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熊安生拍得宇文邕很舒服,对熊安生的崇拜让他放松了警惕,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武王重生,心中大喜过望,当场下令赏赐熊安生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
临走,宇文邕又送给熊安生一套车马让随自己一起回长安到大乘佛寺参议五礼。
另一个文化名人中书侍郎李德林也同样受到优待,说起来,宇文邕还是李德林的铁杆粉丝,他经常研读北齐朝廷的文书诰命,常常赞叹文章的奇妙,这些文章出自李德林之手。
李德林成名很早。
发现李德林的伯乐是高隆之,被高欢引为同宗的徐家子,做过京城四贵,封为平原王,但最后被高洋虐杀。
李德林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引为背诵左思的《蜀都赋》而为高隆之发现,高隆之见人就说:给他几年时间,一定会成为国家栋梁。高隆之位高权重,跟他说上话的自然都是高官权贵,大家都很好奇,什么样的神童让高公如此赞美,不行,得瞧瞧去,于是李家宅院车水马龙,看热闹的人一连闹腾了一个多月。
李德林没有辜负高隆之的夸奖,十五岁开始背诵《五经》及古今文集,一天数千言,几年下来,可谓博览群书,于典故、阴阳、气象无所不通,尤其是文章写得条理顺畅文采飞扬,有一次李父同高隆之、魏收在一起,一向心高气傲的魏收对李父说:贤子的文笔,可以做温子升的传人。高隆之大笑道:魏常侍嫉贤了,何不近比老彭,却拿温子比。
后来,父亲去世,母亲多病,为了照顾母亲,李德林从此安心读书,对官场失去了兴趣。朝廷早闻其名,逼其出仕,成为齐任城王高湝的师友,举秀才,被尚书令杨愔列为上等,授殿中将军。后除中书侍郎,诏修国史,与黄门侍郎颜之推一起主持文林馆事,累迁仪同三司。
但是,宇文邕没有像拜访熊安生一样亲自到李德林家里拜访,毕竟,李德林年轻,熊安生年长。
宇文邕的使者到李宅宣旨,称平齐最大的收获就是李德林。李德林也是受宠若惊,毕竟已经改天换地,有了新帝给的这个态度,从此可以继续为新朝效力。
李德林被引入邺城宫内,宇文邕让内史宇文昂访问齐朝风俗政教和人物善恶,两人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
后来,李德林被授予内史上士,从此北周的诏书诰命格式及山东人物的用人全权由李德林负责。
宇文邕很满意,对群臣道:我见过李德林为齐朝所作的文书,常常以为是天上人所为,今日为我所用,为我作文书,真是太不寻常了。群臣道贺,以为李德林能够为大周所用,全是皇帝圣德所致,君臣大悦。
河南地传来喜讯,洛州刺史独孤永业投降了。
160、灭齐(3)
独孤永业镇守洛州,手下有三万精兵,周军几次进攻洛阳,独孤永业都没有让西人进入,所以,当听到晋州失守的消息,独孤永业请出兵收复平阳,但是朝廷里的这帮家伙自己没本事,却怕有本事的人立功,所以他的奏折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独孤永业感到大势已去,不久,并州落入北周之手,独孤永业彻底绝望了。
就在宇文邕取晋州定并州的时候,宜阳总管常山公于翼也从陕州出兵,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接兵临洛阳城下。
独孤永业镇守金镛城,洛阳依然是难啃的骨头。
韩木兰之子韩擒虎请求入城劝降,于翼自然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擒虎的父亲韩木兰与独孤永业对抗多年,独孤永业对他也很佩服,韩擒虎向独孤永业讲明了厉害关系,独孤永业动心了。
独孤永业不是个只懂得愚忠的人,如今齐国灭亡在即,良禽择木而栖,既然朝廷无能,那咱就对不住了,独孤永业让自己的儿子独孤须达韩擒虎到周军请降,洛阳一下,整个河南失去了主心骨,大家纷纷来降,河南九州三十镇全部改旗易帜。宇文邕大喜,加封独孤永业为上柱国。
高纬知道一切都完蛋了,洛阳落入敌手,济州又哪里能守得住。于是,高纬命高阿那肱留在济州布置防务,自己带着老婆、妃子、儿子、宠臣等往青州跑。就在高纬仓皇逃亡青州的时候,他最信任的人之一高阿那肱却派人秘密进入周营,与周军暗通消息。
周人让高阿那肱想方设法稳住高纬,这次绝对不能再让他跑了,只要高纬一天捉不住不,齐人就保留着希望,所以捉住高纬是战争结束的契机。
于是,高阿那肱的消息不断传到青州,“周军离得还远。”“已经把路上的桥梁全部烧毁了。”
这些消息让高纬稍微宽心。
然而,高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已经被自己的宠臣出卖了,实际上这时周军已经到了济州城下,高阿那肱与周军兵合一处,随即,在高阿那肱的指引下,周军杀向青州。
高纬把袋子里塞满金子放在马鞍后,与老婆孩子等十余骑向南逃去。然而,已经太晚了,周将尉迟勤追到南邓村,将一行人等全部抓获送到邺城。
回来了,高纬再一次回到了邺城,自己坐镇十几年的旧都,物是人非,邺城已经换了主人。而曾经的主人却成了阶下囚。
宇文邕倒没有难为高纬,反而主动走下台阶跟高纬见面,显示了一个胜利者的博大胸怀。
宇文邕为斛律光、崔季舒等平反昭雪,重新安葬,子孙们根据情况重新录用,家口财产能退的全部退还。同时,宇文邕下令将东山、南园、三台毁掉,拆下的瓦木能用的都赏赐给百姓,被齐人霸占的山园田产各还其主。
在路过斛律光墓地的时候,宇文邕感慨道:假设此人还在,我能在这里吗?
是啊,倘若不是高纬自毁长城,任宇文邕如何雄才大略,要做蛇吞象的游戏谈何容易。
借一句古人的话,灭齐者非周,齐也。
历史记下了这个不寻常的事件:公元577年,周武帝灭北齐,结束了四十三年东西分立的局面,统一了北方。
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周陈南北对峙,但此时的国势,已与魏梁时不可同日而语,周朝的版图已经延伸到巴蜀荆襄,而南方四朝中势力最小的陈朝已经没有了跟北朝对抗的势力,北周统一全国已成必然之势。
大势如此,但北齐的残余势力仍然不可小觑,据可靠消息,高孝珩已经同高湝在信都集结了数万兵马,意图光复大齐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