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豫州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刺史因为跟执政者闹别扭一气之下投降了西魏,他叫高仲密,他的叛逃还引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东西大战。
时隔多年,历史再一次重演。
痛定思痛,司马消难决定步高仲密后尘为自己找一条逃生之路,于是派心腹裴藻秘密潜入关中请求举州归附。
高仲密的归降对西魏而言绝不是福音,因为由此引发的邙山大战不但没得到虎牢,反而基本耗尽了宇文泰的家底,自此以后,宇文泰再也没有主动挑起东西战争。
所以,对于司马消难伸出的橄榄枝,北周群臣既高兴又紧张,他们仔仔细细地分析了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殷鉴不远,对于周人而言,深入敌境占据虎牢已经是梦了,现在的人们都很现实,他们再也没有这种疯狂的想法,按照过去的经验教训不理司马消难,任他自生自灭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司马消难作为北齐重量级选手,他的归降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放弃了也许就等于放弃了一次打击齐人的好机会。
算来算去,周国高层终于达成一致,虎牢吗,咱们不要,但是,一定要接司马消难入关,齐国的勋臣家族都归降了,那些首鼠两端的人该下决心了。
问题也不少,怎么样才能安全地迎接司马消难入关,倘若有失,就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白白地让天下人笑话。
从西魏控制区到虎牢大约五百多里的路程,深入敌境五百里无异于虎口拔牙,所以要出奇兵,必须速进速决,否则一旦走漏风声北齐河南各州兵马云集,孤军深入必然有去无回。
接应高仲密的时候,李远是先行军,但现在,斯人已逝,还有谁敢虎穴偷子呢?
派谁去很有讲究。
首先这个人要有分量,爵位要高,以显示出对司马消难的尊重,其次,作为领军大将一定要智勇双全,善于长途奔袭。
有人推荐柱国大将军高阳公达奚武。
达奚武当年带仨随从深入高欢大营刺探情报,那胆略谁不佩服?至于后来越秦岭取汉中,镇玉璧立乐昌、胡营、新城三防大败齐人,威名更胜,北周建国后,达奚武进位柱国晋升为大司寇,成为北周高层领导班子成员。
其胆识过人,其分量足够,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
朝议决定以达奚武为主将,副将为大将军杨忠和大将军枹罕郡公辛威。
命令上写的是普六茹忠和普屯威。
杨忠在魏恭帝初被赐姓普六茹氏,现以大将军镇守蒲阪,河州刺史辛威被赐姓普屯,他在北周建国之初进位大将军。
为了前后一致,我们继续沿用他们的汉姓。
对这趟差事,达奚武一百个不乐意,但他无法推辞,倒是杨忠一贯擅长袭远,接到命令后很兴奋。
周军共出动骑兵五千,每人带一匹备用马,这是长途奔袭必须的。否则马累也累死了,哪里还有气力作战。
队伍秘密集结后出发了,周军一路马不停蹄倍道兼行,达奚武为了保险起见,先后派出三拨骑兵加速前进同司马消难接头。
但是,这三拨人进入齐境后如肉包子打狗一样,再也没有了音讯。
大军已经到了北豫州境内,离成皋不过三十里,可派出去的人还是一个也没回来,他们是遇害了还是迷路了,谁也说不清楚。
周军心里都有点打鼓,这是在敌人的地盘上,稍有不慎,必会粉身碎骨。达奚武迟疑了,他恐怕事情有变,命令诸军暂时停止前进。
说不定司马消难投降本来就是一个阴谋,齐军正张好口袋等我们钻呢!
达奚武跟杨忠商量,既然敌情不明,咱们也不能硬着头皮闯吧,倘若中了齐人的诡计,大家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倘若现在回去,说不定可以保住队伍的完整。
对于达奚武的提议,杨忠感觉很诧异,他们两人过去从没有配合过,但达奚武名声在外,杨忠对他一直很钦佩,今天,杨忠有点失望。
已经接近目的地,倘若连司马消难的虚实都没有打听清楚就贸然回师,我们这算什么啊,劳师袭远,劳而无功,成笑话了。
退一万步讲,倘若这真是齐人的一个圈套,咱们还能轻易地退回去吗?
现在的问题,进和退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可惜,达奚武并不赞同杨忠的分析。
争论不下,杨忠最后决然道:“事已至此,宁可前进死不敢后退生,公若不行,忠愿先行。”
达奚武见杨忠如此坚持,只好说:“既然普六茹公有此意,不妨带些许人马前去探路,倘若有失,我会率军接应包你无虞。”
“如此,多谢柱国。”
除了本部人马千骑外,只有很少的人愿意跟杨忠前行。
杨忠趁夜色直奔成皋。
到了成皋城下,但见关城四面都是悬崖峭壁,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险地形,城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打更的声音断断续续传过来。
杨忠令众军伏于城下,静静等待天亮。
达奚武不放心,亲自过来劝说大家先退,在他的鼓动下,又有数百骑随达奚武走了,杨忠带领余众埋伏在城门附近一动也不动。
天亮了,城门大开,已经得到周军到来消息的司马消难亲自出城迎接,杨忠率众飞奔而入,司马消难和杨忠交谈甚欢,在司马消难的要求下,两人结为异性兄弟。
杨忠派人通知达奚武率周军入城,五千骑士浩浩荡荡进入城内。
然而,周军在城内还没有好好休息,城内发生了变故。
有人来报,镇城将军伏敬远带两千甲兵占据东城,举烽火请求齐军援兵,成皋一时陷入危险之中。
达奚武大惧,决定弃城逃跑,周军于是将成皋洗劫一空。
当夜周军带着财帛悄悄开城门西奔,司马消难及其部属随达奚武先走,杨忠率三千骑兵断后,留下三千人,达奚武这次还算慷慨。
达奚武急急西去,杨忠率军缓缓而行,由于行动机密,当夜齐军竟然没有发觉。
周军到了洛水南岸,人困马乏,杨忠命将士们下马休息。
这时候,齐军追来了,他们顿兵于洛水北岸,摆出随时渡河进攻架势,周军个个胆战心惊,恨不得插上翅膀逃离险境。
杨忠微笑道:大家无需惊慌,吃饱饭再走,我们现在身处死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齐军一定不敢贸然渡河来攻。
事实上,赶来的齐军只是小股部队,他们看着南岸几千骑兵聚集,而且生火做饭一点也不惊慌,以此料定周军一定设置了伏兵,哪里还敢渡河?
齐军摆出一副渡河的摸样,杨忠上马作出准备迎战的样子,果然,齐军迟疑再三不敢渡河。
周军徐徐撤退,终于安全返回了关中。
达奚武对杨忠非常佩服,他叹息道:我达奚武自认为是天下健儿,今天算是服了。
天王封司马消难大将军、荥阳公,不久,又将大将军杨忠、王雄升为柱国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