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神头,最著名的典故,就是传说中的“顾师言一子解双征”了。
相传唐朝时,国力强盛,四方来朝,彼时的日本自认是唐朝番国,一切以唐朝马首是瞻,从政治到文化几乎全盘照搬。而围棋文化自然也在日本兴盛起来,渐渐形成了风潮。
一次,一位日本王子随外交使团来到中国,向唐朝皇帝提出了一个请求:挑一位棋手,与自己下一盘棋。这位日本王子自称是当时日本国内第一高手,国内已无敌,很想见识一下大唐国手风采,看看日本棋手与唐朝棋手究竟还差多少。
唐朝皇帝自然把这个事件当成了扬我国威的一个大好机会,于是特诏当时的大唐第一国手,棋待诏顾师言迎敌。顾师言知道这一战事关国家尊严和自己的荣誉地位,因此竟有些紧张了。
彼时棋局一开,顾师言猜得执白先行,一上来便小飞挂住了日本王子的势子。当然,这也是古棋起手的本手,清朝以前第一招棋几乎绝无例外全都是小飞挂角的。
而面对这一招挂角,日本王子无惧无畏,选择了那招古老而气势十足的“镇神头”应对,一支黑军飞师北上,罩住了顾师言的挂角之军。
日本王子面对这种国家级的对抗,肯定不会采用自己不擅长或者不熟悉的棋势,因此可以断定“镇神头”这一招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甚至影响力已经远布海外了,其历史到明朝至少也该有上千年了。
面对日本王子的镇神头,顾师言绝不敢退让,挥一支白军大举北上,舞刀砍向了日本王子的镇神头大将。两边猛一使力,在此刀兵相交,寸步不让,竟杀得难分难解。顾师言只道日本棋手水平不高,盘上行军布阵必不如自己这般精熟,于是指挥白军先在黑军身下左冲右突,又瞄着黑军下方大军一番恶斗,甚至不理会自己军阵的缺陷而强行扳住了日本王子大军的脑袋。岂料那日本王子并非俗手,眼见顾师言欺人太甚,竟趁顾师言扳自己脑袋的时候暗起一刀,砍断了顾师言的白军防线,要与顾师言杀个你死我活。顾师言见状,这才发现大势不妙,急忙前来围剿黑军。日本王子的黑军也不示弱,舞着一支孤军,一边追杀白军本队,一边攻打白军援兵,勇猛异常。一时间两方三条大龙在盘上撕咬起来,好一番肉搏血战。
战至第四十二手,日本王子看准时机,趁顾师言左右难顾之际一刀猛劈向白军本队。先前那顾师言弈得过分,被日本王子奋起反击,下到这里,竟然现出了败势!只见棋盘上,顾师言两支白军本想围剿一支黑军,却不想被这黑军大将领着军士突围而来,左冲右突,借着两侧黑军呼应,竟反而把顾师言两支围剿的白军给困住了。如今的局面是,顾师言两支白军都面临被征吃的窘境。若救本队,则援军六员大将将再无活路;若救援军,则本队将全军阵亡。
棋行至此,那日本王子只道胜局已定,接下来只要不出大错此战必能得胜。而顾师言则大汗淋漓,后悔不已,只怕这一战若败了将必定前途尽断。
看着那棋型,苦思良久,顾师言突然眼中一亮,意外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关隘。此关虽不在战事紧要处,但黑军不论要征杀白军本队,还是要征吃白军援军,都必定要经过这个隘口!此时顾师言若先出大军抢占这处关隘,则日本王子不论打算如何征吃都必定会在这里中了顾师言的伏兵,杀下去将绝无胜算。而一旦杀不死白军其中一队,黑军全局此时竟将一下子找不出一处活棋,乃是大败之势。
顾师言欣喜若狂,急忙传下军令。一员大将得令,飞奔上前,奋力将大旗插在了那关隘上。日本王子刚才还道胜定,此时远远望见那关隘上的敌旗,细细思索,竟猛地大惊失色!此时再看全局,原本已是大胜势,此时却顿时化为了惨败局!
胜负逆转,只用一着棋。顾师言这白四十三手一子解双征,竟就此速胜那日本王子。据说后来还有一则趣话,这日本王子输给了顾师言,对那一子解双征的妙手赞叹不已,急忙去问了问唐朝官员这顾师言在唐朝排第几。其实顾师言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人,可那唐朝官员却虚伪地答道:“顾师言排第三。”日本王子大惊,急忙要求跟大唐第一的高手再对一局,那官员又答道:“你得赢了第三,才能跟第二下;赢了第二,才能跟第一下。”那日本王子听完,眼泪都下来了,哀声叹道:“小国第一,竟然还不如大国第三啊……”
中国人这好吹牛的毛病,也真是由来已久。
顺便说说,关于“镇神头”和“一子解双征”,很多人都有一个误会,以为那招顾师言的四十三手妙手就是“镇神头”,又称“一子解双征妙手”。这是一个大误会。
那局一子解双征之局,现在流传下来了一张图谱(也有说法,认为这句图谱不是顾师言所作,而是唐朝最著名的一位国手王积薪的作品,但真相不可考)。根据这局图谱,白四十三手,也就是著名的“一子解双征”,应当是顾师言下出来的。那么也就是说,这局棋顾师言是拿白棋先行。但是下出“镇神头”那一步的是黑棋,也就是日本王子。换句话说,这局棋并不是顾师言施展了镇神头一招胜了日本王子,而是日本王子施展镇神头,没想到反而被顾师言给偷袭了。
古代记载中很多地方都有“顾师言四十三手镇神头”或“顾师言镇神头胜日本王子”的说法,但是这其实也许并不是指顾师言使出了镇神头,更不是说顾师言一子解双征的四十三手名叫镇神头。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镇神头”,指的是镇神头定式——当然,黑白两方变化图走完差距这么大,也不能叫定式了,暂且叫定式变化图吧。
那些古籍记载对应现代汉语的正确翻译应该是:顾师言用四十三手镇神头定式变化图战胜了日本王子。这么一说就清楚了,如棋谱所示,镇神头那一招黑2确实是日本王子下出来的,咱们所谓的“顾师言施展镇神头”是说顾师言借日本王子的镇神头而走出了利于被镇一方的变化图,从而一举击败了日本王子。
这么来看,那日本王子可就真有点冤枉了——自己施展了一招镇神头,岂料自己学艺不精,这招反而被顾师言给利用了。不过如果翻阅中国围棋史,这位日本王子大可以不必难过,因为和他一样倒霉的家伙大有人在——镇神头本身就是一个常常让施展者自己吃亏的招法,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伤敌一千,自己也要损八百。
所以,内功不够,底子不扎实的人,轻易施展镇神头,很容易对手还没打伤,自己先损死了。
明朝崇祯年间潞王朱常淓编纂的《万汇仙机棋谱》中,收录有镇神头二十四变图谱。其实镇神头结构松散,变化万千,绝不止二十四个图那么简单,可见编纂者是有选择收录的。彼时针对定式的“前期新布局革命”已经展开,这也反映在了这部《万汇仙机棋谱》中,即对镇神头的反对甚至批判。纵观收录如谱的镇神头变化图,使出镇神头一方最后能与对手维持两分局面甚至略占优势的图谱凤毛麟角,反而绝大多数图谱中镇神头的施展方最后都反而吃了大亏。
可见,“镇神头”这一招虽历史悠久,名头响亮,但是其实是存在着巨大漏洞的。
除了镇神头之外,彼时布势常见的招法还包括“金井栏”、“倒垂莲”、“大小金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