》里说神秀写好“作业”后一连徘徊了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最后,他想到一个办法,写在五祖堂前的墙壁上吧,让老师和大伙看看,老师说好的话在承认是自己所作。《坛经》上的这段描写将神秀成一个很不自信、又落了俗心的形象,毕竟此经的赞颂对象是神秀的对手,这样是可以理解的。神秀的偈怎么说呢?大家很熟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次日五祖一看点头赞许,让大伙儿好好诵读领悟。

没过多久,神秀的偈子传到了慧能的耳朵里,他思索一番,明白这是个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于是也作了一偈。等到晚上,慧能找人帮他写在了神秀偈子的旁边(颇有挑衅的意味)。这个大家更熟悉(按通行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亮以后,便引来了僧众的围观。大家得知是慧能所作,明白这家伙不是“差生”,而是个难得的“天才”呐!可是“天才”怎么能是个“獦獠”呢?这个不允许。五祖知道大家的心思,看过后没说什么,还直接把偈给擦去了。

次日五祖悄悄来找慧能,打了个暗语问:“米熟也未?”慧能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随后“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于是慧能当夜三更去找五祖,并得到了真传。这个情节后来被吴承恩借用,写了菩提老祖传法孙悟空的事,其中的意味确实也相似。

五祖之所以悄悄行事,是担心其他僧众不服,毕竟神秀才是大家心中的不二人选,而且慧能是个打杂的岭南人,他作六祖,众人岂会甘心?

事实上正是这样,五祖连夜送走慧能后,便有很多人去追捕了。

四南与北的较量

话说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与了慧能,他叮嘱这个继承人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当年达摩祖师来中原传法,由于当时的人们对禅宗没有概念,没有“信”,所以要以衣钵为“信体”,过了百余年,这种信仰已经得到了广泛认识,法是重点,衣钵便失去了作用,留着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因此,五祖让六祖再不要传这没有意义的衣钵了。

人们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信物来作为心灵的寄托或是某种象征,像古时的“传国玉玺”、“定情信物”等等,但是这里所说的真正的禅法毕竟是不能依靠外物而传承的,我们常说“心领神会”才是理解问题的关键,正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人们往往又会执着于外物象征,佛教常说“执着”是“三千烦恼”的代表,于人无益,很多争端就是因这种执着而产生的。所以五祖随后又嘱咐慧能快些“溜走”,不然的话是“命如悬丝”。当夜三更,五祖亲自将慧能送到九江驿,师徒二人悄悄上了小船。慧能说“请和尚座,弟子合摇撸。”让师傅坐下,自己来摇船渡河。五祖用了个“双关”句说:“合是吾渡汝。”应该是师傅“渡”徒弟啊。慧能接住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师傅启蒙了、度化了徒弟,做徒弟的接下来应该自己提高自己。这话说的十分在理,尤其对学生应是个启发,不能全靠老师,自主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从此六祖不得不孤身游历于岭南地区,宜地点化有缘人。传说六祖慧能在岭南山里避难避了十五年,这期间与山中猎人一起,边修行边劝化周围的人,做到了“随宜说法”。

有一次在法性寺印宗法师讲经时,有学僧徒开小差,争论风动幡动问题,下边旁听的六祖点破“仁者心动”,印宗十分佩服,立刻尊其为师,这才使“传说中的”六祖重现“江湖”。

话分两头,说五祖圆寂以后,黄梅东禅寺的僧人还是尊神秀为宗。上文已经提到,神秀自有其佛法上的领悟,“菩提树”、“明镜台”难得修成,“常拂试”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成为一代宗师也是实至名归的。神秀在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后来当政的武则天将他请到洛阳,整个北方贵族阶层修习佛法者都以他为师,形成“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的阵势。

神秀的强调“坐禅习定”,修行渐悟才能得道,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其实也继承了达摩禅宗“自求法门”的教义。

而慧能的理论来源于《楞伽经》中的“无门为法门”和《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强调“横超顿出”,提出“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主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重要的是他的际遇本身似乎更符合前几位祖师“机缘领悟”的禅宗历史,所以五祖选择他为正宗;他还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这种不提倡枯禅、旨在度化大众的教义,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于是禅宗自此分为南北二宗,教义上有“南顿北渐”之说。南怀瑾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说修禅宗就像竹子里的虫往顶端爬,可以顺着竹子一节钻一个洞这样爬出去到顶,也可以直接横着钻个洞出来,再爬到顶端。

这场较量还没有完,后来神秀弟子普济公然尊神秀为六祖,自称第七代传人,这可惹恼了慧能的传人。于是慧能的高徒神会率众赶到洛阳,搞了一个“南北宗是非大会”,要在禅法辩论上拼个胜负,结果真的是辩倒了北宗普济等人,一下子把南宗的地位提高了不少。我们在武侠小说上常看到那些武林门派分支之间比武论正宗,历史上的禅宗争辩似乎就是其原型了。

由慧能和神秀首开的禅宗理论较量,产生了中国化佛教的辉煌,并成为佛教史上脍炙人口的公案。

五后话

如露亦如电话说佛教那些牛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秋水微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如露亦如电话说佛教那些牛人第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