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网页就看到noguts的so long。本就郁闷的心情更加郁闷。
我的大脑今天又开始怠工了。也或许不是大脑。是心情。无所谓什么了。总之,很不爽。
想想,似乎找不到什么可以让我真正不爽的事。那就当我是无病呻吟吧。
今天问了两个人同一个问题,我到底有没有我需要的工作能力?
印度哥哥的话,罗嗦冗长。简而言之:别在外人面前拿leadership说事儿。
起初,我的问题被他认为我在张现野心。后来,发现实数我自己抽筋儿。所以,便由安抚变成了鼓励。一个女的,外籍,27岁,能有我这个位置坐似乎要感谢上苍了。是,我的确感谢。不过,从今年起,我就时不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许,是因为我前面有杰夫那样的一座山杵着。又或许,是因为沈芳的来临,无意中开始让我有了新的比较的对象。本就自信不足,相形自秽吧。也或许全不是,只是我抽筋儿了。
刚才又把这个问题说给首长。还是首长细致,马上就意识到我内心的深处。对于我的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起初有,最近都涣散了),开始莫名其妙的恐惧和忧虑。首长问我,“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当然愿意。没什么再犹豫地了。
“那就把我当作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儿,或者说女人。”
好吧,我试试。
好像我的中耳炎又犯了。一整天,安静的时候总是在耳朵里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下午开会的时候,不得不把手装作支撑脑袋般的放在头侧,然后,伸出一只手指堵住耳朵。这样会好受点。但是,仍是,拿下手来,马上又听到,咚,咚,咚。还好,有人关心。至少心里好受些。
有朋友问过几次,想看些英语小说。
个人认为,看哈立波特吧。Rowling的语言和叙事手法,都是一流的。不要以为只有孩子才看哈立波特,大人们看的更起劲儿。算是老少闲宜的一个系列。并且,因为作者要兼顾读者中一部分是青少年,所以,从来不玩儿什么“手法”,整体感觉属于,平淡见真情吧。拽句文:于无声处听惊雷。有点儿这个意思。
至于Waters的小说。我也是才看。昨晚看了一部分。怎么说,的确是,文笔,感情,处理的,相当出色。难怪每次看到有关她的书评,一边倒的都是褒扬。看来,这个文学博士,不是吹出来的。
但是,我不大赞成走入社会之前的朋友们看。原因只有一个,书中的恋情是lesbian。过于美好和刻骨铭心的同性爱情描写,或许会带来不必要的引导。
昨天看这部书的时候,从第一章开始,跳着看,一直看到最后一章。我看小说向来就这毛病,一定要跳着看一遍,看完了,知道结局了,才能耐着性子从头开始认真读。跳了一边后,觉得,BBC拍的电影,尽管看的时候觉得已经很出色了。不过,对比原著,马上感觉单薄了许多。刚才跟首长说的时候,首长也说,有这感觉。不过,幸好她是先看的书。我则很郁闷。书看到最后,Maud对Sue说,“It is filled with all the words for how I want you . . . ”
而电影里,重现此景的时候,变成了“how I want you……how I love you”
不用再说“爱老互有”了吧?我这么感情白痴都已经看出来了。你这话点明主题给谁看?难道有比我更白痴的?看来,是编剧。
刚才,急不可耐地又跳到了第七章。放弃使用第一人称的Sue,转为Maud开始陈述自己的生活。非常佩服作者,只是一个起首,Maud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了。
楼主这句话讲得太不公平也太没有常识了。整一个自己歧视自己。Les们天天被直人的小说电视轰炸怎么没有变直呢?心里头有鬼就是有鬼,心里头没鬼的天天看也弯不了。
我不是歧视自己。只是,这条路走起来,比你心怀着遗憾走人多的那条路,似乎要更艰苦些。走过,就知道了。
我对我老大也如是说。年青时,觉得爱情就是上帝,就是一切。等到经历过爱情后,才知道,生活才是一切。
我愿本不吃胡萝卜。但是,来到英国后,不得不吃。到现在,开始喜欢吃。也不是喜欢,反正每天吃多了,成了习惯。到最后,如果打开冰箱发现没有了,反而觉得不安。这就是生活,没有永远,只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而我和沈芳的感情,也是如此。既然来了,就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吧。我不会再想十几岁时刚恋爱那会儿一般,接了吻就拉着手许诺天长地久。誓言,对我过于沉重了。但也不是就没有信心。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些人来,有些人去。我没有办法掌握别人的想法和生活。所以,只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心负责。少一些伪装,少一些偏激,少一些执着。至少,拿出一个最接近本色的自己,面对她,面对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