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废帝(1)
【元钦】
元钦即位的时候已经二十七岁了,年轻天子野心勃勃要重振拓跋皇族草原霸主的雄风,但是,很快新皇帝发现,只要宇文丞相活着一天,国家大事就没有自己能够做主的一天。
元钦受过很好的儒家教育,也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自己还年轻,先这么忍着,宇文丞相肯定耗不过自己,可是,后来元钦悲哀地认识到,即使宇文丞相仙去了,自己也未必能亲政,因为,满朝文武除了宇文家的亲戚,就是宇文家族的家臣,甚至,自己枕边人也是宇文泰的女儿。
大统天子元宝炬懂得进退,所以他可以同宇文泰相安无事,玉玺不过是是个图章,章是皇帝盖的,命令却是大丞相下的,皇帝不过就是个盖章的,作为皇帝,元宝炬显得很懦弱。
甚至,当大丞相劝皇帝以国事为重休掉皇后娶柔然公主的时候,皇帝能做的也只是服从。对于生母乙弗后的悲惨下场,元钦无能为力,只能暗自垂泪。
但是,元钦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幻想有一天自己登上了至尊宝座,一定不会像父亲那么窝囊,天下姓元不姓宇文,凭什么皇帝只能是个摆设。
君相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且越来越尖锐。
君相不和弄得西魏朝廷空气紧张,大臣们无所适从。
为了缓和矛盾,宇文泰请求辞去一切政府职务,大丞相府和大行台府解散,不过,宇文泰保留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仍然是军队最高统帅。
谁抓住了枪杆子,谁就是权力中心。这是古今中外被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真理。宇文泰虽然说不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话,但是,权力的游戏该如何玩,他懂得!
柱国大将军、太傅广陵王元欣被任命为大丞相。
以元欣为大丞相,甚至不用重新组建大丞相办事机构,丞相府自然成为不管事府,大丞相也成为虚职。
看起来,一直强势的宇文泰似乎妥协了,皇帝元钦很兴奋,不过,这种兴奋的心情并没有保留多久。
因为,很快元钦就发现除了宇文泰的称呼变了,一切还是老样子。
貌似宇文泰退居二线,但是,西魏的文武百官们有大事还是向看似已经下野的宇文泰请示,“到同州问问安定公的意思”成为大臣们的常用语,皇帝仍然不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那个人,换言之,皇帝作为傀儡的身份根本就没变。
至此,元钦彻底明白了,只要宇文泰的军权不交出来,他就永远是关中的主人,帝国真正的老大。
还有一件事让元钦很不爽,按照典制,新帝登基后第一年沿用大行皇帝年号,新年一过万象更新要改元大赦,但是,宇文泰一直没给新天子广施雨露的机会。
所以,西魏形成了没有年号可用的局面,诏书里落款写元年,二年。
很多人替皇帝打抱不平,尤其是元氏皇族中人。始平县公元孝矩对兄弟们说:宇文之心,路人所见。皇室颠覆在即,要我们这些宗室子弟有什么用!吓得他哥哥元孝规捂住他的嘴不让他乱说。
宗室子弟尚书元烈秘密联络反宇文泰的力量,意图将宇文泰诛杀,扶皇帝亲政。元烈与元钦走的很近,两人经常在一起密谈。
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宇文泰的警觉。
皇宫侍卫都是宇文泰的人。
宇文泰以侄子章武公宇文导镇守陇右,中山公宇文护镇弘农,把守住关中一东一西两个门户。
李远的儿子李基,于谨的儿子常山公于翼、李弼的儿子义城郡公李晖都是宇文泰的女婿,三人并为武卫将军,执掌皇宫禁卫。
有这些人整天在宫里走动,皇帝很难有私人空间,所以宫中一切动静尽在宇文泰掌握之中。
跟宇文泰相比,元烈只是个小人物,他的图谋很快为宇文泰所知,宇文泰突然发难,以谋反罪将元烈诛杀。
没有证据表明元钦参与了元钦的案子,宇文泰也没有深究,但自此以后元钦常有怨言,而这些怨言又不断地传到宇文泰的耳内。
两人间的矛盾更深了。
123、废帝(2)
【宇文泰】
宇文泰的政治改革再一次把两人的矛盾推向前台。事情很简单,宇文泰对恢复上古周制越来越热心,事实上,他早在苏绰颁布六条诏令的时候就让苏绰开始着手研究实施周朝的官制。
周制一直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并且被知识分子们看做是最好的一种政治制度,“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周朝实施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周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相对独立,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强枝弱干造成了天子对诸侯国的影响力有限,以致出现了齐桓晋文这样的霸主代天子号令诸侯的局面。
周制造成了“虚君”的结果,所以复古就有一个废除皇帝特权的命题。
本来皇帝还是名义上的一把手,而照搬周制则成为合法的傀儡,连名义也丢了。
年轻气盛的元钦对此相当不满。
但是,西魏的真正主人是宇文泰,管皇帝心里如何反对,一切仍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着。
