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三章黄徐

第六十一回倚盖已非棋界革新未竟懒予既逝天下再起波澜

明末清初,中国的围棋发生了一场技术剧变。而这场变动,是从布局定式开始的。

明朝的围棋,讲究起手攻角,定式制敌。那时的人学棋几乎都是从学定式开始入手,而天才棋手如方子振、江用卿,初出茅庐之时便凭借着人们前所未见的定式战无不胜,从而奠定了一生的声誉;钻研棋势之人,如苏之轼、林符卿,则利用自己对棋势的熟悉从一布局便施展出自己擅长的定式,使敌难以招架。明朝棋谱,往往从一个局部的定式展开战斗,然后波及全局,最终形成一场全局的混战。

定式,几乎可以说是围棋最初始的魅力,同时也是围棋最高的门槛。

无数文人雅士因为记不住复杂而无用的古典定式而放弃了围棋竞技,将它仅仅当做一种娱乐雅兴而不愿再做深入研究;无数顶尖高手因为棋势上难以再有创造而固步自封,最终没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然而,在明末,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它。

《弈正》《弈时初编》《弈薮》三部书迈出了第一步。雍皞如、汪幼清、周元服、苏之轼四位当时的顶尖高手首先意识到,复杂的古典定式早已陈旧不堪,在实战中难以发挥作用,却由于他的复杂庞博而使得无数有志于棋的人望而生畏。这三部棋书,以巨大的勇气首先开始尝试改革古典定式,将无用的棋势删去,对古人的棋进行一次检阅,不再盲目迷信古人的棋招。

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在这三部书之前的所有中国棋书都必定要花大量的篇幅去赘述自古以来的无数定式图谱,甚至形成了定式图谱量的互相攀比,极大地限制了围棋的发展。这三部书,却如同一场思想启蒙,将棋手们从前人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告诉世人其实现在的棋完全可以摆脱古人的影响,与其一位崇拜古人不如好好看看当今的棋谱。

当一种思想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与它相反的潮流来遏制它。中国围棋的古典崇拜到了明朝末年,终于开始迎来了它的逆流——一场布局的革命。

受这三部书的影响,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

无锡过百龄,明朝末年只身前往京城,在于京城棋霸林符卿的百余场争夺战中开始仔细研究能够击破林符卿古典定式的招法。而他最终发现,古典定式的结构太过松散,变化太过复杂,任何人都难以掌握,所以无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选择了一个自古以来都一直受尽棋手轻视的棋势——倚盖——来对抗林符卿的古典定式。

于是,倚盖,这个在中国清初围棋史上鼎鼎大名的名词出现在了围棋界。

过百龄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甚至超越了前辈后辈的无数国手,被认为开清朝棋风先河。为什么他能如此受人推崇?并不完全因为他曾经数十年天下无敌的战绩,更重要的也许是他做出的这个惊天动地的贡献——他开启了后来那场绵延了一百年的围棋技术革命!

与此同时,他也为固步自封许多年的中国棋手们打开了一道大门——围棋技术研究!

中国古棋手,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要饭”的状态,考达官贵人的施舍度日。而要想混得到这碗饭,就必须要全力争取获胜,唯有获胜是正途,除了获胜之外的一切他们都漠不关心。

但明末清初的战争给了过百龄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让他开始认识到,棋手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

晚年的过百龄,放弃了胜负,甚至放弃了本可以继续争取一下的天下国手之位。他只管研究棋招,研究围棋技术,甚至几乎就是中国围棋史上第一个“纯理论派棋手”!

