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还有人在休假,从今天开始这个楼里恢复正常的生活——不可以熬夜,不可以酗酒喽~哈哈
今天说点儿新鲜的段子——正经新鲜得热乎乎的啊:
才从帝都晚报上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说全世界都有逼婚的现象。报道说,美国很多没有结婚的女子用买个廉价戒指糊弄催婚的家人(当然这些女子不一定都是L,有的人其实有男友,之所以反感催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英国不得不为了这种事情设立了内政部一个专门的工作组来应对,他们那边被逼婚的主要是男子,八成都是因为性取向的问题;最邪门的是日本,还有“银发代相亲”的活动,但是他们终究老了,渐渐失望;最狠的是澳洲,也许因为移民国家涉及不同文化和风俗,他们干脆尝试立法来惩罚逼婚。
说这个段子,我想要看这个帖子的年轻朋友明白:外国不是天堂。
如果全世界除了中国都接受同性恋,那么好,我们全都可以想尽办法跑出去。问题是,外国也不是。
我承认西方文化中有一部分比我们更尊重隐私,更尊重成年子女的权利。但是,这个世界的文化是纷繁多样的,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在西亚和非洲还有的民族保留着对女孩子进行残酷割礼的风俗呢。那种认为到外国去就可以获得性取向上的自由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上,很多选择出国的L,要面对的情况如下:
1,出国之后,自己不仅在性取向上属于小众,就是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都属于小众,有一个别人对你是不是接纳的问题,毕竟从一个人的面相上看出这个人是L,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一眼就看出非我族类的可能性就大多了,所以,首先就是一个融入的问题。
如果一个还没有女友的L,出国之后找到自己爱人的可能性也会受到影响。(我所认识的人里面,很多中国L出国之后还是在狭窄的中国人圈子里寻找,有很多异地恋就是这样形成的。)
2,出国之后,虽然远离了家人关注的目光,也远离了家人,因此,随着时间的流转,肯定面对着如何和家人相聚、如何照顾老人的问题。
3,目的国也许承认同性伴侣权利——注意,不是承认同性婚姻,只是承认同性伴侣的权利——即便是如此有限度的承认,也不见得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有的国家只对拥有本国身份的人才如此。其实,更大的问题是,即便是法律上接受同性婚姻,中国和它在这一条法律上不对接,仍然面对着两人的关系在国内不被法律接受的问题。一旦一方回国发生意料之外的变故,另一方则无权以婚姻内伴侣的身份做什么。
我多次说过,在不伤害无辜者的前提下,我不反对任何方式去追求自己的未来,出柜、形婚、隐身、潜伏、远走……都可以,我只是再次提醒年轻的L们,不可以有任何一厢情愿的幻想。
还是那句话,如果想要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动脑动手,就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自己的选择和这个世界可以和平共处 。
一对男女,青春年少,赤身裸体,荒野树丛,肌肤相亲,满头大汗,脸色发红。
你觉得上面说的是什么事情?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在学习:一帮一,一对红,你相信吗?
……
呵呵,事实上,这是,小龙女和她的徒弟杨过在练功。
——刚才这个段子告诉我们:我们很难去相信一些小概率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无论我们有多聪明,有多理性。
这没有什么错,如果我们总是很容易按照小概率来判断事情的原委的话,我们将会是这世界上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我说上面的话,是为了让我们大家明白,不要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就有了侥幸的心理:认为别人很容易相信我们,而不是相信“大概率”的可能。
比如:有几个人能相信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女儿是一个女同性恋?
又比如:有几个人能相信一个女孩子说要一生一世爱自己的女儿是可信的?
再比如:有几个人能相信两个女孩子也可以平静安稳地共同度过一生?
……
这些都是“大概率方向”,而我们是“小概率”的那一种。
所以,相当多的父母,在面对女儿出柜的时候,一般三种反应:
1 不接受,否认,认定有病;
2 认定是别人引诱;
3 认定自己女儿只不过是没有找到爱的男人罢了,一旦找到,就会改变;
这三种心态,都没错。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是小概率的存在。小概率存在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惊”:或许是惊奇,或许是惊喜,或许是惊恐。不管是什么,任何人面“惊”,都会有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前面说的三种情况,都是应激反应的表现:转移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出柜一开始总是面对着非常莫测和艰难的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出柜,不是应对别人对自己的婚姻过度关注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