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134、天王亲政(1)

作为齐国的勋臣世家加皇亲国戚,司马消难简直就是个活广告,他自然不会说高洋的好话,他提供的北齐高层机密情报让北周君臣目瞪口呆,一个皇帝,竟然能够如此不知廉耻地恣意妄为,这样的皇帝没把国家搞乱简直是奇迹。

齐国高层虽然烂了,但高欢留下的底子好,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其国力和军力仍然强于北周,不过,敌人在走下坡路仍然是令人高兴的。

北周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宇文泰通过赐姓基本消除了胡汉矛盾,现在普六茹忠、纥干广略、普屯威这些胡名已经叫顺了口,没有人再说杨忠、田弘.辛威了。

但另一个影响内部团结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即所谓强龙和地头蛇间的问题。

北周的勋臣权贵属于强龙,作为外来户,他们通过战争暴力掌握了国家机器,强势地压倒了关中原有的地头蛇们,但他们始终取代不了关中大族的作用。

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豪门大族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精英阶层或者中产阶级。

通过掠夺和赐予,勋臣权贵们在关中拥有了田园和奴仆,但他们仍然被看做征服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很难调和。而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过客,他们的根基在洛阳,在代北。

关西政权中代人、中原人、关中人派别林立,矛盾重重,这个问题竟然让不管事的天王解决了。

宇文毓爱好文学,既然朝政不让自己过多地参与,看看书写写字总该没问题吧,所以他请求宇文护批准组建一个文学班子整理经史,宇文护答应了,于是百官公卿中有文学素养的八十多人聚集在麟趾殿,同皇帝一起谈经论道,修订史书。

小司徒韦孝宽也被任命为麟趾殿学士,参与到皇帝亲自抓的文学工程中,当然他组建的强大的间谍网仍在运行,所以宇文毓通过韦孝宽获得了许多外面的情报。

八十多个饱学之士聚集在一起可不只是吹吹牛这么简单,从古到今,知识分子总是以天下为己任,现在遇到跟天王在一起的机会,即使这个天王不管事,大家借着以史为鉴把经世济国的建议汇报给天王也是正常的。

宇文毓和他的写作班子从太和改制中得到了启发。

太和改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改籍贯,代北三十六国、九十九姓,皆称为河南洛阳人,因为大家都住在洛阳,在洛阳做官,说洛阳人等于说自己是京城人,跟现在一样,京城人总是有自豪感的。

宇文毓建议把勋臣权贵们的籍贯改为京兆郡,雍州的京兆郡。

天王的建议非常好,执政没有理由不采纳,于是周国颁布了改籍贯的政令,从此来自代北或者洛阳的勋臣权贵们有了新的籍贯。

别以为改籍是小事,人们总有一种故土情怀,老乡观念古已有之,以地域将人分类的恶习直到今天,在地球已经成为一个互联网村落的今天仍然阴魂不散,沪上人瞧不起外地人,全国人看豫人不顺眼,京城人自觉高人一等之类,古代地域观念更厉害,两人见面一听是一个郡望的,关系马上近了许多。

改籍关中可以使徙居关中的中原人或者洛阳人扎根关中,与关中豪族结为一体,这样一来,几代传下去,大家就真的以关中为家了。

这是长治久安之策。

改籍贯让人们对宇文毓的理政能力刮目相看,人们对天王赞不绝口。

大名士韦敬远竟然也成了天王座下的常客,这件事非比寻常。

韦孝宽的哥哥韦敬远淡泊名利,曾经拒绝了朝廷的十次征辟,就是宇文泰亲自派人相请,他也不答应,一直过着怡然自得的林泉生活,时人都叫他居士,算是关中的第一名士。

宇文毓没有像他爹那样去请韦居士出山,而是赋诗一首,命人送给韦敬远指正,诗中写道:“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

韦敬远见诗高兴地不得了,他以前就听闻宇文毓文采不错,现在看来名不虚传,其实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他同样有治国平天下之志,但乱世之中,武道才是正统,天下是武人们的天下,在这种情形下,他退缩了,现在见当今天子亦文人雅士,不由他不动心,于是答诗一首,表示自己随时听从天王的召唤,入朝相见。