过百龄告诉所有人,其实围棋是可以研究的。研究之后,其实更加能够体会围棋的乐趣。至于胜负,其实不应该让它凌驾于围棋本身之上。

这几乎是一个改变了日后围棋发展进程的观念。从过百龄以后,清朝棋手出现了争相研究围棋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局面,从而导致清朝前期围棋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出现了无数求道派的天才。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古棋理论,除了极其原始而精炼的“围棋十诀”之外,不论《兼山堂弈谱》,还是《桃花泉弈谱》、《弈理指归》,几乎就全都是清朝棋手的围棋理论。

开清朝棋风先河,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指的这种对围棋技术的纯粹探索。过百龄首先开创的这个风气,足以让后人永远记住过百龄。

再回头来看看过百龄所开创的主要业绩——倚盖。

倚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次围棋技术的创造,而是传递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围棋竞技,完全可以不必一直依赖古人流传下来的招法,创新之下甚至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过百龄开倚盖新风,其意义在中国古代围棋史上是如何夸奖都不过分的,因为他正式开始了明清时代中国围棋对布局研究的先河。就这一点而说,过百龄对中国古棋的贡献,足以和传说中提出了“围棋十诀”的王积薪、刘仲甫之流相提并论,以致他的名字能够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一直到现在仍然被棋迷所熟知。

倚盖的出现和风靡,是对中国传统定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过去的定式无论镇神头,还是金井栏、倒垂莲,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松”——结构松散,空隙较大,双方都有施展的空间,从而导致棋局一开便陷入乱战,最终决定胜负往往凭借的是哪一方的力量更大,更能杀对方的大龙。再加上座子、还棋头等规则鼓励攻杀,于是中国古棋的基调便由此定下。

但倚盖与众不同,它的结构非常紧凑,硬桥硬马,虽然不大好看,但非常实用。以往镇神头之流定式所依赖的“行棋空间”,到了倚盖这里几乎再也找不到了,于是古典定式的顶尖高手如林符卿之流,很快便在新定式风潮的冲击之下败下阵来,再也没有闹出风浪。

而这种“紧”,很快便又风靡棋界,成为了清代围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又是过百龄“开清朝围棋风气之先”的绝佳范例。

倚盖定式刚刚出现的时候,由于人们对它研究不多,所以可用的变化图非常简单清晰,即使是水平很低的棋迷也能做到一看就懂,学完就会用。相比于纷繁复杂的传统定式,学倚盖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于是被定式书逼得焦头烂额的学棋者们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疯狂地使用倚盖定式,使得这个定式在明清之交的那些年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将以镇神头为首的古典定式冲击得几乎毫无立足之地!

这股潮流的最**,就是过百龄与周懒予争霸的那次十番棋——过周十局。

倚盖的开山祖师过百龄,与精研倚盖定式的后起之秀周懒予,以倚盖的招法大斗十局,几乎局局穷尽倚盖变化,将简简单单的倚盖施展得出神入化。那几乎就是倚盖在围棋史上最光辉的一笔,最终由后辈周懒予凭借倚盖招法击败了前辈过百龄,接过了过百龄手中的倚盖第一高手大旗!

这一场大战,人人会用的倚盖在两大高手的手下变成了威力强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往往倚盖过招之后便定下了整局棋的优劣。将倚盖运用到这种程度,足可称得上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惊心动魄的倚盖大战却恰恰成为了倚盖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过百龄、林符卿京城争霸开始,到过百龄、周懒予倚盖十局为止,过百龄的围棋人生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而他所创的倚盖也随着他走完了这样一个轮回。

倚盖初创,伴随着过百龄初登棋界魁首之位的辉煌。而过百龄的败落,也正是倚盖由盛转衰的起点。

倚盖能够如此受众人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够简单,够清楚,好学好用,所以人人都用。反正不管局面认不认识,先下一招倚盖肯定没错,几乎在任何情况下倚盖都是正着。

但随着时代继续发展下去,尤其是倚盖十局之后,倚盖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它成了另一个“镇神头”。

过百龄将倚盖交到了周懒予手中,但过百龄并没有就这样放弃倚盖。他亲自创立了倚盖的基本招法,但是如今这招法一直在被滥用,使得它成了简单的代名词。对与过百龄来说,倚盖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实倚盖的精妙绝不在镇神头之下,只是大家都还没有真正认清倚盖的面目而已。眼看着大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儿童玩具,不认可其隐藏的价值,过百龄感到痛心疾首。

方圆群英志——明清之交的中国围棋史话》小说在线阅读_第2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伯翔Xu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方圆群英志——明清之交的中国围棋史话第2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