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你说,若一个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愚蠢,还是勇敢呢?”
“这就看所为之事究竟为何。若是好事,则应勉力为之,哪怕失败也应无碍。”
“可若是很大的好事,但失败了就会危及自身身家性命呢?”
“既然毋以善小而不为,何况大善了。若这世上人人推崇明哲保身,弃大道大义于不顾,那人之为人,不论其冠带如何华贵,不论其文采如何辉煌,和只懂满足自己口腹之欲的豺狼野兽又有何分别!”
“恩师果然还是我所知道的恩师,学生之境界不及恩师一半。”
“贵妃谬赞”
那次会面之后,赵匡胤便依照王著本人的意愿,命他任隆平县主簿。
当赵匡胤与徐莞手牵手走在后苑湖边时,赵匡胤告诉了徐莞这件事,徐莞说这正是王著最想要的,多谢官家成全。
赵匡胤又道“其实朕倒觉得有些遗憾,原本朕想把这样人放在身边,叫他多教教那些武将如何做人。他说的那句弃大道大义于不顾,便和豺狼野兽一般,真是振聋发聩。反观朕的武将里面,恐怕也就曹彬一人不是豺狼野兽了。”
“官家好像非常推崇曹将军?”
“是啊,若朕的武将都能像曹将军那样就好了,朕就不用担心下次征讨,还会出现屠城杀降之事了。”
徐莞想了一会儿,忽然跪下,道“官家,臣妾有一个请求。”
“你这是做什么,快平身。”
“不,若官家不答应,臣妾就不起来。”
“你说吧。”
“官家,臣妾想重审王全斌!”
赵匡胤看了徐莞半日,道“此事不宜再提。”
“臣妾知道,官家并不想杀王全斌,官家还要指望他这样的人去攻伐四方。但官家想过没有,若不杀王全斌,下次还有武将屠城,我大宋在其他四邻眼里会不会和暴秦一样。秦统一六国,行的是霸道。我大宋统一天下,应行王道啊!”
“朕当然明白,不然朕为何升曹彬为宣徽南院使。就是做给那些武将看的。朕想好了,下次无论攻打何处,都叫曹彬为主帅,授予他尚方宝剑,自副将之下,不用上奏朝廷,他都可自行处斩。”
“可官家都不敢杀王全斌,曹将军即便手握尚方宝剑,又真的敢杀他们吗?”
赵匡胤叹息了一下,道“朕不是不敢杀,朕只是觉得,杀了他和杀了一头猪无甚分别,那些武将也不会明白,反而会因此寒心。得不偿失。
朕一直在提倡武将学文,让他们真正明白朕统一四海本不为自壮其势,而是为了天下万民。他们现在不会懂得的,即便朕如此说了,他们也不会信。”
赵匡胤蹲下来看着徐莞又道“还有,朕不想让你再卷入这件事,你不能封后,是因那些武将阻拦,其诱因不就是你两年前非要朕杀了王全斌吗?你若再掀起这件事,朕也不会杀了王全斌,反而你便成了所有武将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臣妾不怕,但臣妾一想到下次攻城略地还有百姓会遭屠戮,便寝食难安。”
赵匡胤摸了摸徐莞的脸,道“朕的贵妃啊,怎么会这么好,朕娶你是娶对了。但你听话,这件事咱们不提了好吗?”
徐莞失望地看着赵匡胤,赵匡胤将她拽起来拥在怀里,对她说道“你只是一个弱女子而已,这些事就让朕来扛着吧。你放心,那些混蛋,朕有办法治他们。”
徐莞看着他,心里暗想,你连立后也被他们阻拦,你若拿他们真有办法,怎会忍气吞声。但她又心疼他一人与所有武将角力,便笑了笑,没再继续说下去了。
重大改变是,后面二赵都不错,最大恶人是王继勋,赵普夫妻是小恶人。
边关武将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想要谋反,徐莞之死与杨贵妃命运类似,呼应前面的杨贵妃的银香囊。
也就是说,徐莞的最大敌人,不是二赵代表的权力游戏,而是专权的武将和猖狂的腐败分子。这也是到了光义那朝全面推行文治的主要原因。
符合历史。
主角正面了很多。
徐莞最后情归赵大还是赵二,恐怕就是最大悬念了。其他没啥了。都剧透完了。我还没想好,估计会情归赵大,二义得到天下失去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