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中僧西渡中华林应龙书卷忌友
日本,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日本从此进入了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代。
应仁之乱持续了十年,在这场骚乱之后,日本各地诸侯纷纷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将军”慢慢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政局的动荡,也慢慢导致了这个国家的人民开始陷入苦难。
就在应仁之乱那十年里,京都东山建仁寺,有一个年轻人在此剃度出家了。出家之后,这个年轻人舍弃了凡俗姓名,取法号“虚中”。
彼时,围棋已经经由朝鲜传播到了日本。这种规则简单而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游戏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上至皇族大名,下至黎民百姓,大家都热爱围棋。而日本的僧人,甚至把围棋当成一门必修课,与诵经、参禅一样几乎每日都要进行对弈。
虚中和尚自幼好棋,出家之后每日与人对弈,棋力更是突飞猛进,竟很快便在附近没有了敌手,成为了著名的棋僧。
彼时的日本,还远没有进入围棋四大家那样的专业围棋时代,围棋棋手的出路和中国古代差不多,都是在茶楼赌棋或者去做大名的围棋侍从。虚中是个僧人,这个身份在古代日本很值钱(在日本,绝大多数时代中僧人都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而且势力很强大,以至于后来织田信长要用大批军队去跟寺院势力战斗)。于是,虚中凭借着出众的棋艺成功地进入了上流社会,在日本的贵族群间来往。然而,时间久了,他开始慢慢地发现,京都的贵族正在慢慢变得腐朽,各地的大名却如狼似虎,四处的战乱越来越多,百姓民不聊生,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太平的世界了。
虚中看着日本一步步落向深渊,自己却无能为力,只感到无比痛心。明知道即将迎来一个乱世,如何在这个乱世中保护自己,虚中心里完全找不到答案。
就在他迷茫的时候,他听说有因领主战败而失去了身份的武士结队离开了日本,去了西边的中国和朝鲜——后来我们这边管这种人,叫做“倭寇”。
虚中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和尚,当然不会想着去当倭寇海盗了。但是这些人给他提了个醒——如果在日本确实呆不下去了,还可以离开日本,渡海去中国啊。
彼时的大明,在整个东亚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当年郑和下西洋对周围国家造成的震撼一百年都没有消退下去。而且,对于虚中来说大明朝还有一个令他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是围棋的故乡,是发明了围棋这项神秘游戏的国度啊!
于是,日本明应年间,虚中正式踏上了驶向中国的海船,默默地离开了那个正慢慢堕入苦难中的日本。彼时他并不知道,他这一生将再也无法回到他出生的那个国度了……
彼时中国正值弘治年间,也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弘治中兴”。大明朝已经从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沉重打击中缓缓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再加上高度发达的工商业,这个广大而先进的新国度让虚中和尚惊讶异常。然而同时,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初到明朝的日子,想必也不好过。
明朝实行禁海令,禁止私自与外国人有贸易往来。一旦被揭发有私通外国人谋反的嫌疑,甚至还要受凌迟、诛九族的重罚。因此,对于初到中国的虚中和尚,寻常百姓多少都对他有些忌惮,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明朝峻法。而虚中和尚是私自来到中国的,没有外交使团负责帮忙照顾,想必虚中会遇到许多不便。语言不通,尚且还能用汉字互相沟通交流;没有着落,也还可以凭借和尚的身份四处化缘投宿;但当时已经渐渐在中国沿海一带兴起的倭寇给中国人留下了日本来的都是强盗的印象,这一点却让虚中十分头疼。日子过得苦一点,熬一熬也就算了,可是四处遭人白眼,没人愿意长期收留他,这可就让他很难受了。
长此以往,他在中国时代不下去的。
过了许多日子,虚中流落到了杭州。在那里,他看到了一样他十分熟悉的景象——
茶楼里,一群人围在一个棋座边,静静地观看棋座两旁的人对弈,鸦雀无声,透露出一股神圣而庄严的气氛。
围棋!虚中心中猛地一惊——没错,围棋,这个我会,这个我懂!
黑子白子,征战方圆,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不需要任何翻译,虚中能看得懂!
对于当时在场的人来说,这只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茶楼棋赛。而对于虚中来说,这是改变他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上一对棋手弈完,分出了胜败,众人便散了,空出了棋座来。虚中看四下无人,轻轻地坐到了那棋座一侧,摆下了四个势子。这便是告诉众人——我求战。
中国的棋座和日本棋座虽形态制式不同,但都是纵横十九道,摆上四个座子的(日本取消座子是从本因坊算砂时代开始的)。再一次坐在棋座旁边,虚中却感到恍如隔世,他一度以为他也许今生都再无缘摸到棋子了。
“有个穿着古怪的和尚在求战……”茶馆里的众人小声议论着,“看穿着,好像是个倭人……”
众人不明所以,一下子谁也没有上前去应这一局。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胆大的人朝着虚中走了过去:“和尚,想下棋?”
