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三老尊荣
宇文邕与五弟宇文宪小时候曾被宇文泰送到高平李贤家,兄弟二人在原州呆了六年,因此,李贤对二人有养育之恩。
因为李植的原因,李贤家族遭到受到重大打击,李贤被免职赋闲家中。在那场劫难中,李远的嫡子李基被叔父李穆保下,左迁到江州任刺史,李基从此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于保定元年去世,李穆悲痛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植的事慢慢过去,等到宇文毓亲政,李家人开始被重新启用,李穆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复爵安武郡公,任直州刺史。
保定二年,李穆进位大将军,李贤也被任命为瓜州刺史。
保定三年正月,宇文邕西巡,到了原州李府,故地重游,举目四顾,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感伤不已。
皇帝亲自设宴宴请了在原州的李家子弟,并派中侍上士尉迟恺前往瓜州问候李贤,赐给李贤一身衣服及被褥等,把自己的一条十三环金带、马一匹、金装鞍勒、杂彩五百段、银钱一万。
对李穆的赏赐同李贤同样多,李家子侄男女中外诸孙三十四人,各赐衣一袭。又拜李贤的外甥厍狄乐为仪同,李府中的门生中有二人授大都督,四人授帅都督,六人授别将,甚至家奴中有五人授军主。
宾主其乐融融,宇文邕很高兴,大家尽欢而散。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夜里,巡行队伍突然接到命令,立即摆驾回长安。
西巡队伍匆匆忙忙踏上了返程,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虽然人人都觉得非比寻常,但没人敢问。
私下里,大家议论纷纷,什么样的猜测都有,随宇文邕出巡的大司徒侯莫陈崇对左右开玩笑道:我曾经听术士说晋公今年流年不利,车驾忽然夜还,大约是晋公死了。
侯莫陈崇的一句玩笑竟然惹来一场塌天大祸。
事实上,长安一切正常,宇文护仍然活得好好的,仍然把持着军政大权。
有人把侯莫陈崇的话报告了宇文护,宇文护大怒,侯莫陈崇你这是咒我死啊。
宇文护对侯莫陈崇早已很不满,这事与王勇有关。
王勇本名胡仁,当年与王文达、耿令贵邙山一战成名,三人都获得了赐名、进位刺史的殊荣,王勇性情雄猛号为骁将,但他有个大嘴巴的毛病,喜欢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上,动不动就“某当年如何如何”,别人有点过失,他大嘴巴子一张就当众揭人家的短,弄得人家下不来台,所以,很多人都受够了他的毒舌。
侯莫陈崇在众老柱国中年龄最小,也是年轻气盛,有一次同诸将一起拜见宇文护,王勇大嘴巴子一张又开始放毒,惹得侯莫陈崇火起,当众羞辱了他一番,王勇再勇猛,他能比得过万军中单枪匹马活捉万俟丑奴的侯莫陈崇吗?
论官职爵位,论过往战功,论资历威望,王勇遇到侯莫陈崇,毒舌什么也吐不出来,只有张口结舌挨批的份。
王勇受了这一顿侮辱,羞愤难当,不久背上疽身亡。所以,王勇的死跟侯莫陈崇有莫大的关系。
然而,侯莫陈崇图一时之快,事实上他犯了王勇同样的毒舌毛病,因为,在宇文护的府上,还轮不到他教训人。
宇文护对此很生气。
所以,此次听说侯莫陈崇造谣说自己死了,他如何能够忍受。
宇文护气冲冲上殿找皇帝理论,见执政兄长真生气了,宇文邕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面斥责侯莫陈崇传播谣言,影响太坏,侯莫陈崇惶恐谢罪。
在宇文邕看来,不就一句玩笑话嘛,大家都是国之重臣,认个错道个歉也就算了。
然而宇文护却不这么想,这件事绝不是批评教育一下就拉倒的事,表面上咒骂自己,骨子里是挑战大冢宰的权威,而且侯莫陈崇跟术士勾结妖言惑众更是罪不容赦。
见皇帝没有查办侯莫陈崇的意思,宇文护一脸不高兴。
朝会结束后,宇文护越想越气恼,摆明了皇帝偏袒侯莫陈崇,这个信号不好,看起来需要杀鸡骇猴,顺便为皇帝敲敲边鼓了。
心意已决,宇文护不再请示皇帝,派人带兵包围了侯莫陈崇的府邸,逼令侯莫陈崇自杀。
自行了断可以保全一门富贵,侯莫陈崇没有别的路可走。
侯莫陈崇一世英名,最后因言获罪落得了如此下场。
至此,八大柱国倒有三位死于宇文护这位著名的屠龙手之手,宇文护称得上是屠龙杀虎第一人了。
