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留下半截儿话,今天接着说。
我说了,最难的是那种“被分手”的情况。
被分手的一方处在比较被动的情况下,自己可能还在爱着对方,并且比“单恋(暗恋)”更惨的是,还曾经得到过对方的认可和爱,所以,很难区分出此刻对方的表现究竟是爱的继续还是仅仅是一种怜悯与善意;很难理解对方不再爱自己的感觉。
所以特别容易产生“幻爱”。
已经变心的她肯见面,会被解读为“留恋我”;自己因为失恋而生病或者醉酒(我家内掌柜最深恶痛绝的行为)、甚至自残(我们两口子一起深恶痛绝的行为),对方肯来看望,会被解读为“还是爱”……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不理解、不相信。总是会因着以往两人相爱的记忆而觉得现在还会,不理解为什么一切都变了本质,不相信一切都仅仅是记忆了。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狠狠地、狠狠地哭吧!
让咸咸的泪水杀一杀你的脑子,让泪水冲干净你的眼睛。
然后问问你自己,这世界上还是有“爱了,不再爱”的这种事情吧?
只要有,那么,严格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
可能遇到,一旦遇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不相信”的。
人总是更倾向于记住美好的时光。我们想起孩提时代,很多时候,首先是那些美味、趣事、游戏和天真无忧的感觉,很少会想起揍在屁股上的鸡毛掸子和永远罚写不完的作业。
同理,我们记得自己以前的爱情,也都是那爱情美好的片断。
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管是因为什么、不管在谁那里先发生的。
人生的幸福常常如同小件寄存,是有时限的。正是因为这份时限,我们才要珍惜。而时限到了,究竟以什么方式被收回,这由不得人。
还有的朋友会陷入幻爱,是因为“不甘心”。
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还爱着你,我和你那么久……
然后,幻爱。自欺欺人,不相信一个变心的人(不管她是因为别人、因为父母、因为婚姻需要……)有多么心狠。
这些是理由吗?
把你自己的脑袋放在冷水龙头下面狠狠地冲冲。
让凉水把你发热的脑子冰镇一下!
如果,两个人没有相爱,你觉得“帮我洗衣服”“接我上下班”“给我做饭吃”“买礼物给我”这些就能够一定让你爱上对方吗?
那么如果这些不一定能够获得爱情,那么现在这些能够成为继续爱下去、唤回爱情的理由吗?
如果,两个人没有相爱,你觉得“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了”,能让你一定爱上对方吗?
那么如果这不能称为相爱的理由,那么现在这能够成为继续爱下去,唤回爱情的理由吗?
所以,当爱已成往事,就是已成往事,不能再回头了。
这种时候,与其自己给自己解读她的许多行为,不如不再相见。
没有相见,就不会唤起记忆,不会自我误读,不会自误。
越是人家提出分手,越是不能留恋。就是为了不陷入幻爱的泥潭。
少一次回头,就多一份向前的动力。像圣经故事讲的,不能回头,回头就变成盐柱了。
年货一:吃!
昨天我问 @大刀客的袖子 “怎么抓住她的胃”——怎么让她吃她一向不吃的东西,其实是因为我发觉,自古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真是有道理啊。
那些能好下去的伴侣,多少都有些共同的趣味。快过年了,咱就从这个中国最传统的“吃”说起来吧。
你还真不能小看这个“吃”。小事情吧?可是,很多伴侣就是在这些小事情上好起来的,也有很多爱侣是在这些小事情上演变成“爱情乏味”的。
话题(1)喜欢不喜欢“吃”。
我们同事一位大姐常说的一句话: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这句话道理很深。
你可以有好多种理解。比如:你可以理解为“不喜欢吃饭的人一定是有心事了”——“食不下咽”吗?你也可以理解为“不喜欢吃饭的人,对生活缺少热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也是在论的啊。
总之,喜欢吃什么、能吃多少,这个另当别论,有个体差异,但是对于有伴侣的人来说,如果你的爱人不喜欢“吃”了,那一定是需要关心了。
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笼统地说就是:伴侣相爱,越爱越深,关键在于不断滋养爱情,不断让爱情保持浓度,要领就在于体贴、沟通,包容、示弱。
如果你不善于制造浪漫气氛,不善言辞,你至少可以观察,一旦你发现你的爱人食欲下降,要么是身体不好了,要么是精神疲劳了,要么——这个比较危险——就是对着你“食不甘味”了。
