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

东翻翻西翻翻……又翻出一件从脖子上断开的青花缠枝莲出戟花觚。澄明清透的釉水,我看着青花缠枝莲纹的纹路,思绪回到了十二三岁上头的某天………

………………

“呵,胎釉特征都辨不清楚呢,跟人家学扯什么‘画意’、‘神韵’、……轻狂浮躁,华而不实……你这样下去就完了!……”

师傅慢而尖利的声音言尤在耳,我站在一边,抿着嘴唇心里怦怦直跳,大气也不敢出,看着书包,里面还有新买的WALKMAN,那是我托帮忙我师傅跑货的阿B在湾仔买的,行货呢。那会刚上初中,也正是WALKMAN这玩意流行的时候。能有个行货的sony,也够在同学面前炫一把的了。

(你看看我,多么功利。小学的时候是跟同学炫红双喜的球拍,初中炫walkman,高中大学炫什么,各位恐怕想不到——百达翡丽手表。我把经手的东西调换了等级,来回怎么一折腾,竟捣腾出十几万块来,NND,真是笔意外之财。我当时也不知道受了哪位权贵二代的神马刺激,脑子进水了。你有钱老子难道没有?你开名车住豪宅老子是没有,但你戴名表老子倒是也能弄一块戴戴。要戴就戴最好的,我就买了块百达翡丽。后来,这块百达翡丽被我买掉了。痛定思痛,才老老实实换上了那块LUMI的军表。打了以后多少年,我再也没发过这样的财。)

当时学校虽没有明令禁止带walkman这玩意,但若是上课听,老师发现总是要没收的。我自己没听,但是借给了同学,他上课听着就被老师揪住了,结果没收了东西,要家长来才能取。我师傅到外地跑货了,去的是我师姐,一手拎着我,一手拎着WALKMAN回来的。所以,这会儿几近审问。

旁边放着的是师傅荷里活道的朋友送过来的几件东西,还有几本拍卖行的图录。那时候我才看到这些花里胡哨的图录,里面的描述极尽溢美之辞……当然,这些商业图录,在师傅看来,是华而不实的,给财东藏家们翻翻还可以,我们要是也学着这些,就完了。

“你看看这东西,对吗?”他指着桌上的一个脖子上断开的青花缠枝莲出戟花觚问我。

我凑过去看看东西,又看看他,小心的翻过来看底,这会儿这件瓷器在手中特别冰凉。我抿嘴想了一会儿说:“这是个民窑的东西,初看…明中期。”

“明中期?”

“呃…成化弘治正德。”

“再往细了分呢?”

我抿抿嘴,把成弘嘉万青花瓷器胎釉青花发色等等特征全部梳理了一遍……然后总结归纳,基本判断这东西应是成化晚期到弘治中期之间的景德镇民窑的东西。

师傅听了半晌,没说话。过一会又说:“虽说‘成弘不分’,但是成化弘治还是能分的,你说说怎么分,说官窑就好了。”

呃,我有点犯懵,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断断续续想自己总结,又想照搬书里的说法。结果前言不搭后语,漏洞百出。

师傅摆摆手说:“别说了,你把《明清瓷器鉴定》里成化弘治这两节全部背出来。”

我傻眼了。“都背吗?”

这有几十页呢,又枯燥的要命,字典一样,结结巴巴背了些“要点”就背不下去了。我瞥眼看我师姐,小一点的时候都是她来“解围”救我于水火之中,这会她倒像没看见我一样,坐得远远的自己看着自己的书。我心里不禁觉得四面楚歌,暗自叫苦。

就这一折腾,好了,换来的是要背下整本的《明清瓷器鉴定》。我靠,这书大几百页呢。我当时嘴撅着,觉得这么背意义真不大,这玩意比较像辞典,用了时候查就行了呗,干嘛要背呢?

干嘛要背呢?后来我才认识到,明清瓷器的鉴定鉴赏,能有前辈先师交足了学费整理出来现成的给你背,已经是好的了。

--------------------------------------------------------------------------

----------------------------------------------------------------------------

做生意做买卖,不能都兼顾。虽说比如做玉器的大行家,说看瓷器青铜,多少也能懂点,兼点,但毕竟不精,而且,什么都学什么都周转的话,精力财力根本来不了。有些阶段细到,你做瓷器中的唐三彩,就专跑洛阳西安那条线,你做瓷器中的龙泉,就转跑浙江,做建窑,就专跑江西福建一路……当然,这都是早年的事了。现在又是现在的格局。

就说这瓷器吧。

明清的瓷器和元以前的高古器比。无非是二十几朝,几百个品种,以景德镇这一个窑口为主,加之德化石湾那些,真赝鉴别和评价体系相对还是比较系统。入行摸上个十年八年,肯下功夫花力气,摸到个基本,并不是太困难。

当然,说达到看一角纹饰便能立断,甚至连明清中后期那些偏门的压花款都能说准,那就是个高端的境界了,另一面,涉及到最高端的品种,比如珐琅彩,就不单是个眼力的问题,而是个接触层面和圈子的问题了。总而言之,遗留的器物多系统,前人总结研究经验也较多,学起来并不是太困难。

而,元以前的高古器就比较麻烦了。尤其晋以来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全国各地窑口遍地林立,工艺互相交叉,后代又多有仿制,留下的资料系统的又少,很多非典型的东西分辨起来的确很难。而且,中国的历代文人,都比较会YY,明清以来留下来的淫词骚诗溢美之词之类的文字资料,有几成的实在?还是地方的保护主义,‘谁不说咱家乡好’,YY的多?所以,很多人,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和渠道,光一个系的窑口的脉络,就够他摸的了。书上说的是那回事,真拿几件东西给你看,又傻眼。

别装了,再装——潜规则了你[GL]》小说在线阅读_第1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滥竽充数的演奏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别装了,再装——潜规则了你[GL]第1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