魏帝元钦三年正月,酝酿了九年之久的官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首先实施的是九命之典。
取消品级,代之为命。
命跟品也差不多,不过品是越来越小,一品官最大,命越来越大,到九命算是到顶了。命又分内外,内命即朝臣或者叫京官,外命为诸侯及其臣下。
从三公、三孤、六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分别为九命到一命。外命公、侯、伯、子、男为九到五命,其他四命为诸侯国的孤卿大夫士等,至于公国的下士或者男国的士则不入命。
九命之典特别照顾了为国家征战疆场的武将们,将军号同文散官一一对应,授予将士们军号的同时授予一个文散官的品级,这是自孝文帝太和改制以来武人们梦寐以求授官方式,曾经,因为过去文散官的授予忽略了代北武人,引发了北魏的动荡和混乱。
实施九命的同时还颁定了官员俸禄,要想官僚不贪污,通过合法的手段让大家过上体面的生活是必须的。
宇文泰还对州郡进行了改置,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比较著名的有改东雍为华州,华州为同州,南汾为勋州,西安为盐州。
改制完成后,皇帝的“虚君”地位得到了加强,而皇帝对宇文泰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当然大臣中也有对改制不以为然的,也有支持皇帝的,不过,这些都属于非主流声音。
元钦忍不下去了,但遍视公卿群臣,有谁能为自己所用?
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中,元氏宗亲有三位。
元欣作为宗室领袖虽然位高但权不重,且其人一直同宇文泰走得近,所以元钦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淮安王元育和广平王元赞,两人皆是执掌府兵的大将军,手底下多少有些兵马。
当元钦将元育、元赞召进宫要两人支持飞触宇文泰的时候,两人的反应是震惊加恐惧,两人都很清楚,以自己这点兵力对抗宇文泰无异于以卵击石,何况宫中禁卫军官大都是宇文泰的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皇帝的安全就是问题。
两人很明智,所以力劝元钦切莫轻举妄动,但元钦一根筋走到底,自以为与宇文泰势不两立,对两人的劝告置若罔闻,元育、元赞急的眼泪都下来了。
宫中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到同州中外府,元钦的一切举动都没有逃过宇文泰的法眼。
宇文泰心不自安,守着这样一位对自己一肚子意见的领导,日子过得也是战战兢兢。
宇文泰决定反击,他决心改变这一切。其实,推翻元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以什么样的名义才不至于落个乱臣贼子的骂名。
要将元钦搞臭,让大家知道他们的一号首长是多么不值得大家拥护。这样以来,废掉皇帝另立就像汉相霍光一样,是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
安定公宇文泰召集诸公卿,将自元烈谋反以来皇帝的种种行为公之于众,并且建议废掉重立。宇文泰的话没有人敢反对,一切水到渠成,元钦被废,另立他的弟弟元廓为主。
虽然那个时代人们已经见惯了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但是在西魏,很多人还是接受不了,大家接受的是周礼式的教育,先帝一直干到死,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让人们对元修的事淡忘了。
长安城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
这些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传到宇文泰的耳内。
宇文泰已经不是三十岁出头的愣头青了,说实话,如果不是元钦欺人太甚,但凡能维持下去,他是不想跟皇帝翻脸的,毕竟,这个年轻人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在元钦刚刚立为太子的那一年,元宝炬便拉着他的手把元钦交给他,让他培养,后来,太子又成了自己的女婿。
元烈意图谋害自己,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元钦参与了,但是元钦的倾向是明显的,即使没有参与,他是支持元烈的。
宗室中肯定有很多人对自己不满,如果任由这股势力发展下去,不但自己性命堪忧,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也会跟着完蛋。
所以,站在宇文泰的角度,元钦必须下台。
宇文泰不想自己的形象有所损毁,他要给国人一个交代,好在,手下有办法的人很多,如何向天下人表明心迹,甚至把责任全部推在元钦一方,他们有的是办法。
群众吗,只要宣传得当,没有人会深究事情的真相的。
一切安排妥当。
四月初的一天,在京文武百官公卿接到邀请:新任皇帝元廓大宴群臣。
皇帝宴请谁敢不到,何况,升职的人请客吃饭是一种礼节,去了是捧场何乐而不为,大家高高兴兴去赴宴。
谁也想不到,一团和气的宴席上会有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