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皓也觉得老元不明白,天下间不是没有好男儿,但是,能不能遇上,是讲概率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绝对不会把女儿嫁给那些用情不专的男人。
可这点是最要命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个前来求亲信誓旦旦的诚意男子日后会不会变心,会不会朝秦暮楚。
老元不了解男人,也不算特别了解爱情,这不怪她。
老元的感情路十分单纯,只有他,但是,满朝文武多少三妻四妾的?整个北唐,但凡口袋里有几文钱的,谁不想纳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呢?
便纳不了妾,也往勾栏处抻着脑袋。
至于那景天帝,如今还得倚重前朝官员,少不了是要行那些历代皇帝惯用的招数,通过册立后妃稳定前朝笼络人心。
不是他想得多,而是世道绝没这么磊落,一眼到底。
因老元一句玩笑话,弄得他心头烦乱,随着女儿渐渐长大,这问题已经是横在心头,怎么都下不去。
希望女儿平安长大,却又怕她长大得太快,这就是老五如今心情的写照。
元卿凌从身后抱着他,“老五,儿女自有儿女的福气,你要相信这点。”
元卿凌比他乐观的原因,是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女儿性情独立,如果她遇到渣男,一定会及时止损,调头便离开。
而泽兰的人生,不用通过婚嫁来加持,她一定会过得很精彩,而且必定是按照她自己的活法。
“再过两年,泽兰便及笄了。”宇文皓把她拉到身前来,认真地道:“北唐女子,十五及笄之后就要开始议亲,就算我们做父母的不愿意,多留两年,也只是多两年三年的事,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的。”
“你啊,还是那个想法,不想女儿出嫁,却又得按部就班地给她思考人生大事。”元卿凌拉住他的手,也认真地道:“我们就不要遵循这些规矩了,什么十五岁议亲?不议,让她自己找到喜欢的男子,如果她认为这个人可以付托终身,咱们就支持她。”
“但若年纪大了不嫁,我又不愿意她被人非议。”老五见她眉目蹙起,便忙抱着她,“好了,我知道自己又想多了,听你的,什么都听你的,好吗?”
他今日会较真,是因为早两日听老六说起给圆姐儿提前置办些嫁妆,田产庄子什么的。
圆姐儿和小瓜差不多大,老六已经开始为圆姐儿做准备了。
这莫名就让他心里焦虑起来,仿佛身后有什么东西在撵着他。
圆姐儿的婚事,早就已经拟定。
虽然都还没走过礼,但是双方父母已经有了默契,而且,圆姐儿也挺喜欢虎哥哥。
所以,老五忍不住还是跟元卿凌说了这事,说罢还要埋怨一番,“你说圆姐儿如今才多大呢?就忙着张罗她嫁妆的事了,张罗就张罗,暗中弄不就好了吗?非得说出来营造紧张焦虑的气氛,弄得我心里头总不是滋味的。”
元卿凌道:“其实,这事咱不着急,就是前两天,瑶夫人竟然跟我说了一下包儿的事,说他是要当太子的,是不是该先定下太子妃的人选。”
“这事原先朝中议过一阵子,但都叫朕给压下去了。”迟迟没有行册封太子的典礼,就是因为这个。
但宇文皓知道,旁人说的话,老元未必会放在心上,但瑶夫人说了,那她多少总会思虑一些的。
所以,他干脆便和老元静静地说一下这个事情,问道:“你怎么想?”
“在我这里,始终认为太小成亲不好。”
只是,她也明白如果太子妃人选如果早些定下,对朝局也能起到稳定的作用。
因为,包儿不管是人品还是长相才识,都是一流的,多少官员都观望着,暗中走关系,想把自家闺女的名单送到她的面前来。
为这事,已经闹出许多是非了。
前阵子元卿屏进宫,也说了顾司回来叨叨过几句,说竟然有人走了军中的关系,想偷偷地让女儿到军营附近试图偶遇包儿。
这件事情的性质就比较恶劣了。
军营重地,闲杂人等一律不能靠近。
莫说女眷,便是朝中官员,要进军营也不是轻易的事。
这般妄为,简直不拿军纪当回事。
但由此可见,对大皇子妃的位分,确实许多人觊觎,所以才不惜有些人剑走偏锋。
朝廷本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平静,人心各异,总是要时刻敲打方会警醒。
这件事她还没告知老五,而是叫了容月暗中调查此事,看行这般手段的官员到底是谁,任上办过几件实事。
宇文皓凝视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前阵子冷静言也跟我稍稍提了一下,他提醒我,包儿的婚事,不单单是他自己的事。”
“嗯。”元卿凌知道虽然冷静言说的是事实,但作为母亲,她心里肯定是有些难受,因为包儿可选择的事,其实真不多。
就连老五,他也抵受了一定的压力。
如今朝中偶尔便有人提出要册立后宫,广纳贤妃,免皇后独宠。
但因她生了五位皇子,一位公主,加上没有外戚做大,这才堵住了他们的嘴。
但有一部分人,打心底就觉得这样是坏了祖宗规矩,损了帝王的尊严。
老五若是孤军作战,或许面对这些非议压力会很大,但好在他有冷首辅和四爷等支持,且就连亲王都没有娶侧妃,一同声援,就压住了舆论。
但暗地里到底有多少人认为不妥,谁知道呢?
“算了,过阵子再议吧,我们先为他顶住压力,让他在军中多历练一段日子。”宇文皓也觉得心烦,不想让老元跟着烦恼,便把这事先压下了。
也幸亏儿女们十分乖巧懂事,在京的日子,只要老五下朝回来,他们多半是陪伴着爹妈。
爹爹忙的时候,他们则在京中四处走动,体察民情。
这一番走动,收获颇丰,包子结识了一些朋友,是上京赴考的学子,他们住在高升客栈里,每日除了读书,便是在茶座里听故事。
偶尔会聚在一起,讨论着这一次恩科会出的题。
包子也喜欢去茶座里听故事,因为,有些故事是杜撰的,但是也有些故事,是根据各地轰动的事迹进行二次加工改编,还是能听到一些民情的。
包子因为听得多了,会搭几句话,往往说的都是真知灼见,自然引起了学子们的关注。
几天下来,竟然结识了几位读书人朋友,和他们一起吃茶论事,好不快活。
包子同学在现代混过,无论是见识还是看问题的角度,都异于常人,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但是,有人喜欢,也有人看不惯。
因为,他缺少了文人的儒雅清高,举手投足有时会略微“粗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