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诠释的,是与众不同的。
昨天上午,大假最后一天。女王打电话给我:“哎,我这两天瘦了好多”
我:“咋回事?”
女王:“是不是病了?我现在一天拉好几次s,真是廉颇老矣,一顿饭拉七次s。我得抽空去做做肠镜。”
我:“该拉就拉,能有什么病?尽吓唬自己!”
女王:“我的脸也瘦了,手干干的,唉,胸也小了。屁股都没肉了,腿也细了”
我笑:“真是,不该瘦的也瘦了哦”
女王:“你说咋回事?我现在嗓子发麻,舌头也麻,气都快喘不上来了,快说不了话了都。”
我听着她讲话底气十足。
女王:“你说我会不会……”
我:“怕啥呢,大不了就是死嘛,谁能不死?”
女王:“可是我还不想死!”
我:“那就好好活!”
女王:“嗯,这会好像没那么麻了。我下午再给你打电话,看看还麻不麻了。”
…………
下午
女王:“哎,给你说了后,现在真的不麻了。”
我:“你这是履新恐惧症,每次都这样!幼稚!”
女王:“呵呵,我现在办公室值班,没啥事,啥电视好看?你给推荐下。你推荐的《琅琊榜》看完了,就是好看?”
我:“风筝”
“早看过了”
“伪装者”
“也看过了”
我想了想,“悬崖”
女王:“悬崖?谁演的?讲啥的?”
我:“张嘉译和小宋佳,特别好看!”
女王:“好,我现在搜下,悬的拼音是啥?”
我“…………”
再无骚扰,估计已被剧情吸引。
赵老师能够能够把我们七班带成绝版经典,是有他的独特之处的。
前文我说过,第一天去报到时,我还没走到教室,他就一口叫出我的名字!其实我班每个同学,他都是一眼认出并准确叫出名字……他只是看了档案里我们的照片。只要是他教过的学生,无论多久未见,再见面时,他都能一眼认出并准确叫出姓名。
开学的第一次考试是摸底考试,首先考的就是数学。赵老师发完卷子就走了,一开始我们以为他有事,一会就会回来。
半个小时后,没有任何老师进来监考!一直到考试结束,都没有老师来监考!
我们班竟然没有老师监考!
考试结束时间到了,赵老师踏着点进来,若无其事收试卷走人,好像这一切都那么应该,都那么自然!
…………
第一次被老师如此信任,同学们都激动地议论纷纷。
包强激动地说:“老师如此信任我们,我们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咱们七班谁也不许作弊!”
“那是必须的!”“谁也不能坏了这规矩!”“谁不遵守就自动离开七班!”
同学们一致赞同!
后面的每场考试,都是老师发完卷子就走人,考完来收卷。
我们七班没有一个人作弊!
这成了七班的特色!是全校的唯一!也是校史上至今为止的唯一!
这特色也成了七班每个同学的骄傲!
在高中三年里,我们每一场考试都是无人监考。
即使有的同学考四、五十分,也不会去作弊。
如果某道题是同学们普遍错,老师会公开讲解!如果只是某同学自己错了,老师会单独给这个同学讲解。
老师的信任,让我们学会了尊重自己!让我们学会了自觉自律!让我们学会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让我们真实、自信!
后来,我们才知道,赵老师给校长建议给七班免监考时,没人同意,校长虽然支持,但提了个条件,就是如果有一个同学作弊,就立刻终止!
第一场考数学时,赵老师和校长趴后窗户上偷看,结果我们没给赵老师丢脸,没让他失望!
赵老师从来不给我们布置作业!是的,不布置作业!他对我们的要求是:课本后的作业题,只需做自己不会的,如果都会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不去做作业的。
摸底考试后,赵老师告诉大家,国庆节后,将有全省的数学竞赛,学校先考试选拔,前十名同学去省城参加竞赛,望同学们好好准备。
“去省城考试?!我还没去过呢!”我兴奋地给张贝说。
贝:“阳阳,你肯定能去!”。
停顿了一下,张贝对我说:“阳阳,我也想去,你帮我,好吗?”
我:“嗯!咱俩一起去!”。
代数,她没大问题,就是偶有粗心。几何她有些困难,她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把立体几何当成平面几何,立体图形画成平面图形,真服她了。
回家后,我找到几根粗铁丝,用棉线测好长度,用手钳截成等长的几段,开始做正方体模型,想着很容易,做起来却怎么也搞不成。
家辉参加进来,还是不行。
叔叔回来后,看我俩忙活着,一地费铁丝,问明情况后,笑着说:“干不成功,说明方法不对,就该换种方法试试了。还用老法子,那不是瞎搭功夫吗?”
我和家辉:“啥方法?”
叔叔从地上拾起一根铁丝,直接弯成一个正方形,说:“弯成六个这样的正方形,再拧在一起,不就是个正方体吗?”
我:“真笨!怎么没想到!想着先做棱长,再拧一块”
在叔叔的帮助下,很快做好了两个常用几何模型,正方体和长方体。
做圆柱时,家辉建议用家里那个坏了的万花筒代替
我拿着万花筒看看:“要是透明的就好了”
叔叔看着我和家辉笑着说:“想想办法”
家辉:“姐,爸爸的杯子不就是吗?”
我:“啊……”
…………
第二天,我把模型带到学校,张贝看到后,笑着说:“阳阳,你做的?”
我:“全家总动员!有点难看。”
张贝从家带了各色毛线头,把模型各边细心地缠起来,一下美观了很多,讲题时更直观了。
我告诉张贝,几何题解析用倒推法最简单,就是先看题里要求证明的是什么?要证出这个结果,需要哪些条件?题中已知条件有哪些?没给的条件是啥?找出来这个没给的条件,问题就解决了。
张贝很聪明,一点就透,但是有时候,对有些题,她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我:“这是因为你定理没吃透,今天回去把前面学过的定理好好复习,明天提问你”
贝:“嗯!”
第二天自习课,我:“定理你背好了没?”
贝:“嗯!你提问吧。”
我提问时,她回答的总体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磕巴和个别关键词不准确。
我指出时,张贝有点惊讶地说:“阳阳,你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我:“你背时磕磕巴巴,说明没理解,最起码不熟悉,很快会忘的。关键词掉了,直接等于没背。”
贝:“那我抽你背背!”
我:“来吧”
张贝开始提问,我就四个字:对答如流!全部提问完,没一个打磕巴的。
她翻翻书,又提了几个比较偏的,兮,能难倒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