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掐会算的开府庾季才嗅觉敏感,他第一个站出来劝杨坚上应天命,早行禅代之事,人们都知道,庾季才是个懂天命的人,他的话够分量有影响力。
大周的重臣们开始觉醒,大家作为政治场上的老狐狸,嗅到了变天的气息,审时度势之后开始争先恐后地劝杨坚再往前迈一步,一小步就够了。
尽管至尊位子有着巨大的诱惑,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相国居然坚强地忍着拒绝着,人们不禁要问,他在等什么?
事实上,杨坚确实在等,他在等一个人的表态。
来了,终于来了,大左辅李穆送来了劝进表奏。
有了李穆这道表,杨坚觉得行禅代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回复李穆说:公对我有恩德,又是父辈,既然你说话了,我没有不从之理,今月十三日即上应天命。
杨坚算是给足了李穆面子,但另一方面,竟然把篡位的责任推到了李穆身上,好在李穆乖巧,照单全收。
杨坚还没忘记一件事,即他如今仍然是普六茹坚,既然要做皇帝,索性做中原之主,离蛮夷远点。
好好的汉姓不用非要改为代北胡人的部落姓氏,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前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在杨坚的主导下,大周再次改制,一举废除了自宇文泰主政以来的赐胡姓制度,所有赐给胡姓的人全部恢复旧姓,就这样,普六茹坚改名杨坚,大野叔德改名李渊,拓拔显庆改名李穆,其他宇文泰恩赐的九十九姓都恢复了旧姓,一切都恢复到永熙年的状态。
那种以改胡姓为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汉制再次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流。
汉人士族一片欢庆。
当初,对佛道信仰的全面解禁让杨坚赢得了全国宗教人士以及信众们的支持,如今恢复汉姓又取得了汉地世家大族的拥护,杨坚现在不想称帝都不行了。
又一出禅让大戏上演。
周帝下诏移居别宫,命太傅杞公宇文椿奉冊,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绂,经过了一番既定程序,一个说我让了,一个说我德薄不堪大任,半推半就之间大周禅位于隋。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自相府身穿常服入宫,在临光殿改穿纱帽、黄袍,戴远游冠,接受册书、皇帝玺,大隋朝正式建立。
至此,大周朝自天王宇文觉撇开魏帝单干至宇文阐退位历五主二十四年而亡。
兼太傅、上柱国、邓公窦炽在南郊设坛柴燎告天,新帝大赦,改元,以北周大定年为开皇元年。
杨坚做皇帝,独孤氏为皇后,祖上也跟着沾光,地下的杨忠从随公升级为武元皇帝,杨忠媳妇吕苦桃也夫荣妻贵号为元明皇后。
有升有降,大周宗室诸王全部降格,周静帝为成为介公。当然,继续做公爵也是幸福的,只是他们得幸福会走多远,没有人能保证。
少內史崔仲方提出改革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魏旧制,隋帝照准,于是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相当于中顾委委员,虽然位高,但不设置僚属,与天子坐而论道。三公参与军国大事,开府置僚属。尚书省总理政务,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内史省即中书省,与门下省一起主管出纳、朝直、代言。内侍省管理宦官。
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六曹打理朝政的格局基本形成,从职责设计上,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对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起到了制约作用,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杨忠的儿子成为帝国老大,忠字就成为杨忠专用,连与之谐音的字都不能用了,所以门下省负责人侍中只好改称纳言。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国升级做皇帝,相国府属员们也跟着升级,相国司马高颎升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相国司录虞庆则升为内史监、相国内郎李德林升为内史令,大家都从杨坚的家臣成为帝国的大臣。
杨坚热热闹闹登基,周宣皇后杨氏闷闷不乐。当初,郑译矫诏以杨坚辅政,杨丽华还挺高兴,现在自己父亲取而代之,自己也从皇太后下位,心中愤恨,杨坚也觉得对不住孩子,将其改封为乐平公主,想让她改嫁,但是杨丽华发誓不嫁。
上柱国窦毅之女听到杨坚篡位的消息后,愤恨地说:恨我不是男子,不能救舅家的祸乱。吓得窦毅赶紧捂上了他的嘴,襄阳公主说:不要胡说,小心被灭族。这个孩子还真是说到做到,长大后辅助夫君灭了大隋朝,她的夫君叫李渊,大唐朝开国皇帝。
宇文氏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内史监虞庆则劝杨坚将宇文皇族连根拔起,杨坚召几个心腹大臣计议,高熲、杨惠虽然心中并不赞同,但见杨坚的意思已经很明了,所以不敢有异言,只有忠厚的李德林明确表示反对,最后杨坚当场翻脸:你是个书生,不足以议论这些国家大事。
在这次站队中,李德林站的位置不对,从此被冷落。不过,处理国家大事占用时间少了,私人支配的时间变多了,李德林继续修撰自己的北齐回忆录,亲历者修史,史料来源应该是最可靠的,后来,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根据父亲写的完成了《北齐书》,可惜的是,由于不是国家修史,流传下来的这本书破损严重,但作为第一手资料,其史学价值很高。
周皇室遭到灭顶之灾。宇文泰的孙子、闵帝宇文觉的儿子、明帝宇文毓的儿子们、高祖宇文邕的儿子们、宣帝宇文赟的儿子们无一幸免。
资格老的李穆由于转向快受到杨坚的信任,不但本人被拜为太师,享受赞拜不名的超级待遇,而且家族中人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得以封官晋爵,就连还在襁褓中吃奶的小孙子也称为史上最年轻的仪同大将军,按照大隋典制,五品以上官员入朝要手持象牙笏,而李氏家族当时有一百多人持象牙笏,西京华族李氏达到了家族事业的巅峰。
以李穆的阅历自然懂得盛极必衰的道理,他认为自己到了改隐退的时候了,于是上书请求退休养老,隋朝皇帝杨坚以吕尚八十岁辅佐文武二王,张苍以百岁为丞相为由拒绝了他的申请。
但是,皇帝还是非常人性的,虽然没有批准李穆退休,但为了体恤老臣,特别下诏免除李穆的朝拜,朝廷有要事到家中访问,实际上不再让他过问政事。
李穆一直到活到开皇六年老死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
苏绰之子苏威原为开府,风闻隋将禅代的消息,不想陷身其中惹祸上身,便挂印而去,大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没有忘记为自己的基业奠基的人,征拜苏威为太子少保,后兼任纳言、度支尚书,成为开皇朝重臣,再续了其父的辉煌。
北方局势稳定后,杨坚决定打过长江解放全国,对于南征将领的人选,高参高颎推荐了韩擒虎和贺若弼,不久,杨坚的次子杨广挂帅,率领韩擒虎和贺若弼一举荡平南陈,杨坚就此称为结束一个半世纪混乱并将中国重归大一统的千古大帝。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开皇元年六月,周静帝被害,宇文泰的最后一点血脉断绝,辉煌于北朝末年的宇文家族被屠杀殆尽,当然,宇文这个姓氏并没有消失,不过,他们与宇文泰已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需要补充的是,北周众臣在大隋朝大多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郑译、刘昉、梁士彦、宇文忻、王谊、虞庆则、高颍、韩擒虎、贺若弼没有一个是善终的,李穆家族后来也遭到灭门之灾。甚至,杨坚的五个儿子全部死于非命,
侥幸落网有李虎、李弼家族成为大隋朝的掘墓人。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江湖法则同样适用于历史大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