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徐星友忍辱继国手黄龙士殒命做棋仙
繁华浮生,数十载,化作烟尘。
黑白子,一枰胜负,一谱浮沉。
孤舟烛下眠病夫,犹忆当年封圣人。
惊觉时,夜雾已深处,忘归程。
铁骑突,刀枪乱。风声唳,血色干。
握石子,尽败天下好汉。
一鼓作气断三尖,十面埋伏崩九环……
一壶酒,当年豪杰事,皆笑谈。
上回说到,黄龙士强让三子与徐星友血战十局,虽最终以二胜八负而终,却凭借着几乎超越极限的棋招将这十局棋下得荡气回肠,名震千古。后人观之无不觉惊心动魄,遂将这十局棋命名为“血泪篇”。
血泪篇十局,成为了黄龙士一生棋艺生涯的巅峰之作。强让徐星友三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间尽心竭力,弈得鬼神皆惊,真乃古今无双的让子棋佳作。再加上徐星友全力应对,使得这十局棋的技术含量在让子棋棋谱中堪称绝无仅有。据说,后来血泪篇十局的棋谱流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日本围棋“后圣”之誉的日本第二代棋圣本因坊丈和仔细研究过此十局棋后,惊呼黄龙士的攻杀力足有“十三段”。而丈和的宿敌,井上家幻庵因硕研究过血泪篇十局和后来的当湖十局之后,认为中国的顶尖高手如果来到日本一样具有日本名人级别的棋力,这一判断甚至吸引他不顾当时日本的锁国政策,强行绑架日本船夫试图偷渡到中国参与中国棋界的围棋争霸——当然,未遂。
以上两则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丈和对黄龙士杀力十三段的评价,后来广为引用,被认为是对黄龙士的评价中最有分量的一句话。究其原因,首先因为本因坊丈和本人在日本围棋史上就是一个以攻杀力强大著称的高手,被认为是古代日本围棋史上杀伤力最强的棋手,因此他评价黄龙士攻杀力强是很有说服力的;第二,“十三段”这个说法其实是非常吓人的——众所周知,日本古代围棋史上最受推崇,号称“名人之王”的第一代棋圣本因坊道策,最终也只是被称为具有“十一段”棋力,也就是单就攻杀力而言说黄龙士甚至足以让道策一先,这不就让中国人觉得很有面子了吗?
但是,这故事的真实性,笔者实在忍不住要质疑一下。
笔者所找到的这种说法最早的源头出现于薛至诚先生关于黄龙士的著作中(当然,并不一定是薛至诚先生提出来的,也许他也是从别处看来的)。在这部书中,薛至诚先生说关于丈和对黄龙士的评价是出于《坐隐谈丛》一书。而非常凑巧,薛至诚先生这部关于黄龙士的著作后来被日本人翻译了过去,翻译者是大名鼎鼎的麦克?雷蒙九段。一本中国书,找一个美国人给翻译成日语,这里头到底怎么回事笔者至今都没搞明白……
那部译名就叫《黄龙士》的日语翻译成品书中,麦克?雷蒙写了一篇序,谈了谈他对中国古棋的看法。当说到那句著名的“杀力十三段”的评价时,麦克?雷蒙先生困惑地写到——“据说这种说法出自《坐隐谈丛》一书,可是我特意去翻了《坐隐谈丛》好几遍,没找到这段内容……”
《坐隐谈丛》是日本明治时代完成的一部关于日本古代围棋史的权威著作,内容丰富详实,记述生动具体,是研究日本古代围棋史必读的一部作品。这部书1904年初版,当时就有五卷之多,六年后又进行了增订再版,后来还不断出现新的增订版,甚至除了本篇之外还有安永一等人写的评注版。现在流传最广的是1955年的“新编增补版”,多达741页,属于打架找不到兵器的时候可以顺手抄起来砸死人的作品。
另外,这部在日本享有“围棋全史”之誉的作品,据说从来没有在中国翻译出版过。
这么一看,那段关于黄龙士的最有名的评价突然之间就有了真实性的质疑了。
