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向元老开刀(1)
周建立了,天下名正言顺地姓了宇文,天王宇文觉是国家元首,仍然是名义上的,这点同废掉的魏帝元恭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国家的主人已经过渡到了宇文护这儿。
宇文泰建立府兵二十四军,左右各十二,只听命于中外府,在国家层面上,夏官司马执掌征讨军事,类比今天,中外府就是中央军委,而大司马府就是国防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国防部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人民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
宇文泰任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时候,独孤信任大司马,按照国家制度,大司马多少还有些兵权,尽管不多。
宇文护更狠,掌握中外府后不久就对六官进行了调整,把名义上的六官之首让给了赵贵,自己亲自担任大司马。
这样以来,宇文护等于独揽了国家军事大权,不管中兵外兵都牢牢地抓在手里,所有军队的调动必须见宇文护的手书。
宇文护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宇文护同州府上的护卫甚至超过了皇宫的规格,宇文护把持军政大权,事无巨细都是先断后闻,天王宇文觉不过就是点头机器或者橡皮图章。
长安公卿都唯宇文护之命是从,大小勋臣无不拜倒在宇文护门下。当然,大家尽管表明上一副奴才状,心底里对这位暴发户还是不服气的。
在众勋贵中,楚国公赵贵是气最不顺的,当初,贺拔公遇害,是我赵贵定策迎宇文黑獭上位,然后才有了宇文家族今天的局面。
宇文泰死了,儿子继承父位进位大冢宰甚至撇开元家皇族单干咱一点意见也没有,可舍弃德高望重的老柱国们让一向执子侄礼的宇文护执政,让自己听命与这么一个后生晚辈,当真咽不下这口气。
赵贵是个心里装不下事的人,心中有气,面上就常有不平之色,说话办事带情绪。
朝臣们都看出赵贵对宇文护越来越不满,只要宇文护说什么,赵贵总找理由反对,弄得宇文护常常下不来台。
宇文护很愤怒,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忍,因为现在还不到动手的时候,毕竟赵贵地位崇高,还是慎重点好,所以无论赵贵做的如何过分,他都一笑了之。
赵贵对宇文护的不满逐渐升级,双方俨然成为你死我活的态势,但是,宇文护手握重兵,赵贵再不满,也不敢贸然行事同宇文护彻底摊牌,不过,赵贵已经有了主意,他决定拉独孤信一起动手。
两大柱国联手,难道还扳不倒一个只凭宇文泰的遗命上位的后辈?
在赵贵看来,六大柱国资历威望等夷,于谨如今彻底倒入宇文护阵营,李弼老迈,李虎早死,只有侯莫陈崇和独孤信势力庞大,亲信遍布军中。
侯莫陈崇少年得志,居于八大柱国之末,不过他跟赵贵年龄相差较大,两人一向疏远,目前的政治方向不明。
独孤信跟自己结盟的可能性最大。
独孤信似乎比侯莫陈崇更有理由对执政不满。
宇文护一上位就解除了独孤信的兵权,这就是个信号,独孤信不是宇文护所信赖的人,尽管自己跟独孤信谈不上交情,但在反对宇文护这个问题上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可以建立统一战线的。
独孤信经营陇右多年,军中人脉广,贺拔胜去世后,独孤信俨然成为荆州系将领们的老大,荆州系统出身的将领们如今依然在军中握有兵权的人不少,大将军杨忠、大将军宇文虬都曾经是他的部下,所以,如果拉独孤信入伙成功的把握要大些。
赵贵私下里联络独孤信。
130、向元老开刀(2)
事实上,独孤信确实对宇文护很不满,独孤信一直以大魏忠臣自居,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做宇文氏的家臣,他的理想是同宇文泰一起匡扶帝室做大魏的功臣。
宇文泰死了,他对执政的位子不是没想过。
说什么自己跟宇文泰也是发小,且战功赫赫,这执政的位子居然让给了萨宝,萨宝除了算是宇文家人还有什么?
宇文护一上台大魏便倒了台,对此,独孤信尽管不满,但已经无力回天。
独孤信跟赵贵不同,他比赵贵要沉稳,更精于谋略,他非常清楚自己现在虽然地位崇高,但实际上手头无兵无将,如果真要举事,没有好的谋划,如何可以跟手握重兵的萨宝对抗?
