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个人是不能摆脱自己的爱情理想的。
一个人最终有什么样的爱情,就是爱情理想是什么样子在起着作用。
我十岁到十八岁的那些年,看到的爱情电影小说多是纯情的——虽然不乏庐山恋那样的羞涩和琼瑶式的“矫情”,但,那也多是提倡追求真挚爱情的作品;看到的周围哥哥姐姐们的爱情多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虽然有点儿青涩保守,但,那实实在在是纯洁动人。
那时候, “爱情”
虽然不再是社会禁忌的词汇,但它还是令人们谈到时有一点羞涩,所以,社会并不把“爱情”当作一种什么“指标”或者“时尚”强加在每个人的生活理念里。
异性恋的爱情尚且如此,何况女女之间的感情,更加隐晦莫名。
这样的时代你当然可以说“风气保守”“压抑封闭”,但,另一方面,我们有机会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畅想自己的爱情,有机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对爱情生活的期望。
所以,我从没有可能想象自己喜欢的女子是什么样子;却有足够的空间形成自己对自己的爱情生活的完整构想。
因为我憧憬的是一种爱情生活,所以,我爱上的女子无论是什么外形和气质,都是我下意识地觉得对方和我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的。
我静心回首我所爱过的女子,都是如此。
也许生活让我们走散了——毕竟,不是每个人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对生活的追求都会执著不变,但是至少,在最初我们相爱的时候,我们是有着相似的一种生活追求的。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生活的相似趣味让我们相爱的,所以,我们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爱情和生活。
我反思,许多年轻的L为什么会遇到爱情的困扰,各种原因都有,但是不能不说,有一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小朋友们的爱情理想是什么?
最近十年的社会风气可谓“重欲望而轻感情”,大肆渲染的不是“爱情”而是“欲望”。各种文学影视作品,海量的广告都毫无禁忌地宣告着对肉体的欲望,对物质的欲望,对名利的欲望。
几乎把“性爱”当作另一种成功的指标或者时尚的元素强加在每个个体的生活价值观里。
于是,宣传画一样的“帅男美女、精致的孩子、漂亮的私家车、豪华的别墅、温顺的狗”就成了许多人不知不觉的爱情图景。
这是爱情么?这是一种“图样”。
这种爱情图样里当然没有女女、男男的相伴的身影。
这种爱情图样里当然没有没有孩子的伴侣的地位。
这种爱情图样中当然没有朴素简单的生活的可能。
这种爱情图样中当然没有个性感情的表达的渠道。
这种爱情图样中,一切都是有比例的,一切都是有“图例”的:要什么职业、房子、车子、甚至孩子,才是看起来像样的;要多少钱,多大年龄才是所谓“理想”的。
这是标准化的,但是,爱情,偏偏就不是标准化的!
爱情是个性化的!
这种个性化,小到一个人喜欢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大到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
爱情并不能摆脱这些存在。
如果按照标准化的图样的爱情,我们当然应该得到父母亲朋好友的祝福,当然应该通过自己和爱人的自然媾合诞生属于我们遗传基因的孩子,当然应该有足够的钱去面对生活里的一切花销,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交通工具和休闲时光;这种标准化的图样的爱情,还传达着一种信息,就是:夫妻恩爱,父慈子孝,敦睦亲亲,诸事随顺,天朗气清。
但是,在今天这芸芸众生中到底有几个人拥有这种图样般的人生?
就算很多人都有,那么这种图样般的人生给了我们这些小众存在的机会了么?
这样图样般的标准化的爱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们这种女女/男男排斥在外。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比这种图样,更广阔的、更鲜活的、更富有底蕴和深度的,更有个性色彩的爱情选择呢?
如果今天,年轻的朋友们内心深处还是不自觉地受到社会所宣传的“爱情图样”的束缚,那么,你不纠结谁纠结?你不痛苦谁痛苦?你当然找不到让自己幸福的爱情伴侣,因为你追求的那种爱情没有办法让人幸福,谁做你的伴侣能给你幸福?
我觉得,想要找到令自己幸福的伴侣,就要知道对方要的幸福和你要的是不是相似。
我觉得,想要幸福的生活,就要知道你觉得幸福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而不是“别人说是个什么样子”。
形成自己的有个性的爱情理想,对今天二十出头的Les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这个理想中,核心几个问题的就是:1,你觉得对方怎样做,你才能感到“被爱”;2,你觉得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处于什么氛围下,才是“相爱”;3,你觉得哪些事情是“即便我爱她,我也不能接受”的。
想通这些问题,一个人自己的爱情理想才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找到真正合适的爱人,才不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