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病,都是先“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形病4)
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
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
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
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好好说话之君子和而不同
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看法不同,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不固执己见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多听听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对自己是一种弥补和帮助。如果能够听进去,就会理解别人的情感,彼此就容易沟通。
反之,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者,把自己的看法当成国标、当成真理标准,凡是与自己意见相左的看法一律予以排斥、否定,那么,我们就很难与别人沟通,很难理解别人,就会错失很多完美自己的机缘。
…
侄女的女儿楚楚,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有了弟弟后,楚楚性格也有了很大变化,变得敏感、难缠。原来爱笑,现在爱哭闹,原来文静,现在喜欢大喊大叫,非常闹腾。每天都和弟弟打架…
楚楚妈妈对我说:“楚楚那天对我说:“妈妈,有弟弟后,你现在都没有那么爱我了”!”
我:“你怎么回答的?”
楚楚妈妈:“我说:妈妈哪有不爱你呀?妈妈比以前更爱你了!妈妈一有时间就陪你,都没怎么管过弟弟。”
我:“孩子已经明确地表达出了她的感受,你不仔细想想孩子为什么这么说?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好让孩子有这种“不那么爱她”的感觉?你就这么急着否定她,为自己辩解。她现在还小,什么话还都愿意给你说,你不去理解她,反而这么否定她,以后她慢慢的就不会给你说心里话了,到时候,你们就更难沟通了。”
楚楚妈妈:“我觉得我没有忽视她啊,真的是陪她的时间更多了,我觉得我做的挺好的,挺爱她的。”
我:“如果你真的如你所说爱孩子,她怎么可能有这种感受?爱是一种感觉,比如,你有没有对她说话不耐烦?有没有因为和弟弟起冲突时骂过她、打过她?有没有一回家先抱弟弟,然后再去陪她?有没有对弟弟说话时经常用语是“我的宝贝”,而对她是直呼其名?她和弟弟争执时,你是不是都让她让着弟弟?”
楚楚妈妈沉思…
我:“不要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了,更不要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要听进去孩子的话,要多想想孩子为何这样讲?想想自己哪里没有做到?”
楚楚妈妈:“那我该怎么做?”
我:“给孩子道歉。告诉她妈妈是第一次做妈妈,做不好的地方要她多包容妈妈,要她多帮助妈妈成为一位合格的好妈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
理解的前提是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而理解是彼此沟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