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猷何许人也,如何上这样一道表奏?
崔猷出自博陵崔氏,其父即大魏朝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崔孝芬,元修入关的时候,崔孝芬没有跟着走,高欢入洛阳大诛群臣,崔孝芬遇害,那时候崔猷任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家中遭变后即偷偷逃走辗转入关。
见到孝武帝后,崔猷痛斥高欢不义之举,陈述家门遭害经过,哀动左右,孝武帝为之改容,即以本官奏门下事。后从宇文泰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负责军中的书信来往。
作为文化人,他还被选入卢辩的团队制定六官制度。
侯景据河南归款,行台王思政赴之,宇文泰再三叮嘱王思政遇事与崔猷商量着办,王思政欲于颍川为行台治所,崔猷以为襄城控带京洛,为当今要地,如有动静,也容易救援,而颍川地接敌寇,又无山川险要可以凭借,一旦开战,贼兵可径至城下,权其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让郭贤镇守就可以了。
宇文泰让王思政按照崔猷的建议办理,但王思政不同意,宇文泰不能不考虑王思政的感受,只好答应了。颍川陷落后,宇文泰非常后悔没有听崔猷的话。
大统十七年,崔猷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崔猷深为晋公宇文护所重,宇文护为了拉拢崔猷,把崔猷第三女认的女儿,上封号为富平公主,但是,崔猷性格鲠正一心为国,并不因宇文护权焰熏天而依附于他。
崔猷曾经参与制定六官制度,对六官制度的利弊看得非常清楚,当初宇文泰奉行周礼,有其弱皇权崇霸府的背景。
随着周朝代魏,加强宇文家皇权成为忠于宇文氏朝臣的共识,秦汉以来,皇帝的称号已经深入人心,然后,突然再弄出个天王,百姓们还真不适应,尤其是大周开疆拓土,新的百姓不断加入,天王确实不足以威服百姓。
其实,随着周国的建立,就是六官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六官的核心是共治天下,随着宇文毓亲政,六官的权力不断收缩,天王的施政已经在走向汉制。
崔猷此时提出称帝建号的建议可以说正是时候。
周天王看了奏折很高兴,立即召开朝臣大会商议,天王把握着会议的大方向,崔猷详细分析了天王和皇帝称号的利弊,结果最终朝议一致认为崔猷所言有理,决定照此办理。
从此周天王正式改为皇帝,建年号为武成,沾了儿子的光,宇文泰也由文王升级为文帝。
称帝后的宇文毓增设了四个御正上大夫,这个职位属于天官府下属,跟随在皇帝左右,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决策,御正上大夫是天官府下属,但这四位直接由皇帝任命,成为皇帝最重要的幕僚,对此,宇文护有点不高兴。
为了巩固皇权,宇文毓开始重点培养自己的弟弟们参政,以宇文邕出任大司空、治御正,以五弟宇文宪出任益州总管,以六弟宇文直出镇蒲州。
派宇文宪到益州,宇文毓还不太放心,毕竟宇文宪才十六岁,搁今天还是初三的学生,所以他特别安排了一武一文辅佐他,两人是陆腾和高宾。
宇文宪是宇文泰第五子,当初,尉迟迥平蜀后,宇文泰以蜀地地形险要,户口殷实,不愿意让外姓大将镇守,曾经遍问儿子们:谁可以去?
让宇文泰失望的是,儿子们只有宇文宪愿意前往,但那时候宇文宪年纪太小,宇文泰如何放心?其实,宇文泰是希望长子宇文毓能够主动请缨,但宇文毓让他失望了,没办法,宇文泰只好以远房的同宗大将宇文贵前往。
现在,宇文宪十六岁,可以让他锻炼锻炼了。
陆腾在蜀地多年,曾经大破据险不服王化的陵州木笼獠,平定了陵、眉、戎、江、资、邛、新、遂八州夷夏及合州民张瑜兄弟领导的数万人的叛乱,威震蜀地。
皇帝特别宣潼州刺史陆腾入朝,面告陆腾,国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益州险远,非皇族中人不可担任,所以让齐公出镇,但是我很清楚,你的武略很著名,兵马之事,都会全盘委托给你。
皇帝这样看重自己,陆腾不由得诚惶诚恐,再三向皇帝下保证:只要有我陆腾坐镇蜀地,管保益州太平。
高宾现在的名字叫独孤宾,他原是东魏的叛臣,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以精通政事,果敢断决闻名,出任益州长史,协助宇文宪处理政事。
选择高宾到蜀地似乎透露了一个信号,宇文毓要为独孤信平反了,原来独孤信死后,妻子被发配到蜀地,把高宾派到益州,一是为了帮助宇文宪,二是为了照顾独孤信的家人。
宇文毓可谓用心良苦。
宇文毓在爵位上毫不吝啬,称帝后的又批量制造了一批国公,宇文邕弟兄、达奚武、豆卢宁、贺兰祥、尉迟迥、宇文贵、杨忠、尉迟纲、王雄等都得到了晋升,由郡公升级为国公。
特别指出的是,杨忠由陈留郡公升为随国公,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基。为了陈留郡公这个封号,有一个人已经被杀了,原来,天下一直流传着一句陈留坐天下的谶语,为了破解,高洋将陈留郡公彭乐以谋反罪名处决。
高洋哪里想到北周封的陈留郡公还活得好好的呢。
荆州方面传来急报,江南开打了,荆州兵马已经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