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台城陷落(1)
侯景感觉自己要崩溃了,当初渡江的时候自己手下只有区区八千人马,现在包围台城的队伍达到了十万之多,这让他既高兴又烦恼,十多万人的吃饭问题是大事,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拼命吧。
兵马强盛的荆州兵在萧绎的亲自率领下从水路东下日益逼近,侯景对此颇为忌惮。
谋士王伟献上一条缓兵之计:“台城一时半会拿不下,我军又面临断粮,不如假装求和,借着和谈派人到东府城将储存的粮米运到石头城,援军各部害怕承担破坏和谈的罪名一定没有人敢出面干涉。粮食有了,士兵们也趁机好好休整,加紧修缮攻城器具,等城中守军懈怠了,我们自可一击成功。盟约,不就是一张纸吗,城破了,谁还会想到背弃盟约的事。”
“好计,好计。”侯景连连点头。
于是任约、于子悦奉命到城下向城里报信,表明侯景求和之意。
城中以太子萧纲为首的文武官员们积极响应,他们太疲惫了,太希望得到一丝喘息的时间,现在贼兵主动求和,正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情,他们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同一个叛臣讲和,朝廷的脸面何在?
只有萧衍对此保持了清醒的认识,然而尽管老皇帝满心不乐意,但拗不过太子和大臣们只好让萧纲全权处理和谈事宜。
双方似乎都拿出了诚意,谈判进行地很顺利,关键是梁朝廷的要求不高:只要侯景愿意撤兵,其他一切都好说。
为了把假的弄得跟真的一样,侯景不断地讨价还价,最终双方互相退让一步,合约终于谈成了!
双方约定,侯景撤兵后,朝廷割让江右四州之地给侯景,侯景可以继续做他的河南王。为了保证合约的履行,双方交换人质,萧纲太子的嫡长子宣城王萧大器出城为质,侯景仪同于子悦、左丞王伟入城为质。
谈判结果交给城中文武大臣们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萧大器是嫡子,未来的储君,不宜做人质,改送石城公萧大款出城。
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果,既然和谈成功,各方停战。城中传出旨意,各路兵马暂停进攻,以侯景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诸军事,豫州牧、河南王。
双方在西华门外设坛盟誓,梁朝仆射王克、上甲侯萧韶、吏部郎萧瑳与于子悦、任约、王伟登坛结盟。侯景出栅门口,左卫将军柳津出西华门,两人遥对歃血而盟,如此充满不信任的结盟能维持多久?
如此互相不信任的盟约又能维持多久。
盟约既成,城内的人眼巴巴等着叛军撤离,然而,一连几天过去了,不但看不见叛军撤走的迹象,甚至连包围台城的长围也没有拆除的意思。
城中的人不知道的是,侯景所部正在加紧时间修理铠甲兵器,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
等来等去真等急了,萧纲派人出城催促,但侯景有的是理由,一会说“没有船无法马上渡江”,一会又说“担心梁军偷袭”,一会又说“石城公分量不够,让他回去换宣城公来护送才能放心撤兵”,反正借口一大筐子,就是不见行动。
太子萧纲也是个聪明人,明明知道侯景的说法是托词,但心中仍怀有一线希望,说什么侯景也是做过东魏堂堂的司徒、河南大行台的人,做事怎么会言而无信呢?要相信河南王一定会撤兵的,大家只能在痛苦煎熬中继续等待。
这时候,南兗州刺史南康嗣王萧会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萧退、西昌侯世子萧彧率众三万,顿军马邛州。
侯景担心北军断了自己的水路,请朝廷下旨让诸军全部驻扎到南岸,既然已经缔结了合约就得拿出诚意,于是皇帝下令北部援军停留在江潭苑一带。
侯景又得寸进尺,又上表说东魏齐王高澄已经夺走了寿阳和钟离,让朝廷借广陵、谯州给自己,等自己夺回寿阳后再还回来。
面对侯景的无理要求,城中再次妥协答应了,后世很多人指责萧纲是投降派,其实设身处地替他想一想,就是不答应又能怎么办,城外的窝囊废援兵原也指望不上,把希望寄托在侯景身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