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六条诏书(2)
第二条:敦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作为儒家,苏绰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教导是劝人为善还是教唆人作恶影响了一个人的好坏。因此,苏绰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
苏绰说,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人之所以异于木石禽兽者,以人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然而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心容易随教育而变化。
如果教育百姓敦厚朴实,那么百姓必质朴率直;反之,如果教育百姓肤浅轻薄,那么必然形成肤浅轻薄的风气。肤浅轻薄是使国家衰亡败坏的风气,质朴率直是淳厚平和的风俗。衰亡败坏则祸乱迭出,淳厚平和则天下安定。
因此,国家的治乱兴亡,无不由教化而起。
既然教化如此重要,为什么没有引起当政者的注意呢?苏绰对此做出了解释。
现实情况是,世道衰颓已有数百年之久,自正光年间六镇暴动而开始的天下大乱也已将近二十年,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民众们看不见德行的作用,他们目之所及只有战争和动乱,同样,为官者不懂如何去教化百姓,只会用刑罚简单粗暴地管理民众。
后来魏祚西迁,国家刚刚开始复兴,天下未定,战祸加上饥荒,在这种形势下连国家所采用的各种制度都是匆匆创立,大多因陋就简属于权宜之计,由此导致礼让之风不兴,陈旧风俗未改。
现在年景转好,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实施教化的时机到了。
因此,各刺史、太守、县令、三长,都应该洗心革面,贯彻落实朝廷的旨意,教化百姓。
为了指导大家行教化,苏绰向各级官员们解释了教化的含义。
什么是化?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向善,而邪伪、嗜欲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即潜移默化。
什么是教?刺史、太守、县令、三长们教导百姓行孝悌、仁顺、礼义,使民众慈爱、和睦、敬让。有了慈爱就不会抛弃亲人,和睦就不会与人结怨,敬让就不会起争执。三者具备,那么王道可成了。
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无不由此。
这就是治国大道。
苏绰的教化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化把德治同法治有机结合,引导百姓把遵纪守法止恶行善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让我做转化为我要做。
教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按照苏绰的论点,实施教化的前提是官员们能够清心修身,具备教化百姓的能力。
官员有了教化百姓的能力,还需要教化百姓的条件,如前所述,百姓们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考虑教化的事,如何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呢?
这又涉及到经济问题,苏绰把它归纳为尽地利,发挥土地的作用,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产量,多产粮食布帛,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
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让人们饿着肚皮空谈礼义廉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主动地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苏绰出台了西魏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98、六条诏书(3)
第三条:尽地利。(西魏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苏绰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吃饱穿暖是第一需求,吃不饱就感到饥饿,穿不暖就会感到寒冷,犹如百姓衣食不足却要他们去行礼让,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古代的圣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首先要让百姓衣食富足,然后对百姓进行教化。
如何让百姓吃饱穿暖?要做到这点,就是让土地发挥最大的能力,牧守令长要做好劝课农桑。
为什么各级官员要劝课农桑,难道百姓们自己不会主动去春耕秋收吗?
苏绰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认为老百姓愚钝,智慧不足,一定得等到有人劝说和教育,然后才会尽力去耕种,这项任务各级官员们责无旁贷。
苏绰在诏书中引导各级官员说,百亩之田,一定要经过春耕、夏种、秋收,供冬天食用,前三项缺一就要饿肚子。所以先王的劝诫道:一个农夫不耕作,天下必然有因此挨饿的人;一个农妇不织布,天下一定会有一次受寒的人。
因此,当官的在三时季节不理事而造成农民荒废农业,就是在要百姓的命,把他们往死路上赶。
劝课农桑的具体措施是:
一、各州郡县,年初要敦促百姓无论长幼凡是能够操作农具的人全部去耕田,及时耕种,不能耽误了农时。
二、下种完了,还要敦促大家搞好田间管理,锄草施肥浇水一样不能少,等到了麦子熟蚕成茧的收获季节,同样要老少出力,男女同做去抢收,抢手就像救援落水的人、救火、贼寇将至时一样紧急,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夫一年的耕种有收获,蚕妇的劳动看到成果。
三、有的人家缺乏劳动力,有的人家没有耕牛,应该劝他们相互帮忙,互通有无,共同有个好收成。
四、农作的空隙,赶上阴雨天不能下地干活的时候,可以引导大家可以种桑植果、种菜修园、养鸡养猪发展副业辅助主业。
五、若是有游手好闲,早归晚出,好逸恶劳,四体不勤的人,正长把名字报到郡县,太守县令根据情况严厉处罚,罚一儆百。
这五条是贤明的宰守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苏绰还对官员们的日常政务提出了要求。
为政不能过于琐碎,过于琐碎了百姓就觉得太烦。劝课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百姓就会懈怠。善于为政的一定会简凡适中。诗经说: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求。
这就是苏绰制定的发展国家经济支柱产业—农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文件讲得非常具体,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的确是各级官员发展农业生产的指南。
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策再好必须靠优秀的官吏来执行,那么当时的选官制度能把好官选上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自魏晋以来,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各级官员和专门的人才办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做官,但是正如歪嘴和尚念经,过于主观的推荐设计给谋取私利的人钻了空子,职位成为官员的私物,由此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准贵族阶层的出现,世家大族把持朝政,门第成为选官第一条件。你再有才,出身寒微同样不得重用,你再愚笨,只要出身高门,政府的大门依然向你敞开着。
靠这种人执政,苏绰的敦教化、尽地利必然会成为一纸空文,苏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六条诏书的第四条专门就选官提出了新的观点。
事实上,当时的有识之士早已对门阀制度的危害有所认识,在东魏,渤海王世子高澄已经开始了以反腐为旗帜的打老虎行动,他亲自主持吏部,把一大批贤能之人充到了各级政府要害部门。
苏绰会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