麦克?雷蒙是在日本学棋并且升到九段的,笔者也看过他在日本的讲棋,日语水平肯定没问题,看得出对日本的围棋文化和历史也相当熟悉。他能肯定地说在《坐隐谈丛》中找不到这段话,这是一个让人不得不在意的观点。从这部书在中国没有出版过的情况来看,也许日本方面的说法可信度更高。当然,薛至诚先生应该也不至于说得毫无依据,何况薛先生曾经根据《坐隐谈丛》的记录完成过一部关于日本围棋史的大部头著作,想必真的是从头到尾看过《坐隐谈丛》的。
那么,谁对谁错呢?不好说。可能坐隐谈丛部头太大,麦克?雷蒙确实没翻得太仔细;也可能其实这段评论出现在《坐隐谈丛》的某一个版本的评注中,或者出自别的地方,薛至诚先生记错了,写成了出自《坐隐谈丛》。
在搞清楚真相之前,笔者倒是不想随便使用“杀力十三段”这么闪亮的评价。毕竟,这个评价可不是一般的高——但论杀伤力,让普通日本名人两个子都有多的,这个实在太可怕了……
相比于前一个故事,后一个故事不论流传的广泛程度还是出处的可靠性、以及与其他故事的互相佐证上都要表现出更高的可信度。
井上幻庵因硕的围棋实力在日本围棋史上也赫赫有名,被列为“棋坛四哲”之一。这“棋坛四哲”,是日本围棋界对明治以前的四个棋力已达名人级别,却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无缘登顶名人的棋手统一的称谓。也就是说,棋坛四哲之一的井上幻庵因硕,棋力是完全可以和日本历代名人媲美的,只是生得太不是时候了,先后跟后两代棋圣和另三位“棋坛四哲”碰到了一块,这辈子当不了名人实在是命不好。
从另一个侧面说,黄龙士等人的棋谱能够让亲眼见证了日本古代围棋史上高手出现最频繁的一个时期的井上幻庵因硕都感到热血沸腾,强烈地希望去中国和这样的高手交手,也可见黄龙士等人的棋力至少是完全达到了日本同时代围棋水平顶峰的。
血泪篇这十局棋记载于邓元鏸所著的《黄龙士先生棋谱》。书中邓元鏸对这十局棋赞不绝口,把这十局棋作为古往今来让子棋之典范。在这部书中,邓元鏸明确标明了棋局的顺序以及每局棋的最终胜败,这在古代棋谱集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市面流通的血泪篇棋局,大多都是以《黄龙士先生棋谱》所著为主。
不过,或许是觉得黄龙士就算让了三个子,输二比八也太有损棋圣之名了,于是到了近代之后对这十局棋的解说就越来越乱,后来有不少人就索性直接把所有到最后一手时胜负十分接近的棋局全部算作黄龙士获胜了,完全不理会人家邓元鏸在书中清清楚楚写明的“黑胜”二字。后来邓元鏸的好友鲍鼎在《国弈二刊》中又举出了新的“血泪篇”十局棋,顺序和内容和邓元鏸版都不一样,最大的变化是替换了几局原本是徐星友获胜的对局,换过来的全都是黄龙士获胜的棋谱。这棋谱一出,又让不希望棋圣输太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要为黄龙士“平反”。于是,现在大家去查血泪篇,会发现对这十局棋的最终结果是众说纷纭,有说四比六的,有说三比七的,甚至还有说最后是黄龙士六比四获胜的……
大家崇拜黄龙士的心情笔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你们这么乱搞,像笔者这样写围棋史的人还怎么活啊……
于是,笔者秉承第一手资料权威性和可信度最高的原则,按照邓元鏸先生所著的棋局顺序和内容为主完成这篇帖子中的血泪篇段落。至于有坚持认为血泪篇的结局是黄龙士六比四获胜的——如果真是黄龙士赢了,还哪会有“是时徐已成二手,黄故抑之以三子”的说法?被黄龙士让三子都赢不了,那明明就是个三手了嘛……
造神也要有个限度,黄龙士想赢受三子的徐星友一局,确实是极其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