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遇到的情况是,长子虽然已经二十三岁却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才十四岁。
长子宇文毓字统万突,生于534年,这一年正是宇文泰至关重要的一年,此时宇文泰尚任夏州刺史,宇文毓的母亲为姚夫人。
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接管了贺拔岳部众,不久与孝武帝联姻,娶了孝武帝元修的妹妹冯翊公主,尊贵的公主成为宇文泰的安定公夫人、正妻。
姚夫人虽是先娶却为侧室。
在统万突九岁的时候,冯翊公主的儿子宇文觉于华州出生,自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冯翊公主去世后,宇文泰再没有再立公夫人。南北朝时期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即男子娶妻纳妾,妻亡故后可以再娶,而妾要升级为妻却难于上青天,所以妾的地位很低,与之相应妾生的孩子即庶出子女地位也很低。
按照封建礼法嫡长子继承制宇文泰应该立宇文觉为嗣子,但是,这件事一直拖着未办。
宇文毓是个好儿子,他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更兼为人宽厚,有君人之量,在公卿中很有威望。大统十四年封宁都郡公,现在已经容任大将军,在宇文导去世后镇守陇右。
这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宇文毓有个好岳父。
独孤信德高望重,在西魏重臣中,要说资历、威望能跟宇文泰比肩的,他算一个。
为了建立稳固的政治联盟,宇文泰和独孤信这一对发小结成了儿女亲家,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
冯翊公主已经去世四年,宇文觉年纪太小,而宇文泰想立宇文觉,但他有一个顾虑。当初种下的因形成了今日的果。
以常理推断,独孤信自然支持自己的女婿。如果独孤信公开反对,到时候事情就不太好好办,宇文泰摸不清独孤信的态度,所以一直不愿把这件事挑明了,一直拖到今天,不能再拖了。
宇文泰找来阳平公李远商量。
李远一直是宇文泰最信任的人之一,李远的大哥李贤镇守原州,宇文泰家的老四宇文邕、老五宇文宪出生后因“避忌”被送到李贤家由李贤的妻子吴辉抚养,为此宇文泰还认吴辉为侄女,赐姓宇文氏。即使吴辉在大统十四年(548年)去世后两个孩子仍继续留在高平,一直到大统十七年元氏去世宇文泰才把他们接回家。
宇文泰还让自己的小儿子宇文达认李远做干爹,两家的关系就如一家亲一样。所以,群公中如果有谁跟自己一定是一条心,这个人一定是李远。
李远听罢宇文泰的想法和顾虑后对宇文泰道:“公只管宽心,如果有人反对,李远的刀六亲不认!”
“万岁,就看你的了。”万岁是李远的字,那时候皇帝还不称自己为万岁。
第二天,宇文泰召集勋贵们议事,群公到齐后,宇文泰开门见山:“今日主要是商量立嗣之事,我想按照制度立子以嫡,但我担心大司马会有不同看法。”
宇文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打出了制度这张牌,他直接点了独孤信的名,就是要独孤信当场表态。
虽然独孤信满心希望自己的女婿能够做宇文泰的继承人,但是,宇文毓非宇文泰嫡妻所生,按照制度并无继承权。
宇文泰说完,扫了大家一眼,众人都低着头,并无一人肯说话。
所有人都清楚,眼下的事就等独孤信一句话了,如果独孤信表示支持,那么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切就都好了。
独孤信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冷不防被宇文泰将了一军,心中一乱竟然脑中一片空白,并无一言相答。
群公一时不知道如何抉择,大家都在观望,议事厅内静得可怕,空气陡然紧张起来。
是啊,又到了选择的时候,站好了荣华富贵,站不好后患无穷,站错队不仅仅是官位保不保得住的问题,是脑袋搬家的大事。
现场就这样僵住了。
李远见众人默不作声,知道到了自己说话的时候,于是厉声道:立子以嫡不以长这是礼制所明载,略阳公为嫡子立为世子,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如果顾忌独孤信,我这就把他杀了!
话音未落,李远起身拔出佩刀,瞪着独孤信,一付就要冲过去拼命的样子。
众人看到这番变故,慌作一团,有人赶紧拦在两人中间劝解,宇文泰也起身道:不至于这样吧。
独孤信见势不妙,赶忙辩解道:立嗣是安定公的家事,立嗣以嫡为礼法所定,我自然没有异议。
众人随声附和:愿听安定公处分。
乌云散去,阳光普照,宇文泰笑了,笑得很灿烂。
李远推刀入鞘做了下来,众人重新入座。
接下来,在一片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大家共同把立世子的一些细节敲定了。
散会后,大家各自离开,李远紧走几步来到独孤信的面前一躬到地:刚才李远情急所至,不得不而,望大司马莫怪。
事已至此,独孤信还能说什么,唯有替自己辩解,再三声明自己并无干涉宇文家事的意思,最后又对李远还了一拜:今天的事多亏阳平公。
宇文家后嗣的事就这样搞定了。
宇文觉,字陀罗尼,曾经有善相者说过他有至贵之相,只可惜不能长寿。不知道等待这个孩子的命运将是什么?
立为世子一个月后,十四岁的宇文觉即拜大将军,显示出宇文泰内心的焦虑,他要尽快让儿子适应新岗位的工作。
突厥来人请求借道凉州讨伐吐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