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没有提成,项磊只能领到两个月的底薪,600块钱。经理却说项磊迟到过两次,得扣40块钱,项磊觉得难以容忍,当即对经理说,这600块钱是货真价实的血汗,一分钱也不应该扣,不然可以找个地方,一起翻翻新版《劳动法》!

经理一脸尴尬,说了几句客套话,用了几个“照理说”和“应该是”,最终还是给了项磊600块钱整。

临走的时候,人大的小姑娘对项磊说她也干不下去了,有件事实在憋得难受不得不说,她说其实项磊和那男孩谈崩的客户,有一半都成了单,经理每次要他们放弃某个客户之后,都会亲自去谈,当然,他会给出更低的折扣。

他妈的!这也算是一门经验吗?自己压根儿不过是别人的一次性工具而已!

项磊本想去找经理,却最终还是认了,一是看人大的小姑娘难做,二是感觉自己既无切实的证据,也没有足够的心智,去争取那些始终没有归属自己的东西。

项磊想,也许何飞倒是对的,在自己拿到毕业证之前,是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的,扯到所谓的社会经验,四处奔走去分发自己名不副实的名片,和义务扫大街的意义近乎等同。这么看来,去那所此前闻所未闻的农民工子弟小学义务支教这件事,显然更值得自己去做!

235

何飞不肯早起,于是项磊一个人去了那所小学。

那里相当偏僻,附近不通公交车,项磊下了公交车以后,打了三次电话向张老师问路,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才总算找对了地方。在一大片垃圾场附近,有很多临时搭建的砖房,那所小学,就坐落这些简易砖房组成的一片农民工生活区里。

最终来到这里,项磊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还在不在北京五环内的城区?

张老师怕项磊找不到具体位置,早早地迎在了路口。那是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脸上一直挂着慈爱的微笑。她指了指另一个方向对项磊说:“其实从那个方向下车,到这里更近,不过没法儿过来,今年春天刚修起一堵高墙。”

项磊顺着张老师指引的方向望过去,果然看到了不远处的一座现代化立交桥,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张老师把项磊带到她的住处,倒了水让项磊洗了把脸,又洗了水果,忙活半天,才坐下来攀谈起来。

“孩子们一直到不齐,所以开学日期一推再推,明天才能正式上课。”张老师说。

“为什么到不齐呢?”项磊问道。

“那些孩子们有的回老家过暑假了,有的还在帮父母干活儿。”

项磊一脸惊讶:“这些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能帮忙干什么活儿啊?”

“这片区域是农民工聚居地,大多都是拾荒者,别说是这些上了学的孩子,就是那些还没上学的孩子,都能帮着父母创收了,而且,还能干些大人都干不了的事儿。”

项磊问张老师,那会是什么样的事儿,张老师就讲起了一个叫小武的孩子。

小武是个小帅哥,特爱笑,可就是呆呆傻傻的,常常被小伙伴们欺负。父母认为这孩子智力有问题,一直不愿意浪费钱让他上学,张老师多次家访,好说歹说,总算说动了他的父母。可是好景不长,自小武入学以来,先后三次被父母打回了家,不是张老师几次三番去要人,这孩子到现在还是没学上。

暑假,小武母亲找到张老师,恳请张老师帮忙,在一大张白纸上写一些字,张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可一听小武母亲口述的话之后,张老师又马上严词拒绝了。

“小武母亲那套把戏你肯定见过,让小武挂上书包,低着脑袋跪在大街上,面前再铺上那张白纸,白纸上写的,正是小武母亲编造的一些悲惨经历,用来博取同情!”

被张老师拒绝后,小武母亲声泪俱下地说起自家生活何其困难,不是万不得已,怎么也不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跪街乞讨。

张老师气愤不已地质问她:“我就问问你,小武这孩子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你们两口子辛辛苦苦挣钱,到底是为了谁?”

