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轻的Les朋友,谁不放心的话,那从国学寻找一点内心的支撑吧:
孔子论孝:1、“无违”。
这往往是最束缚我们的一句,但是,真的是吗?
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樊迟不明白,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
这个“礼”字可没有说必须“卖身”一样地去结婚。
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这是说: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微言规劝(也就是语调低缓、和颜悦色地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应该照常恭敬,不要有违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这样操心是很劳累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
所以,我们爱父母,他们不懂得尊重允许同性性取向,我们应该规劝,如果他们不接受,我们也不必怨恨,只要一如既往地对他们好,择机适当再劝说就好了。
3、“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让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通常的想法,做子女的不应让父母担心自己,为什么偏偏要让父母担心自己的疾病呢?其实,子女长大了,独立生活了,父母常常牵挂:现在怎么样啊,如果能够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健康等等,让父母能保持着对子女的关切,其实是对他们的尊重。
所以,懂得“礼尚往来”的儒家怎么可能强调必须不让父母担忧才是孝呢?今天,有些人以“怕父母伤心”作为自己放弃所爱、和异性结婚的理由,多么自欺欺人。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这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远行,若不得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这样就能让父母少了对子女的忧虑。这里,孔子并没有说得很绝对,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自己也是周游列国的,他懂得不出门是不可能的,凡事不能绝对。
那么,懂得“中庸”之道的儒家,怎么可能一味要求子女必须以婚姻表示孝顺呢?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也就是说,对犬马我们都能养,但对父母,我们除了养,还应有敬。
好了,不用解释了,“养”也好,“敬”也罢,何字言及必须结婚生子了?
6、《孝经》中,曾子问孔子:“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夫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过去,天子身边如果有三个直言劝谏的诤臣,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三个直言劝谏的大臣,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如果有三个直言劝谏的属僚,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士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可见孔子是把诤谏的儿子和诤臣、诤友并列的。(原文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查: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一事不遂心,便说不孝,这样的父母其实如同不明之君,应该提意见的。如果觉得无法提意见,那么就不说,也不能无条件顺从。“乱命不从”,这是中国传统对君子的高标准。如果一对父母,坚持要儿女用“结婚”来表示对自己的爱,就是“乱命”。
婚姻自由,让人可以自主婚姻,这里面就包括“不婚”的选项,如果“不婚”的选项不存在,那么“和谁结婚”的选项也无法保证。
所以,在没有同性婚姻立法保障的前提下,我们选择“不婚”事实上最需要过的最主要就是自己内心的这一关。别拿传统和“孝”道进行“道德绑架”了!
而自己不支持自己,就算同性婚姻被法律认可了,又能怎样?
——以上不算给@树姐捣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