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啊,说说这个聊天的事情。
聊天呢,不同于交流、分享,也不同于讨论、商量。
它不一定有结论,不一定要有建设性。它唯一需要的就是让彼此愉快。
老听见人家说,某人太会聊天了~这句话当然有玩笑的意思,但是,其实也是真的,有的时候是真的,有的时候是反话,都是说大家和这个人聊天,是不是觉得愉快。
那么,我们为什么讨厌逢年过节,亲友聚会聊天,人家问咱们婚姻、生育、收入、学业什么的呢?
那是因为一方面这是隐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问的态度,那不是询问,有的根本就是“审问”,这些问话的背后跟着对你人品能力的评价。
询问的答案应该是没有标准的,也就是说话的人说什么,对方都得听着。比如,人家问我“北京冷吗”,我说“今年特别冷”,这个答案没有指向性,大家都只能听着。冷不冷怎么样呢?和对人的评价无关。
一个孩子大学毕业了,过年,人家问,你工作怎么样了?你说至于不至于就恼怒了呢?不应该说至于。
可是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烦呢?因为这个答案是有指向性的。一个孩子大学毕业没有工作,或者没有令人羡慕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没本事,这个家庭没希望。
这种判断令人不悦。
为这种潜在可能的评价和判断,被问的人就不高兴了。
婚姻话题、收入话题、生育话题同理。放在家人面前,更加了多重的不悦:你给我恶评还要在我家人面前,让他们也不满意不高兴。
放在L/G身上,就更加更加了:不结婚与性能力无关,却不能解释,令人郁闷。
这就是不会聊天。
我在欧洲的时候,或者在国内接触外国朋友的时候,我发觉他们并不是像国内传说的那样,有什么“婚姻”“收入”“年龄”的禁忌,而是根本就不会想到要聊这些。某些时候,聊这些,对他们来说,就好比聊“你穿什么牌子的内衣”一样,感觉聊天的这个人有点儿“愣头青”。
我最好的外国搭档对我问出“你挣多少钱、一般怎么花”的时候,我都惊了——这不是不能问吗?随即,我就明白了,她和我一同合作得很愉快,她觉得我们可以分享这样的问题。这就跟好友之间可以分享关于内衣的体验一样。
北京人管这叫“过得着”。俩人的交情不到这个份儿上,就叫“过不着”。
我就发觉,老外即便谈论这些隐私话题,也不带着对对方是否成功是否优秀的判断,所以,不是审问,而是询问。 这样,即便聊到一些个人话题,也不会感觉令人不悦。
聊天的另一个特点,就应该是随意。
如果,别人明显表现出对这个话题的不悦,那么就不要继续穷追不舍地追问,或者灌输自己的想法了。毕竟,聊天不是建言,也不是听证会。
会聊天的人,人家不爱听的话就不多说了,如果对方说的自己不爱听,就转换话题。
我遇见过一个不年轻的L。她和我聊天,知道我是北京人,说“我觉得北京人都特势利”,我说“是吗?你觉得我势利?”,这话已经表现出不悦了,她还说“不是说你,北京人都特瞧不起人,是吧?”,我觉得她脑子有毛病,我假托上厕所就离开了。
那么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话题怎么办呢?就是“换台”,换不了,就走人。
我也遇上过不太熟悉的父亲的老下属,做“关心”状,来聊我的婚姻,我基本上就是转换话题——“诶?您家小孩现在……”,遇到特别不识趣的,我就找个借口,出去转转。
还有一回,我一个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戚,非要继续给我介绍对象的话题,我就说“您开一婚姻介绍所吧,我一准儿捧场”,说完,我就站起来走了。
我一般不会给别人聊天把我聊火了的机会。如果我真的火了,那我就会找一些话题专门去堵别人的话——当然,那样就对方就不愉快了,这招儿基本上不用。
我还是那句话:聊天,话不说过了;吃饭,酒不喝多了,这是个为人的窍门儿。
我今天看见一个贴子我又好气又好笑,然后就睡着了。
那个楼主问大家,说“跟家长出柜不被认真对待”——我一看都什么跟什么啊,您还满口“大人家长”的呢,毛崽子似的怎么被认真对待?
要是一个小学生跟我说他要娶媳妇,我也会一笑置之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