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二章过周

第三十一回镇神头流传千载新布局静待棋王

1933年,赴日学棋的中国神童吴清源和日本青年围棋天才木谷实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新布局革命”的围棋技术大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了由本因坊道策奠基,本因坊秀策最终完成的传统日本式“小目”中心布局法。当年底到第二年初的名人胜负赛,吴清源更是使用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三三?星?天元”布局震撼了整个日本棋界,使得新布局的声威一时如日中天……

好了,这段话到此为止,要不然笔者又要回到两年前写《新布局史话》的日子里去了……

以上这段故事,相信几乎每一个当代棋迷都耳熟能详。那个日本围棋史上——甚至世界围棋史上——思维火花碰撞最激烈,创造性招法出现最频繁,乃至现在看来最传奇的时代,相信不少人都曾忍不住在心底幻象,如果自己曾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该多好。

与此同时,想必也有无数人读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会忍不住责备一下自己的祖先——为什么我们中华围棋数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爆发过一场那样激动人心的布局革命呢?

也许在无数中国棋迷,甚至不少熟悉古谱的棋迷心中,都认为中国古棋战法是一种几乎跳过了布局直接进入中盘的围棋技术。笔者翻看当代棋手对古棋评价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查到过“古棋布局千篇一律”,“古代棋手不研究布局技巧”的说法。

以笔者的棋力,不敢直接断言大家都说错了。但其实只要多翻看一下古谱,尤其是不那么著名的古谱,大家会发现,其实中国古棋并非真的一生下来就向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千篇一律”的。笔者冒昧地在此留下一个武断的观点:

中国古代围棋史上,也至少爆发过一场“新布局革命”!

这场革命,起于明末,发展并完成于清初,其间历时数十年,几代人。而现在研究最多的清代棋手对局,基本都是这场革命完成或即将完成时的成果,单独看这些棋谱确实容易产生“古代棋谱布局全都是一个套路”的错觉,就好像如果单独翻看1933年到1934年的日本棋谱,容易以为日本人下棋只重外势,不重实地一样。

但若把时间从清朝往前挪一点,去看看明朝乃至明朝以前的棋谱,大家也许会惊讶地发现——怎么几乎见不到“当湖十局”那种先各自切了边再开始互砍的布局法了?

没错,“当湖十局”表现出来的那种所谓“千篇一律”的布局,其实是那场明末清初的“新布局革命”完成之后,当时高手总结出的在座子条件下几乎最合理的布局,是顶尖高手对决时绝无二法的布局战术,是超越了之前数千年所有座子围棋布局法的集大成之战法,是中国座子棋布局发展史上最优秀、也是最后的一个里程碑。

至于这种互相打散了再开始对砍的布局法究竟有没有漏洞,是否还能再被改进,是否还值得再发展下去,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中国座子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假如当年高部道平没有访华,中国围棋继续不受外力干扰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下去,中国座子围棋是否还会出现什么新的变化呢?这就只能留给我们去想象,而永远无法验证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场布局革命之前,中国古棋的布局是什么样子的吧。

中国古代,称“布局”为“布势”或“起手式”,这两个名词笔者猜测分别来源于军事和武术。所谓“布势”,也就是开战前布阵,将自己军士排开,以最适合当时地形或者本方战略的形状迎敌。在棋盘上,也就是由座子出发,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开,如将军布阵,准备杀敌。而“起手式”则更形象,如武师对战之前先亮出架势,随时准备发力打向敌人。功夫行家一看起手式,大致就能猜出这位武者等会打起来第一步会如何动,哪只手主攻哪只手主防,打算快步贴身打上去还是要跟敌人保持距离等等。棋盘上也是一样,起手式布下来,高手就能看出这棋手是在心里做了怎样的规划,有个什么样的构思,甚至擅长力战还是喜欢防守。

而对于清朝以前的棋手而言,布势是有诀窍的——定式。

定式是前人高手在无数次实战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下法,各种各样的变化图下隐藏的是历代棋王呕心沥血的苦思甚至生死相拼的悲壮。但是几千年积累下来,再加上中国古棋好战的脾气,到了明朝,这些定式不论数量还是内容的复杂程度都已经让人叹为观止,望而却步,真正能够精通所有定式变化的人屈指可数。于是有许多为了能短时间之内便冲上顶尖高手行列的年轻棋手,便选择了一条很笨但是很有效的办法——死背定式。

这一点,明朝的中国棋手和新布局时代前夕的日本棋手很像。定式背了很多,每一招下出来都好像很厉害,隐藏着无数高明手段,短时间之内能有效提高战绩。但是日本棋手当年遇到的问题是,不明白定式为什么要这么下,只知道大家都下定式,万一自己下错了很丢人。所以那时候的日本棋手,万一碰上了有故意下错定式或者忘了定式下法的对手,反而会慌了手脚。这一点,中国棋手似乎并不在乎。但是并不是因为中国棋手真的懂得每一步定式的意义,而是——中国的定式比日本更复杂,几乎涵盖了这个局面下所有可能的变化,所以如果真背熟了,直接照着下几乎不会有任何定式书上找不到图谱的意外情况……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冯元仲”的文人,写过一篇名为《弈旦评》的文章,将围棋诞生以来直到他所在的时代为止几乎所有的知名棋手一一作了点评。而评价明朝棋手时,冯元仲便直言不讳地说道“(明朝棋手)凡此数人,唯方(方子振)、范(范君甫)、朱(朱玉亭)以资得……其余皆以苦心钻仰、熟势而成,虽工亦小,大都人工有余,天巧不足,皆第二流人也。”

天下几乎所有高手,都是靠背定式背出来的(熟势而成),其实自己没什么天赋本事,即使背得再好也只是个二流人物而已。

这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也确实反映出了那时候围棋高手之路的状况:与其说是拼才华,不如说拼的是记忆力。

在定式统一天下布局的时代,围棋其实已经多少有些偏离了本质了。而要想纠正这一点,就需要一场真正的革命。当然,革命并不能凭空出现,它需要先从一点突破开,然后扩展到整个布局领域。而在中国古代,这场革命的突破点,正是在定式本身上。

明朝以前的定式,或者叫“棋势”,最著名也最常见的,当属大名鼎鼎的“镇神头”。

布好势子,对方抢上前来,先在自己势子前小飞位上挂角,这是常法。面对敌军挂角,我既不轻军突入敌后进行夹攻,也不后撤一大步稳守阵型,而是凌空飞起,以一招小飞罩住那挂角敌军向中腹的去路,气势十足地将对手压在身下。对方若敢突袭我身后,我便强攻身前的挂角一子;对方若后撤一步,我便迈开步子把阵营打开,造一片大军阵出来。

这一招气势十足的凌空小飞罩,便是传说中的镇神头。对于抢攻之敌,我飞起一支大军拦住你的头顶,你纵是大罗神仙我也不惧,要把你死死镇住。而对手遭遇了镇神头这样强横的招法应对,通常都不会真的认怂退兵,而是会奋力攻上前去,决不让对手舒舒服服把自己镇住。于是,镇神头一出,往往形成大战,几乎阵阵血肉横飞。

方圆群英志——明清之交的中国围棋史话》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伯翔Xu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方圆群英志——明清之交的中国围棋史话第1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