宇文毓大悦,命有关部门送韦敬远一斗河东酿造的美酒,称他为逍遥公。

连名动天下的隐士都被当今天子打动了,一时之间,宇文毓的声望空前提高。

134、天王亲政(2)

宇文护坐不住了,行啊,统万突,你爹做不到的事,竟然让你做到了,既然你这么看重韦敬远,我也不能闲着,于是他也派人去请韦敬远到家里坐坐。

既然已经出山了,执政的邀请自然不好推脱,韦敬远到了同州,两人谈论起国家大事,宇文护并没有感觉到大名士的见解有多么英明,无非以德治国等老生常谈而已。

临走,韦敬远抬头望着宇文护皇宫一样的宅子,慢吞吞地说:“大冢宰,莫怪我唐突,我有一言相告。”

“逍遥公但讲无妨。”

"韦敬远历览前朝事迹,所谓甜酒嗜音,所谓峻宇雕墙,两者只要有一样,没有不败落的,愿公察之慎之。"

宇文护的脸上显出一丝不悦,他勉强道:“多谢公言。”

韦敬远是谁?所谓洞察世情,他感觉到了宇文护的不高兴,不由长叹一声,转身离去,从此继续归隐山林,不再过问朝廷之事。

天下还是宇文护说了算,但宇文护走的分明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还是远离祸患吧。

宇文护终于坐不住了,天王本就是成年人,是长君,自己继续赖着执政的位子不放手,如何堵得住天下悠悠众口?这时候的宇文护脸皮还不够厚。

宇文护思量再三,决定以退为进。

公元559春正月二十一日,太师、晋公宇文护上表,表示愿意将朝政交还皇帝。

宇文毓也没客气,顺水推舟准了宇文护的请求,开始亲自打理国政,不过,作为皇帝亲政的条件,国家的一切军事行动仍由宇文护说了算,宇文护大冢宰的职位也没有变化,只是失去了最终决定权。

亲政后的天王又出台了一项重要革新,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

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

当初苏绰、卢辩进行官制改革的时候,中央层面抛弃汉制施行周制,地方行政机构没有变动,继续沿用了州郡县三级行政,西魏大统年间国家大约有57州183郡,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政府有57个,但随着向南扩张,到了宇文毓亲政的时候,国家已经拥有了130多个州,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已经有些吃力了,在这种情形下,宇文毓决定在州上再设置一级政府。

过去,有行台、都督诸军事等编制,基本偏军事轻行政,宇文毓在都督区的基础上设置总管府,原来设置都督区的改为总管府,原来不设的仍然不设,以此确保平稳过渡。

总管与都督的最大区别在于总管全面行政和军事。

总管一般加使持节、诸军事,不管兼不兼刺史,都对刺史以下的官吏有生杀大权。

总管府成立后,辖区内的事先经过总管府处理,比如如果某个总管区内出现叛乱,总管就可以动用总管区内的兵力直接平叛而不必请示中央,当然,如果跨区的军事行动仍然必须经中央授权。

中央直管的事少了许多,这样天王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大事。天王亲政以来,政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连宇文护也不得不认为天王的确是做一把手的好材料。

军队系统仍然属于宇文护的自留地,宇文毓不想一辈子受制于人,军队的事必须要参与,当然,以现在的情形,仁兄冢宰是不会同意的,不要紧,慢慢来,咱有的是时间。

宇文毓同宇文护商量,当年先王在世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检阅一次兵马,练练兵训训话什么的,当然,军事上的事我也不太懂,但现在既然仁兄让我亲政了,我想视察一下咱们的主力作战部队,欣赏欣赏咱们军队的风采。

天王如此说,宇文护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于是宇文毓一身甲胄,在宇文护的陪同下检阅了驻防同州的六军将士。

天王一身戎装出现的时候,六军将士们欢声雷动。

宇文护心中不快:天王这是觊觎我的军权吗?

正在这时,一个坏消息传到长安:吐谷浑大举进犯,凉州刺史是云宝战死。

八柱国家的荣耀——隋唐英雄起源本传,乱世英雄谱》小说在线阅读_第1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大树将军2006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柱国家的荣耀——隋唐英雄起源本传,乱世英雄谱第1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