虚中双手合十,向那人行了一礼,道:“正是。”
“出得起彩头吗?”
虚中费力地理解着那人的话,沉思了一会,拿起了自己随身的禅杖:“这个,能做彩头吗?”
一根破禅杖,还是日本人的禅杖——万一被人误会我和日本人做了生意,那可是要杀头的!
那胆大的人摇了摇头,便又走了。虚中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棋座旁,又不知如何用中文请众人来与他弈上一局,于是只好就这么等着。
直到临近傍晚,一个年轻书生出现在了这茶楼里。
茶楼众人看着棋座旁的日本和尚,议论纷纷。那书生见状,不由得感到新奇,于是向小二问道:“那和尚是谁?摆上了座子,怎么没人去跟他下棋?”
“那和尚一到店里就一言不发往棋座旁边坐下了,可身上没彩头,就一根禅杖,谁也不敢去跟他下,怕被误会是私通倭人……”
日本和尚?
那书生听完笑了笑,竟朝那和尚走了过去。
“想下棋?”书生朝虚中问道。
虚中默默点了点头。
“有彩头吗?”
虚中举了举手中的禅杖。
那书生哈哈大笑,虚中却莫名其妙。
“一根禅杖,做不了彩头,我就是赢去了也没用啊……”书生笑道,“不过你若真想下棋,我愿意陪你下一局。若你赢了,我输一两银子给你。若我赢了,你什么也不用出。如何?”
一两银子,够买两石大米了!
虚中勉强理解了那书生的意思,大喜过望,急忙应允。那书生也不客气,坐到了和尚对面,抱拳行个礼便开了战局。
明朝棋手下棋,流行大砍大杀,上阵便寻着对手大龙打过去。而彼时的日本围棋,虽然没有取消座子,但仍然分出了泾渭分明的两大派。日本关东一带,下棋的多是关东武士,平时在阵仗中来往,因此下棋与中国棋手相似,好大砍大杀。这一类棋手,以后来日本围棋四大家中的安井家最为典型。而关西,尤其是京都一代,由于地处统治中心,相对较为安稳,又鼓励温和的文化氛围,因此下棋的以出家人为多,偏好平稳的下法。日后创立了日本围棋四大家之首本因坊家的本因坊算砂,原本就是京都寂光寺的僧人。这种东西分明的下法分派使得日本围棋日后渐渐开始产生了变革的种子,最终关西派的本因坊算砂大胆地废除了座子制度,使得平稳下法在日本围棋中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致到了棋圣本因坊道策时代正式形成了日本式的围棋棋风。
虚中是京都的和尚,操使的自然是更接近于后来本因坊算砂的关西流平稳下法。那书生平时见惯了大砍大杀,却没见过在局面上追求稳定的下法,只觉虚中和尚招法清奇,竟能将盘上战火消弭于无形,真是大开眼界。而那书生棋力也确实不弱,虚中能感觉到对手棋招间的汹汹气势,远非日本那些寻常棋手能比的。
二人战到了日落,盘上是虚中小胜。虚中喘息未定,暗叹中国高手下棋好有气场,随手断开便造战场,能把四方杀得天昏地暗,让人心惊胆战。此人想必是中国的高手,纵使不是第一也当海内闻名。
而那书生佩服这日本和尚竟有如此本领,把自己的力气化于无形,最终还小胜几子,实在是个难得一遇的高手。书生掏出一锭纹银,摆在了虚中面前,然后拱手道:“领教了高僧棋艺,荣幸之至。”
虚中急忙还礼,用撇脚的中国话说道:“岂敢,岂敢。未请教,阁下姓名?”
书生大笑,道:“在下林应龙,浙江永嘉人士,游学至杭州,不想在此得遇高僧。”
“林应龙……”虚中暗暗在心中记下了这个名字,“阁下的棋很厉害,想必是明朝国手吧。”
林应龙听完,大笑不止,让虚中莫名其妙。
“实不相瞒,在下虽沉迷棋道,无奈资质不足,国手还远远谈不上,只是个区区五品而已。”
中国古代,棋分九品,自高到低依次是:入神、坐照、具体(以上为上三品)、通幽、用智、小巧(以上为中三品)、斗力、若愚、守拙(以上为下三品)。林应龙在第五品,也就是正中间,属于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谈国手还远远称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