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的不再探讨那些不利于年轻或单身的Les话题了(本来也是“跑题”,从一个送礼物的事情跑出去了,赖我,楼主自发三杯, ^_^)。
我下面想说的问题:
一对Les,要携手走过一生,最初想的都是很好的,甚至有很多时候彼此都过了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人中途分手呢?有人中途分手对Les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先说一个个案给大家:
一对Les,因为她们在一起十八年了,她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TP的,所以就称呼她们“张”“王”和好了。
张是自己做生意的,二十年来吃了很多苦,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主要是制作假古董卖给老外游客的。王本来有一份职业,后来单位不景气,就买断出来帮着张做生意。王很能干,她打理生意,张几乎就可以回家了。
张的父母默许她们的事情,对外都是说王是他们的干女儿,她们是生意伙伴关系。
张的父母后来都是王伺候病榻、养老送终的,王自己的姐妹兄弟的孩子也在张的帮助之下有了自己的职业。
我们认识她们的时候,她们看上去很让人羡慕。很多年轻的Les把她们当做偶像和目标。
然后,她们唯一让我当时感到不舒服的就是,王说话的时候,张对其中的一些显然不同意,但是她不说,她就低头苦笑。
王的话很多,张很沉默。她那种沉默和我家内掌柜不同,我家内掌柜是自己玩,张是好像小儿子一样地静静顺从地听着。
张私聊地时候问我,你们还在一张床睡么?我十分惊讶,我们是没有对方睡不踏实的。
她苦笑说,我们现在就是女生宿舍,不过不是上下铺而已。
我问为什么,张说,没什么意思,那么熟了也没有什么念想了。我夜里起来上厕所,翻身还影响她。
我觉得不好,也没有多问。后来听见王和别的老姐妹聊天说,她(张)那方面寡淡得很,不过什么都顺从自己,自己也不能有什么不满的了。
我回来和我家内掌柜说我觉得不好。她善良地说不一定,都会这么样的,多年了。
后来,这对“神仙眷属”分开了。说是张提出来的。两人很痛苦挣扎了一下,那段日子,看见过张,她就是觉得对不起王,但是她坚持要分开。问她为什么,她说,受够了。
我在她们分开后还见过王,她说自己觉得很轻松,一开始她失望、悲愤和痛苦,现在渐渐觉得轻松了。
为什么觉得轻松了?王说,至少她不用再看张那张脸了。
这些话听起来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却感到非常不舒服。
彼此都厌倦到了这样的地步吗?
这中间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何积累成这样的?
所以,我一直说:长久,不见得值得羡慕;中途换手,不见得就是不幸。
虽然,我们是这里比较长久的,但是,其实,我更看重的是十年的质量,而不是时间。
(大家如果有冒泡的可以先聊聊这个给大家的感受,我下午来继续。)
我接着说,这个个案带给我的思考:
首先,我觉得十八年了,还经历了彼此家庭和生活的那么多变故,应该说已经不是磨合期的问题了。
实际上,磨合期的矛盾,是双方要共同面对“非感情”的社会生活时候的不协调和不同步,像她们这样已经一起处理了生意、家人的伴侣应该说磨合期已经过了。
其次,我相信这对伴侣会让很多人感到一种隐隐的不安——这样的都散了,这条路到底有没有幸福的未来啊?
我还是那句话,“小马过河”——这是咱们这个帖子的开篇语,其实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生态度。
就是:你成功不等于我成功,你失败不等于我失败。
前几天看见有人在网上说“王石都离婚了,我的三观颠覆了”云云,我哈哈大笑,心说这厮的三观压根儿就是倒着的,一个卖房子的凭什么不能离婚啊,一个爬山爬得特别好的卖房子的,就不能离婚了吗?
我们太容易把自己“代入”了。
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要是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身上怎么办”。
实际上,这是一种很“懒惰”的生活状态:“代入”很容易,因为“代入”不需要体验走到这一步的那些成败得失、喜怒哀乐,可以直接面对结果。
于是,如果“代入”的生活是不好的,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恐慌:这可怎么好?
“代入”的懒惰直接造成的就是,不思考,不去想问题发生的根本,问题演变的过程,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避免恶果的方法。
那么,咱们先弄明白:压根儿就没咱们什么事儿。人家的日子是人家的,跟咱们这些打酱油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就好比她十八年分手了,我们两口子还继续在一起黏糊不够呢,一样。
第三,需要说的是,“代入”从而恐慌虽然不可取,但是旁观就要吸取教训,不然就成了傻叉了。
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我觉得张和王两口子在家庭事业那些“外敌”林立的时候都过下来了,是因为她们彼此一心,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消失了,反而失去了彼此在一起的那根“绳”。
也不是说“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而是本来这根绳子应该是“爱情”,但是,多年的磨砺,彼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上了,反而忽视了“相爱”这件事。
你要说她们共患难的时候不相爱,我觉得还不是。
不相爱就不会在困难面前互相扶持、不离不弃了,但是除了这个彼此没有发现对方更富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东西来。
我这位王姐,是一个很实诚很正直的人,对对方父母双双瘫痪在床的事,她说,那时候我要不帮着她谁帮着她啊,这种时候丢开手,那还是人吗?
这是对的。搁在朋友身上,那多么义气啊。
但是彼此是爱人啊,这里面就没有“爱”的情味吗?这样的恩德,除了让人感激,不会滋生出新的情爱,反而磨灭了彼此的爱意,变成了“我在道德上欠你一个人情”,那岂不可惜?
张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如果是,十八年,早不用等到现在了。生意顺手的时候没有丢弃对方,现在感情上欠了人家一屁股债,反而离开,为什么?
因为不堪忍受。不堪忍受的是什么?就是对方“无私”地奉献,就是对方越来越走到道德的制高点上,就是所有的朋友都认定“你张某某找到这么一个女人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张为这段十八年的感情付出了什么?她自己知道,但是别人全不知道。可怕的是王似乎也不知道了。她才会觉得对方的顺从就是最能留住她的东西。
张需要什么,别人没办法知道,可怕的是王似乎也不知道了,所以她才会说张在那方面寡淡得很。
反过来,王的需要张知道吗?她顺从,忍让,不管多少不同意都不说出口。但是,她其实不知道“顺从”不是“爱”。她也不知道她的“为了不打扰对方的分床睡”在对方那里究竟被理解为什么。到最后,她不会明白为什么王厌倦了看她的脸。
这些似乎是沟通的问题,又似乎不是沟通的问题。
因为她们并没有吵架,也没有什么阻碍沟通的事情。
她们之所以不沟通,是因为麻木,是因为双双觉得把爱情放进了保险柜,只要经营好这个保险柜,就能长久幸福下去了。
她们以为为对方付出劳动和心血就是爱情,结果,爱情,“贪婪”的爱情啊,吃掉了她们的付出,还是从她们之间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