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事物的规律,不违背它,保持对真理和思想的持续探索,保持对事物发展的时刻警惕。但是,但是,由我自己来控制它的发展过程。我知道这样说,一定有人认为我是在完美主义,是在说大话,不要紧,我想说的正是,如果有谁这样以为,那可能恰是因为他没有对自己的控制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力进行过训练。我不说我次次成功,我只能讲,我是在通过一次次的过程加深我的训练成果,累积我的经验(经验乃是某种安全感)。这样我可以推而广之,让我在其它事情上做得更好。既然事物的规律不可违背,那我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强人力的作用。以一个人贪心的想法,把这个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开始→消亡)控制在我的生命活着的时候。
所以,“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绝对不是消极的念头,它只是在揭示事物的规律,它是一个警语,它在提示我作为人,不可忽略的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人说《道德经》是避世,是消极的观念。其实不是。它揭示的是更贴近事物本质的更为深刻的道理,不具有显而易见的“利益”,而这些却容易被讲究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们(我们)所误解和忽略。
而对于后面一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正是通过告诉我们要强化个人品德的修为,来巩固前面的过程。二者也可以说,是互为倚靠的。《道德经》里说“正言若反”,也就是正面的话看起来好像都是反话,是不好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忠言逆耳”,但恰是这样,我们最容易忽略掉后面的“利于行”。我看到所谓不好的部分,也许正是最接近真理的部分。所以金庸也才在描写赠玉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这四句铭文虽似不吉,其中实含至理。”
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得到一句很有启发的话,我不会急于对它做些什么,我会去想我之前的所作所为,看能否找到印证或者反证。我为这个道理,有没有肯于实践和信心和勇气。我是一味的接受,还是真的有我所得。我要让它变成我的寄语,而不是一语成谶。
普遍的观点,小说家第一部小说的主人公通常也是投射作者个人性格最多的一部,《书剑恩仇录》也不例外。金庸给陈家洛设计的身份就是他的故乡浙江海宁当地一个十分有渊源的家庭,他在文章里借乾隆之口描述了这个家族的辉煌——“乾隆道:‘你海宁陈家世代簪缨,科名之盛,海内无比。三百年来,进士二百数十人,位居宰辅者三人。官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异数。’”而金庸自己的家族,也是大放异彩的。他的表哥,大情圣徐志摩。表姐蒋英,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而蒋英的丈夫,则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出生在这样的家族,幸几何多?哀又几何多?小说中主人公陈家洛的身上体现了金庸同样作为文人,渴望救国救民的念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可以说是他武侠小说始终如一的中心思想。虽然身为文人,但不灭心中那团豪气。(差不多的人物,还有绍兴人鲁迅同志)
金庸通过陈家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他也有注意,知道一个出身文人的限制。所以陈家洛无法改变历史。而在温情的一面,金庸没有忘记在第一部小说里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陈家洛回家祭奠的时候,恰逢乾隆也在那里,他在聊天的时候向乾隆提起了母亲的闺名,叫做潮生。浙江海宁,钱塘观潮,八月十八,海潮最大。陈家洛说母亲恰是那天出生的,故此得名。钱塘江潮作为海宁的象征之一,而陈家洛作为金庸的分身之一,以“潮生”来为母亲命名,也体现了金庸的根乡观念。他虽然因为社会年月的动荡,移居了香港,但他要对故乡说的是,他从来没忘记自己从何而来。
而对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金庸日后任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时,回答学生提问,他也说到了这确实是他最为推崇的一种品德修为。他说,“至于讲到个人修养,我最喜欢《论语》开端孔子所说的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生们有点茫然不解。我说:“孔子在别的地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当然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但你们想:‘人家不了解我,我不会不高兴,这岂不是挺有君子风度吗?’当真是豁达潇洒,雍容自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所理解而仰慕的君子,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可惜在我所写的十几部小说中,还没能够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张无忌与段誉有一点点接近,然而还差得远。虽然真实,格调就不高,张无忌野而无文,略带霸气;段誉文质彬彬,但时有小丑味,格调不够纯而高雅。”——《人民日报》
也正因为此,我才会在和olivia结婚的那天晚上,在得到母亲给我的这份玉刻字的礼物时,我对olivia说:“olivia,我跟你保证,绝对不会给你什么最好的,我要给你的,是我们在一起的,我们俩一起去追求。不管你在这个世界的何处,我心里有一块地方它是你的。它会和你在一起,也会和我在一起,我们会一起走在追寻最好的路上,直到最后一刻才会迎来它,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才会迎来它。我会努力地去做一个完整的人,给你,给我们的家,给我们的家人,所有的保护。你永远都是自由的,不管是在我的心里,还是在我的身边。记着了吗,olivia?”
我承认每一种关系的开始,它的最后都是结束。结束不是死,而是另一个开始。大部分的结束是因为我们的不善于经营导致的迅速消亡,而另一种结束是因为人的死亡所带来的。道所讲求的长生不老,我所理解的,其实就是要求人们无为而为,不刻意地去大肆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相应地有所作为。通过我自身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控制力的要求,来延缓它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什么叫天长地久?这就是天长地久了。我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力的调节,一直到死亡的那一刻迎来最顶点。也或者,因为事物不可独立存在的关系,因为事物之间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这样的种种,我没法要求过程的发展是由我所控了,那么这时候,我就接受它的结束,因为在一开始,我早就知道它是会结束的。那么,当突然结束的时候,我不会悲伤太长时间,也不会全然看不开,因为雾气只能导致暂时的视野受阻,太阳一出来,就全都消散无形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江南自古风流地,才子佳人数辈出。江南自古,才子佳人;风流地,数辈出。
哈哈哈哈。
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