独孤信虽然赞同赵贵,但他认为不可鲁莽行事,现在还不到动手的时候,劝赵贵暂且忍耐,等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然而,赵贵等不及了,他开始广泛联络一切跟宇文护相对疏远的力量,跟大家约定起事的日期,开府万俟几通、开府叱奴兴、王龙仁等参与密谋,甚至荆州刺史长孙俭的儿子长孙僧衍也加入了。
独孤信依然犹豫不决,并一再劝阻赵贵切莫胡来。不过,独孤信忘了,自己已经上了赵贵的贼船,知情不报即可视为同谋,倘若赵贵谋逆失败,他一样逃不了干系。
赵贵、独孤信没有想到的是,有人已经向宇文护告密了。
盐州刺史宇文盛接到赵贵的书信后选择了告发。
宇文盛本姓破野头,祖上为宇文俟豆归的奴隶,后从其主改姓宇文。所以,此宇文与宇文泰一族毫无血缘关系。宇文盛父祖皆为沃野镇军主,六镇大乱后,宇文盛投在宇文泰帐下,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累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盐州刺史。
宇文盛一直倾心结纳赵贵,这也是赵贵敢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宇文盛的原因。
接到赵贵的书信后,宇文盛感到非常突兀和恐惧,他叫来自己的弟弟宇文丘,两人就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分析。
谋反这样的事,非左即右,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没有中间路线,赵贵投书过来等于逼着宇文盛做选择。
宇文兄弟认为以赵贵的势力对付宇文护并没有多少胜算,毕竟,府兵左右二十四军已经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中。
最终,宇文盛把宝押在了宇文护一面,于是秘密赴长安见宇文护。
宇文护知道赵贵准备向自己动手的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赵贵对此浑然不觉。
宇文护雷厉风行,在赵贵入朝的时候突然发难将赵贵拿下并处斩,赵贵同党同时被抓。
万俟几通、叱奴兴、王龙仁全家被杀,连旧皇族元氏不少人也受到株连。
对长孙一族网开一面,只追究长孙僧衍一支,其余不问。长孙僧衍的父亲长孙俭此时坐镇荆州,总管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行荆州刺史。
宇文护当然不放心,虽然没有证据证明长孙俭知情,但为保险起见,派史宁赴荆州接替长孙俭,将长孙俭从荆州调回,拜为小冢宰,不动声色地夺了长孙俭的兵权。
儿子参与谋反,自己一家没有受牵连已经是老天保佑了,长孙俭将荆州交代给史宁后,立即返回长安向宇文护请罪,宇文护倒也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让长孙俭放心,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我是相信你的。
至于独孤信,一切证据表明他是知道赵贵阴谋的,不过,宇文护也知道,正是独孤信阻止了赵贵的行动,那时的宇文护还没有准备,如果赵贵突然发难,结果真的很难说。但是,宇文护知道独孤信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也知道独孤信对周代魏鼎是不满的,所以他并没有打算放过独孤信。
不过,以当前的情势,一下干掉两大老柱国,恐怕人情骇异,对自己的地位的巩固并没有多少好处。
独孤信以知情不举,被免除一切官职,暂居家中思过。
一场官场地震过后,北周高层权力架构重新分割,宇文护就任天官大冢宰,执掌兵权的大司马由一向与宇文护亲近的贺兰祥出任,大司空、梁国公侯莫陈崇升为太保,高阳公达奚武被提拔为大司寇。
局势稳定后,宇文护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解决独孤信了,不过考虑到独孤信名望素重,子弟亲戚众多,不像赵贵香火冷落,如果大行诛戮,牵连太多,那么不啻又是一场地震,更何况,独孤信还是宇文毓的岳父。
宇文护派人逼独孤信于家中自尽,算是保全了独孤信的家人。宇文护为独孤信上谥号为戾,显然这不是什么好词。
独孤信长子独孤罗尚在北齐,次子长安郡公独孤善时为河州刺史,免职在家。子胥附上士独孤陀、亲信独孤宾贬谪蜀郡。一直到十年后宇文护被诛后,独孤家族才得以东山再起,但经此一劫,独孤家族元气大伤,后辈中再也没有了先祖的辉煌。
两大元老柱国就这样走了,北周诸将们多不自安,不知道下一个遇祸的会不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