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说一个个案给大家:
小K和她的女友,都已经工作将近十年了,不属于职场新人了。相信大家也可以明白她们承受的婚姻的压力了吧。
小K家里只有母亲,父亲前几年过世了,她的母亲退休在家,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不过母亲家里的舅舅姨妈们来往很多,倒也不寂寞。
小K遭遇逼婚,不堪忍受,已经向母亲出柜,并且比较亲近的表兄表嫂和姨妈都知道此事。
按说她们其实应该没有问题了。
但是,她出柜的时候,虽然没有经历太多的撕心裂肺、不可开交,现在却来了问题。
她的母亲现在坚决要求小K结婚,说同意她结婚之后还和她的女友保持关系。
为此母女闹得很不愉快。
小K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母亲不让她出门,她是连门也不会出的,现在为了和女友在一起,已经多次丢下不高兴的母亲搬出来住,觉得很歉疚。
所以,对母亲的要求,也觉得很难正面反对。
她的女友当然不会同意,关键是小K自己也不能接受异性。
于是,她的表兄表嫂就劝她先交一个男朋友,让母亲放松一点。
对于这个提议,她表示很犹豫,主要担心将来如果交朋友不结婚,母亲不会放过自己。
小K是一个个性很温顺但是有很倔强的女孩,她不善言辞,但是心地十分善良,有点儿慢性子;她的女友性子比较急但是真心爱了她很多年,也受了很多委屈,几乎从来没有动摇过。
她们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并不是小萌那样天真的小清新。
欢迎大家就此个案发表意见,我先开会去了~~~(学习某某精神,同情我吧~~~)
首先,真诚表扬树姐和小遁的昨天的努力。
树姐的“菜”的确很香。
关于如何妥协,如何不妥协,树姐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谓鞭辟入里,除了叫好和赞同,我已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小遁说的虽然言简,但是意赅。
母亲的目的已经不纯,对结婚的态度已经不端正了。
婚姻先不说应该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就算不完全是,也应该是你情我愿的,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双方面的,但是,一味要求一个明显拒绝异性的女儿去结婚,无疑要女儿去骗婚,
那么,这个母亲把对方男方放在什么位置呢?岂不是说“只要我要的结果,别的人都不是人”?
这样的执拗,显然是非常狂妄的。一个历经世事的人,一个普通人有这么狂妄的要求,只能说她已经陷入某种混乱的偏执中了。
那么这位母亲为什么会如此?
除了树姐和小遁说的“母亲的依赖性”“女儿性格的副作用”之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小K在出柜之初就没有解决好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她的母亲其实根本就没有弄明白她面对的是什么,也没有真正理解女儿的选择,那种平淡的接受其实就是“糊涂”的反应。
小K误以为母亲的不反对就是接纳,才会有现在的“愧疚”和尴尬。
首先,我们的经验就是:出柜,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太多失败,很少成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柜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只是告知,那么大可不必;
如果希望得到理解,那么第一“真的需要么”,第二“真的能理解么”。前者的答案不应该是肯定的,一个能面对生活的人,不需要在私生活问题上得到别人的理解;后者的答案很难确定,很多时候是否定的。
出柜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拒绝家人的安排,那么完全不需要用出柜来拒绝。这么做是“走弓背”。
小K的个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双方的误会由此而产生。
接下来,我要说说第二个方面:
就是树姐前面挑破的那件事情“自私”。
自私,从来不是错。
这是动物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假装自己是别人期望的样子,想要别人觉得我们“不自私”。
很大程度上,人的社会化,就是建立在这种自我约束和外界约束之下的。
所以,我们说“不自私是好的”。
但是,任何道德约束都有其悖论。
同样,“不自私”是建立在一个人不伤害自己的核心利益,又不至于伤害别人的核心利益的基础上的。
比如,你手里拿着一张看过的报纸,你这么办?丢掉,你会不会丢在地上?还是丢在人家的车里,或者丢在垃圾箱里?
都是丢掉,为什么丢在垃圾箱里就对呢?因为你没有伤害你自己的核心利益,也没有伤害别人的核心利益——对清洁工来说,垃圾箱是他的工作对象。如果你丢在别人的车里,你就损害了别人了。如果让你拿着这张报纸坐火车去郊区垃圾填埋场丢掉,就损害你了。
这就是社会的基本平衡状态。
现在我们看看,一个人性方面的私生活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别人呢?
那要看这个人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
你情我愿并且安全健康;你情我愿即使不健康不安全;自己解决。
上述三者,都不会伤害别人,所以都是无关别人的纯粹私生活。
如果,一方不情愿一方情愿,无论手段是否暴力,都是伤害。
如果双方都不情愿,那么不用说什么了,任何文明的社会就会反对这种毫无价值的行为。
所以,法律规定婚姻自主。
好了,那么,我们拒绝婚姻,自私么?
自私。因为我们为了自己的幸福感。家人要我们结婚自私么?也自私。因为他们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感。
双方的自私相对立,那么有没有谁高尚,谁亏欠谁的呢?
没有。
那么按照社会的基本规则来解决吧:婚姻自主。
为什么还会有“亏欠感”呢?是自我的问题。
自我期许自己是“不自私的”,期许自己是完美的,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私”,一种不顾别人诉求、一味要成全自己“自我价值期许”的“自私”。
比如,本案例中的小K有什么问题呢?
她有一种每个好孩子都会有的潜在自我要求:“我要是一个可以给别人幸福的人”。
她的这个要求,最先指向了她的母亲。(这或许和她父亲已经去世有关,我们不得而知)
这种想法相信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期许。
这是好事情。这会让我们减少“自私”的行为,对别人更加有利。
但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所遇到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必然有亲疏之分,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当所有的人的所有的要求不能得到统一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纠结感。
我们会希望、甚至认为可以找到一种妥协来达成完全对立的各种要求。
这么想,还是因为我们是不自私的好人。
不过,一个好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首先,勉强要将不可调和的矛盾调和,这只不过是了成全自己的期望而已,并不是真的“好”。
其次,一个完全无私的人,并不被认为是好人,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时候,人家不是希望你完全无私,而是希望你和他一起“自私”。
这就是人性。
小K的母亲的要求,何其自私?罔顾对方男性的利益,罔顾小K女友的利益。她只要求她和她的女儿按照她希望的样子“两全其美”。
她不要女儿完全不自私,她要的就是她们母女的“自私”获得满足。(虽然,她并不明白女儿的幸福也在这中间被她牺牲掉了。)
于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应该期许自己做一个完美的好人,不应该期许自己做一个纯粹的无私的人,这种期许不仅对Les是不切实际、自寻烦恼,就是对任何人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过度希望自己“完美”“无私”其实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私。
这个道理对于Les被催婚这方面来说,就是:
如果你不伪善,就不要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觉得对不起家人或觉得自己自私。
每个人在这方面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意思。
同理,每个人在这方面被别人拒绝也没权利觉得对方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