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于是分歧开始逐渐埋下伏笔。

虽然我们的日子开始过好了,但过去美好的情感和回忆中的宁静一去不回头了。

像不像时下的社会现象?

民智逐渐开启,人们发现过去虔诚的付出和果实不但没有让自己过好,而且果实还让一小部分人独揽了。

于是他们不愿再盲目听从“家长”的安排和被计划。

于是“孩子”和“家长”的思想开始分裂,出现诸多现实的矛盾。

一个家庭浓缩一个时代的剪影。

我们可以用家族的理想来代替西洋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这种家族的理想里,人类不是个人,而是家族的一份子,是家族生活巨流的主要部份。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可是一个人直接感觉到的,直接看见的,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依照中国人和西洋人的比喻,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类的生命视为一种生长或赓续,每个人在家族历史里扮演着一个角色,对整个家族履行其责任,使他自己和家庭获得耻辱或光荣。

这种家族意识和家族荣誉的感觉,也许是中国人生活上队伍精神或集团意识的唯一表现。

这光荣是他自己的,同时也是他的家族的。一个人中了状元或进士之后,他的家人、亲戚、族人、甚至于同镇的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都可以靠他获得一些利益。因此在一两百年之后,镇上的人还会夸口说:他们在某个年代曾经出过一个状元。一个人中了状元或进士之后,衣锦还乡,将一个荣誉的金匾高高放在他的祖祠里,家人和镇上的人都很高兴,他的母亲也许在喜极而流泪,全族的人都觉得非常荣耀。今日一个人获得一纸大学文凭的情形,跟从前那种热闹的情景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家族制度的理想必然是和私人个人主义的理想势不两立的。人类终究不能做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人,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不合事实的。

以上是林语堂的观点。

所以解释了为何我会频频跟母亲发生冲突了。

从小目睹姐姐们对母亲的衷心和孝心以及毫无保留的付出,在她们不能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安置自己的后半生时,母亲表现得及其不能容忍。首先她作为一个母亲,这是她的职责,但她不愿意承担这个事情的结果。

于是在我看来这未免有点过河拆桥。

现在说说母亲的成长环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那之前经历过军阀混战,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早已千疮百孔,人们生活水平及其低下,但新中国的成立仍然给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新的希望。

1958年,大跃进开始...那年目前才8岁。各地区大放卫星,结果导致大量非正常人数死亡,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饥荒灾难。母亲回忆那个时候地上饿死的人如蝼蚁。

1966年,十年浩劫的**开始...那个时候,母亲的身份是,红!卫!兵!

这也是为什么在家只要我提出的抗议便会马上招来母亲以及默认情况下姐姐们的“批斗”。稍有苗头便被扼杀在襁褓里。

总之,这是个苦难的时代。

她们没有享受过爱,所以她们也从来不懂得什么是爱。

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现在时代进步了,她们对过去吃不饱的饥饿感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忘掉。

现在时代进步了,年轻人开始谴责老年人的自私自利,而她们却对那个年代人人自危的生活方式难以扔掉...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社会欠他们的,她们以自己的方式还回去...

只管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她们用防卫的姿态看这个令人难以信任的世界。

曾经她们也单纯过。

却被历史愚弄....

不知道写这些会不会被河蟹。这些都是听妈妈亲口讲的近代历史。

我是85后,受着全球一体化的影响长大的农二代。

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英语。

我们是农二代但却五谷不分。

我们辍学进城打工,老家在农村。

我们的物质生活比母亲那一辈的人要丰富很多,但精神压力确与之增长。

我们的意识形态受到排挤,我们有自己的压力。

随着农二代的排挤,城市的排斥,紧接着是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

母亲那一辈的很多经验和教训已经行不通了。

我们各自承受个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和烙印。

用不同方式,以不同的轨道承受着相同的时代带来的牺牲。

有的人是大跃进的牺牲品。

有人是**的牺牲品。

而我们,是房价的牺牲品。

历史像滚滚巨轮,轰隆走过。注定有批人会被碾压,他们不会被计入历史,他们只是历史长河里一粒卑微的微尘。

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一没耐心翻资料,二来呢肚子里也没什么干货,全凭感性认识的来的一点感觉。

就到此了。

一个女人,一种生活,一些感悟,一个人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阳光一直在路上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个女人,一种生活,一些感悟,一个人生第1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