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连忙回答:“老爷中午用了半碗青菜粥,下午又睡了,不让我们进屋打扰。”
“行。你先下去吧,我去看看。”孟雅君知道叔父的性格,本就不喜被人当做病人废物来伺候,若不是她一力苦求,叔父根本都不愿意真的卧床休养,还想要强撑出去应酬。
可她知道,不能这样耗费叔父的心神,不管如何,只有叔父好好的,孟家才可能度过这一劫!
孟雅君推开卧室门,一抬眼就看到孟敦儒坐在床头,垫着枕头,一手拿着账册翻看,还一边写写画画。
“叔父!您怎么又起来了?”她惊得喊了一声快步上前。
“无碍。”孟敦儒挥挥手,“我还没那么脆弱。你不必如此担心。”
他放下手里的账册,又问她:“如何?他们怎么说?”
“还是没有松口。”孟雅君非常惭愧的低下头,“叔父,这是我办事不力”
“不怪你。”孟敦儒打断她,“是我自己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回来,送上门被人宰。”
他没想到,去联系人,才发现,以前交好的当局要员,居然大部分都已经被撤的撤被换的换,也就是如此,让他感觉到了风雨欲来的血腥气。
而那些新上来的人,对他孟家的觊觎简直是直接写在脸上了。笑话,他又不是廉颇,没到被人质疑尚能饭否的地步!
“叔父……”孟雅君听得有些不安。
“不过,他们若要以为我孟敦儒当真就是小绵羊的话,那也未免太看低我!”孟敦儒微微眯眼。
孟雅君连忙试探:“那叔父,可还要我去”
“不用!”孟敦儒摆手,那些恶狼,一块肉是满足不了的,他们要的,是把整个孟家全部吞吃殆尽!“再去找,也只是让他们的贪婪永无止境罢了!”
“暂时就这样吧,以不变应万变。你听我说,这样……”
孟敦儒一一吩咐下去,孟雅君连连点头。
于是,表面上看来,孟家好像消停下来了。跟军方合作的医院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孟家说要回国的事儿,似乎也就完全搁浅了一般。
但谁都知道,这只是表面的平静,一场真正的暴风雨,正在酝酿当中!
陵城荷花村。
九月是个好日子,村小又开学了。
本来这里的人并不注重教育,本来也没那个闲钱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谁还顾得上读书识字啊!
当初江家一意孤行,省吃俭用,哪怕给老大招赘一个老男人回来,也要供两个妹妹继续读书,实在是让人看尽了笑话,说尽了风凉话。
直到江若男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啊!
对这些愚昧的村人来说,那就跟古代中举差不多啊!当时整个镇上甚至整个临城县城都轰动了!
直接给江家发了两百块的奖金,并且鼓励大家响应中央号召,积极送小孩儿入学。
再加上江若男考上大学之后,有各种补贴,江若男便是省吃俭用,又在外面帮着勤工俭学,时不时便会寄东西回家,本来在村子里可谓最底层的江家,生活一步步就好了起来。
如此的激励之下,怎么能不引得荷花村周围十里八乡都开始认真办起了小学,也解决了大家上学要出去求学走老远山路的辛劳。
而学校的地址自然就选在出了一个大学生的荷花村,是为荷花村村小。
但这一秋的村小开学,不仅是家家户户稍微日子过得去的送了孩子来上学,还有一件更热闹的事。
那是什么呢?知青来了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实从十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是嘛,荷花村,实在太偏远了。因而这么多年以来,压根就没有知青分到这边来的。
可万万没想到,到了今年,竟然一口气就分了六个人到荷花村所在的生产队上。
这下可热闹了。
村民们一边趁着忙完了农活来学校给小娃儿报名上学,一边和更多闲来无事的人在一起看稀奇。
看什么稀奇?当然就是看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咯!
这些知青的到来,说的好听是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究其根本,还不就是城里的岗位少了呗,国家发展初期,什么都是体制内计划供给,工作岗位也是一样,限量供应啊!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知青下乡就是让一群待业青年来农村务农。
可务农哪有那么容易?以为这好像就是纯粹的体力活,不需要什么技术性,谁人都干得,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正因为是体力活,那些城里来的娇小姐公子哥,哪里干得下来?他们来农村那是干活?添乱还差不多!
江爱党作为荷花村所在的生产队大队长,之前一直都很庆幸,他们这山旮旯还没有把外面那一套什么都充公什么都平分的规则制度照搬下来,不然不知道要养多少懒汉!可是看着这些知青的到来,他心里隐隐觉得,荷花村这种与世无争的桃源平静生活可能要被打破了。
当然,以他的脑子,也就是隐约有那么一点感觉而已,还说不上什么精准的预测。
他现在最多的还是在头痛啊!
这一下子来了六个知青,到底要怎么安排?
从去镇上把人接过来,走这一段山路的时候,他就差不多看穿了这六人,全是细皮嫩肉的,就走点山路一个个都蔫吧了,还能指望这些人下地干活?
陷在都不用想那些,第一个麻烦事儿,这些人住哪儿?
没地方去,就只能暂时把人都送到村小来,算是先有个落脚之处,可这以后还怎么安排?
江爱党还没想出个名头来,村里听到传闻的人早就想要看看这些城里知青了。一听闻是在村小落脚,可不得巴巴的赶过来看。
“啊呀,果然是城里人,你看那身衣裳……”
“可不是,哎哟,这皮肤白的,就跟我们不一样!”
“几个后生都生的好呀!”
有人纯粹是东张西望在看人,看着这些平时根本看不到的城里人,一个个都跟看猴似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心里跟江爱党想到了一处。
“这么瘦瘦弱弱的,可怎么干活哦!”
“哎呀,这上面也不知道咋了,这些个小祖宗塞下来可怎么伺候哟!”
“可不是嘛,这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到时候可别糟蹋庄稼啊!”老农民已经对这些知青能否干活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然而,还有一些妇人,心思就比较灵活了。眼睛一个劲儿地都往这些知青带来的包裹上瞥。
“这么大的行李哟,也不知道都带了些什么呀?”
“那城里的公子哥儿,肯定好多好东西吧?”
“就是不知道他们住哪儿,到时候说不定还能去瞅瞅……”
人群中,跟来看戏的张家大嫂不由心头一动。
对啊,这些知青下乡,肯定都带了很多好东西吧?要是他们能住到自家去,到时候,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实人群中不少女人暗暗盘算,可想到自己啊那小茅屋又不得不放弃。只有张大嫂越想越心热,这些知青来得正好!
老四两口子不是要分家么?既然分家了,凭什么还霸占着家里的屋子?就该把他们这不孝的两口子赶出去,正好也给这些身上有油水的知青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