对于刚刚开始恋爱的童鞋,我觉得啊:一定要和她吃饭,切切。
你会在饭桌上看到一个人的很多性情:是一个什么性子的人,是否对生活有热情,是否容易满足和快乐,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耐性和包容度……等等。
比如,我家内掌柜和我最初相爱的时候,我就带着她去吃各种饭馆。我收获很多:我发现她不擅长吃西餐,很能吃辣,喜欢吃甜食,喜欢的东西吃起来就不停,吃东西从来不遗余力,对好吃的很向往,即便吃到嘴里发觉名不副实,她也不会丢下,基本上还是会吃掉的。
这样的人纯真自由,容易满足和快乐,对生活有责任心和包容能力,缺点是不太有节制、比较随性。
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随着年龄增大,加上我近一年多来节食,我们俩在“吃”的“战斗力”上下降了,但是“吃心”未改。总量上大大减少,但是在追求上,还是一样的。
我们家本身就是很看重“吃”的,早年父母收入微薄的时候,总是穿的破旧,但是吃的方面绝对不吝惜;父母也因为好“吃”而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她的母亲大人也是一个在“吃”上很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所以,现在我家老人一看见她在我家吃饭,就很喜欢,而每次她推荐的一些食品,也都比较符合我父母的口味。
真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话题(2)喜欢“吃”什么。
动不动就是KFC或者大M,来不来就是匹萨或者麻辣香锅,这样吃,本身就没有情趣,也难见性情,这种吃是纯粹为了饱腹而吃罢了。
既然我前面说了,吃,很见性情,那么最初相爱的时候,吃什么是很要紧的事情。
最初约会的时候,我觉得啊,有“三不选”。
一不选太高档的餐厅。不要炫耀自己的趣味或者经济实力。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样不接地气。高档的餐厅(比如高档会所、著名酒楼)往往价高而量少,你不能看出爱人的口味和性情。有些高档的餐厅纯属故弄玄虚,这样味道、氛围都不见得好,对约会来说不是好的选择。
二不选路边摊或者大排挡。诶?你不是说要接地气吗?这些多接地气啊。这就是抬杠了。这些地方首先不能保证卫生,其次,这样的地方氛围不好,太嘈杂,不利于眉目传情啊眉来眼去啊什么的。
三不选自己没有尝试过的馆子。你自己都没有吃过,你知道会发生什么?菜里面只要有一根头发,就能毁掉你的一次约会。
约会多了,或者彼此已经生活在一起,选择“吃什么”一般有两种考量。
一种是“吃新鲜”,那就是要一起去探索、尝试好吃的东西,比如新的口味、新的饭馆等等。这种时候彼此已经了解对方的口味和性情,应该不会有什么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不要轻视这件事,我觉得这真的挺重要的。爱情在最初的接近之后,要想长久地幸福生活下去,一定要不断制造新的触点,寻觅好吃的东西几乎在心理上等于尝试新的性爱方式。
而且,两人的目光总是盯在彼此身上就会疲倦,接下来要一起生活,需要朝同一个方向去看。一起去“找吃的”,是一个磨合彼此的好办法。
另一种是“吃温暖”,那就是要一起在家动手,不管厨艺是否出色,自己动手,总会带来一种“家”的温馨。
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了吧。
彼此想要相爱,必须食人间烟火。
真心体贴对方的爱人,一定会在意伴侣的口味。不管自己是不是特别喜欢那种食物。
我家内掌柜不喜欢吃面食,但是有一些我喜欢吃,家里总有面食准备着,过一段时间,她就会做给我吃。
我也知道我家内掌柜不喜欢吃配菜的蒜,每次有一点儿的时候,我就会主动弄出去。
不要说“我的手艺差”,真的和《食神》里面说的那样,如果你用心去做,总会有一两个菜是你拿手的,或者,至少是你家那位爱吃的。
我的手艺几乎就不能叫手艺,但是我有几个“保留曲目”,她过一段日子就会想吃。
而她的手艺其实也就是一般,但是就是一个本事,让我吃的舒服、顺口。
而彼此在一起吃的过程中,确实,彼此的口味会一点点靠拢。
比如,我家内掌柜原本是不吃内脏的,但是随着我们一起出去尝好吃的多了,她逐渐接受了很多,现在反而最爱吃老北京小吃“爆肚儿”。
这其实也有生活的道理在里面,一个人如果想要和另一个人好好生活下去,一定会逐渐寻找到两人的共同点的,如果一个人说和你相爱,却在吃的口味上和你从不妥协,那么相信,她心底并没有把你当作宝贝,不是你的良人。
无论是在一起“找吃”的过程中,还是在一起“做吃”的过程中,彼此会渐渐加深对对方的了解,也会逐渐摸索出和对方协调同步的方式,还是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仅一家门”。这吃啊,小事情,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