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龙士早期棋谱中,常常能看到黄龙士偏执地使用拆二,甚至对手已经从两边逼住了自己的棋子,黄龙士仍然无怨无悔地拆二对敌。后来他的学生评价说,这种对拆二的偏执是黄龙士少年时代走的弯路,并不可取。但是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黄龙士做的实验——他想看看拆二这棋型可以被施展倒什么程度。
说来也确实有趣,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两位棋圣都开始研究了拆二的下法,不知这是否有什么必然的因果联系。
拆二的坚实和简单,到了黄龙士的手中,确实成为了克制乱战棋风的一大法宝。黄龙士早年对这棋型的偏执同时也带来了他对各路前辈的压倒性战绩优势。而要想运用拆二,再往前一步,很轻易就能想到九三这个点。
中国古棋由于有落子于四线的座子存在,因此并不像道策时代的日本围棋那样可以简单地在对方挂角时直接由小目位拆二。星位不够稳定坚实,而当时流行的大飞守角也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形态,如此一来如何能保证自己布局时的稳定,不落入对手一开局就要求缠斗的圈套中呢?黄龙士发现,对方挂角时,我沿着对方挂角一子的方向落下一子九三,距离对手挂角一子和对方的座子都间隔四路,这就是最好的点!对手从座子方向前来攻击,我就往挂角一子的方向拆二,恰好能夹击对手的挂角一子。对手如果从挂角的方向进攻九三,我就往对方座子的方向拆二,等同于是我对对方进行了挂角。如此一来,看似防守的一步,却让对手动弹不得,一旦敌方轻举妄动我就立刻转守为攻——这才是九三真正的妙处。
但是,黄龙士到了后期也认识到了在中国式座子棋下,坚实但位置偏低的三线拆二棋型是很容易遭到攻击打压的,因此后期的黄龙士保留了九三的拆二手段,却并不经常将拆二施展出来,而是作为一种威慑了。这与道策之后拆二成为日本围棋基本棋型的发展全然不同,是两种不同的围棋规则使然。
自黄龙士之后,九三布局已经被证明是座子棋下最合理的布局,它拜托了传统座子棋过分注重攻杀而忽略整体构建的缺陷,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棋过分依赖定式的问题,使得棋手得以真正开始重视全局,而局部争夺异常激烈的明朝棋风也终于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的布局之变,始于过百龄,成型于黄龙士,这与日本围棋的布局之变起于本因坊算砂,成型于本因坊道策的发展之路不论时间上还是变化过程上都十分接近,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奇。
除了九三的布局之变外,黄龙士在全局思路上的前卫也远远超过当时所有棋手。看黄龙士棋谱,甚至常常能看到许多现代高手经过深思熟虑才形成的观点的雏形。黄龙士凭借自己的构思方式改变了中国古棋长久以来过于好战,招法空隙过大的缺陷,使得自黄龙士以后的中国古棋变得更加稳定,更加重视棋型的完善和防守的稳固。而就黄龙士个人的构思力而言,不论是前期的孤军深入,还是后期的顺势屈人,甚至在大局观和价值判断能力上,他都遥遥领先于与他同时代的众多高手,甚至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现代棋感”,因此他能力挫群雄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黄龙士的现代棋感,有一个例子可以做很好的注解。
在一局黄龙士对苏揆之让二子的对局中,黄龙士在空角上有意识地占住了小目——其实在黄龙士的让子棋中,已经很明显能感觉到黄龙士很清晰地思考过空角上各点落子后的效果,并明确地认定了小目一点在占角上的优势。
然后的进程中,对手对这个小目进行了小飞挂角,黄龙士立刻选用拆二守角,对手也立刻拆二生根。这几步棋,几乎就是典型的道策时代日本御城棋下法,让人恍惚间感受不到半点中国古棋风范。
随后,精彩的部分来了——
黑方突然三三靠攻击黄龙士的小目一子,黄龙士当然立刻下扳反击。黑棋也立刻上扳继续攻击,至此双方招法都与现代应对没有多大差别。但随后黄龙士却没有按照普通下法顺势长守边,而是继续在角部下出一招扳打!
这一招扳打,以及随后的白棋守角,黑棋取外势的变化,在现代定式中被称作“吴清源定式”。
想必您已经猜到是怎么回事了。当年吴清源从中国前往日本学棋,在正式比赛中便有过违背日本传统定式下出这一招扳打的棋局。当时日本棋界视定式为金科玉律,不可做丝毫更改,于是自然对吴清源这一招大加批评,其中尤其以彼时的“不败名人”本因坊秀哉批评得最为激烈。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日本围棋才终于承认这招扳打是一招好棋,完全可下,并且让这个定式以吴清源之名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但是,其实这个“吴清源定式”并不是吴清源原创的,而是几百年前还在下座子棋的黄龙士所创的一个“小目定式”!
可见,如果让黄龙士到现代来,给他点时间适应适应现在的围棋规则,他必定仍然是一个一等一的高手!
康熙十年之后,天下唯有不出山的周东侯尚未被黄龙士杀败,一时间天下棋手闻黄龙士则色变,无不对黄龙士退避三舍,黄龙士对同时代棋手的压制终于达到了顶峰——这种对同时代棋手的统治力,几乎只有日本的本因坊道策,近代的吴清源二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数年后,经学家阎若璩曾将清初的十四位各行业的名人合称为“清初十四圣人”,其中包括文学家钱谦益、汪琬、魏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诗人朱彝尊、顾梁汾,书法家郑簠等人。而黄龙士作为“棋圣”,成为唯一一个与众人共同入圣的棋界人士。由此可见,彼时黄龙士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围棋圈。
而得益于阎若璩的这一番赞誉,中国围棋界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名词就此诞生了——棋圣。
中国围棋史上,第一个享有棋圣这一名号的人,就是黄龙士。不过两三年间几乎尽败天下高手的黄龙士,成为了属于棋界的神!
在古代,按照棋分九品的说法,假设天下第一是最高品(入神),那么第三品(具体)对天下第一的棋份就是受先。而前三品(入神,坐照,具体)之间对弈最大的棋份差距也就是让先而已,所以可以认为这三品属于一个档次,称之为“上三品”。但凡能进入上三品的,都有资格自称国手(当然,别人认不认可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只要与天下第一国手能按照让先的棋份行棋互有输赢,别人给他写传记就能说他“称国手”了,很有面子。所以周懒予当天下第一的时候,盛大有、汪汉年、周东侯等人都自称是国手;过百龄当天下第一的时候,汪幼清、周元服、林符卿等人也自称是国手。自称国手是个标榜身价的东西,反正与天下第一差距也不大,大家也不介意,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跟着喊国手就好了。这种日子,大家都有钱赚,日子都好过,很和谐。可是黄龙士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大家都可以自己喊国手的惯例——只要黄龙士在,有资格叫国手的就只有黄龙士一个,因为其他人根本没有一个够资格让他让先做对手的!
天下有人能让二子跟你下,就说明你的水平肯定到不了上三品,你自然也就没有资格自称国手了。不能自称国手,身价就等于自动降一级,就只能眼红别人拿大钱,自己去蹭碎银子了。这就是为什么何暗公、卞汾原这些人明明受先都被黄龙士杀得七荤八素,可是死活都不肯再降一级去下让子棋——让子棋一旦下了,就等于承认自己配不上国手等级的价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