宇文邕眼睁睁看着侯莫陈崇自尽,无可奈何,他还不得不顺着宇文护的意思,为侯莫陈崇赐谥号为“躁”。
142、三老尊荣(2)
从这件事中,宇文邕看出执政哥哥对自己不满意,为了消除宇文护的戒心,必须继续给哥哥下迷魂汤:大冢宰晋国公,论亲族为兄,论责任为辅政,从今之后诏书及百司文书不能称公名。
这是公开为宇文护避讳,谁能享受到避讳的大荣耀,只有皇帝。宇文护心中得意,口上仍然上表拒绝。
按照先例,臣子见皇帝应该口称臣某,皇帝为了表示对某臣子的尊敬,就给臣子加殊礼,其中一条就是赞名不拜,你可以不称名,直接说臣,加殊礼的大抵是权臣,而宇文护不但拜见皇帝不唱名,而且把只有皇帝需要避讳的诏书文书也避讳了,到了现在,除了皇帝的名分,皇帝有的宇文护都有了。
宇文护高兴啊。
宇文邕也很高兴,古语不是这么说吗,要使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宇文邕正在不动声色地一步步把宇文护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人如果太顺利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最伟大最光荣的,说的话都是金口玉言,听不得半点反对的声音。现在的宇文护就有这样良好的自我感觉。
老柱国只剩下太傅、燕国公于谨了,保定三年四月(公元563年4月),宇文邕下诏以于谨为三老,命有关官员按照古礼制定皇帝见三老的礼仪,他要亲自像古来明君一样向三老请教治国大道。
于谨接到旨意,诚惶诚恐,赶紧上表请辞,皇帝不但没有准奏,而且又加隆恩,赐于谨延年杖,以后,老头可以拄着拐杖上殿面君了。
什么是三老?从皇帝向三老问道的隆重仪式上可以看出端倪。
见面地点在太学的明堂。
按照预定程序,文武大臣们簇拥着皇帝宇文邕先进入太学等候。
当于谨来到的时候,皇帝率大臣们立于大门与屏风之间迎接,于谨赶忙拜谢。
有司在明堂中楹设三老席,面向南面,太师、晋公宇文护登上台阶将几(小桌子)放在席上,宇文护退下。鼓乐奏起,三老升席,面向南面凭几而坐,以帝师自居,有皇帝在场的时候面南背北是皇帝的专利,于谨今天的脸可谓露足了。
接下来,大司马楚国公豆卢宁登上台阶为三老脱去鞋子,在一旁摆好后退出。然后,皇帝迈上台阶,站立在明堂东屏风前面,面向西面。
服务人员呈上酒馔,皇帝跪着将酱豆摆好,挽挽袖子徒手为三老割肉,伺候三老用膳,等三老吃完了,皇帝又跪下端着爵器让三老漱口,一旁的服务人员将碗筷等撤掉。
皇帝恭敬地站在南面向三老请教,三老站起身回答。
皇帝道:我受天下重任,自知不才,想要明白治理国家的根本,公要教导我。
三老回答: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以来的贤德君王都是虚心纳谏后知道自己从政的得失,天下方能大治。望陛下记住。
接着三老又道:治国的根本在于忠信。所以古人云即使没有粮食没有兵马也不可失去信誉。国家的兴亡莫不由此。愿陛下守信而不要失信。
三老接着说:治理国家必须靠法制。法制,国之纲纪。纲纪不可不正,正法纪的根本在于赏罚分明。倘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的会越来越多,作恶的会越来越少。反之,则天下善恶不分,百姓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最后,三老做了一个小结:言行是立身的根本,言行要一致。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若考虑不周必然会有过失。天子的过失,事无大小,皆如日食月食,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愿陛下谨言慎行。
三老说完了,皇帝再拜,口言:谨受教。
三老回拜。
皇帝问道三老的仪式至此完毕。
在周帝虚心请教治国大道的时候,在周国的东邻,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也受到一番教导,宰相和士开对高湛说:自古帝王,今日无不化为灰土,至于尧舜和桀纣又有什么不同?陛下应该趁着年轻及时作乐,便是一日快活也比过千年苦闷。国家大事交给大臣,还有什么做不好的。
和士开是高湛第一宠臣,两人的关系比皇帝皇后的关系还好,不过,高湛不知道的是,和士开已经给自己戴了一顶绿帽,他勾搭上了高湛的胡皇后。
领导的差别注定了博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