小武母亲哑口无言,失望地离开了。

几天后,不知道他们找谁代了笔,还是让小武沿街乞讨了整个暑假。

“他们有钱!他们有的是钱!”张老师激动地说,“这种生计虽然不够体面,但还是能挣到不少钱的,他们这是挣钱挣疯了,都忘了挣钱的目的是什么了。他们那些钱是一分一厘儿计较出来的,给孩子上学花都觉得浪费,用来干什么?回家盖房子、娶儿媳妇儿!听他们在一起念叨得多了,也知道现在农村盖新房都攀比起来,给一个孩子折腾好一个像样儿的小院,差不多要10万才能下来。让孩子娶上媳妇儿住上新房,这辈子也就算消停了。他们觉得这才叫圆满。”

“从这些孩子的现在,也能猜到他们父母的当年。有时想想,不是他们不愿意跳出来,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跳出来。他们给孩子铺的路,还是他们走过的那条。”张老师接着说,“其实附近这些孩子家长,都很尊敬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平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们可热心了。喏,我这小房子,就是孩子家长们给张罗着盖起来的。”

项磊问张老师怎么住在这种地方,张老师告诉项磊,94年自己退休以后,原本居住的地方赶上拆迁,新房交付之前,一家人就在附近租了两间平房居住。看到身边有很多孩子没学上,自己又闲着没事做,就办了一个补习班,免费教那些孩子们读书写字,中午还留他们吃饭。起初只有四五个孩子愿意来,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省心,也把孩子送了过来,于是,张老师就象征性地收起了学费,另租了一间平房,又雇了一个保姆,专门给孩子们准备午饭。

后来学生人数一直攀升,这个所谓的学校,就一再为了寻求更宽敞的地方而四处搬迁,搬来搬去,就搬到这里来了。可张老师来回上课不方便,于是学生家长就张罗着盖了这间房子。新房早就可以入住了,张老师和老伴儿一直没有搬去住,没想到,这样坚持下来,一晃就过了10年。

项磊问:“那些孩子为什么不去本地小学上学呢?”

“当然还是因为钱了。”张老师说,“当地学校的书费杂费借读费,对这些孩子家长来说,跟剜心割肉差不多!再说了,他们到本地小学上学,是要通过考试选拔的,这些孩子根本考不上,基础太差了!”

“去年,倒是有个孩子考上了本地小学四年级,我做了他父母的工作,家长总算还是想通了。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找了这小孩儿的班主任几次,了解到了一些情况,这孩子每天沉默寡言的,性情孤僻,平时也没有玩伴。学习倒还算跟得上,就是太不自信,连课堂问题都不敢回答。”

“我这才知道,这孩子为什么每天放学回来,还是习惯趴在我们教室外面的砖堆儿上写作业,以往多活泼的一个孩子,同样是带着咸菜馒头,穿着脏兮兮的裤子和开了缝的鞋子去上学,在农民工孩子扎堆儿的地方,和在本地小学就是不一样啊。”

项磊坐在那里,静静地听张老师讲了很多关于那些孩子的事,愈发迫切想要看到他们了。项磊并不确定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项磊已经不可能因这点迷茫,而继续无动于衷了。

随后,张老师带项磊去看了校舍。一个狭小的院落,四面围墙;两间简易堆砌而成的教室。那两间教室,应该是窗户的地方,只留了一个洞口。

教室一面墙上,挂着一小块儿橡胶黑板,对着黑板,有三排“课桌凳”。垒起的砖头支起三块长长的木板,这便是“课桌”,坚硬的砖地上铺着破旧的草席,这便是“凳子”了。张老师说,孩子们席地而坐,冬天的时候,每人会卷着一个被子来上学。

另一间教室稍大,同样的格局。小教室是三年级,6名同学,大教室是一二年级,20名同学。张老师一个人,每天在两个教室间穿梭往返。

张老师说,她先后请过两个年轻的老师,都很快就离开了,自己想想也是,年轻人都是有梦想的,在这种地方待下去,对自己的梦想也是不负责任的。

记者来采访过,电视台也请她和几个孩子去直播间做过节目,张老师本希望借此换来些帮助,希望他们至少给解决一下学生课桌椅和课本问题,可最终都是不了了之。而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图片新闻,其实是在几个月前完成的采访。

此后又有不少记者来访,张老师概不接待,连张照片都没让他们拍。

“这些人很奇怪,装成悲天悯人的样子,其实就为挣自己稿费!我对他们说:这里不是动物园!不是给你们随便来参观的地方!”张老师说起这件事,气得嘴唇发抖。

无果花开[BL]》小说在线阅读_第22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要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无果花开[BL]第22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