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是下午快五点了,我在宿舍里打开电脑上网,一打开网页,有关三夏的新闻特别多,这下子我彻底没了心情,是啊,麦子都收了,全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已经从华北向东北转移了,从好几个网站上我都看到了这些,我忍不住叹了口气,眼泪想掉下来。说好的,等到小麦收割了,回家去,可是等到现在,一个是做了包皮手术,另外一个就是还报名考了摩托车驾驶证,都赶到一块了,最快下周摩托车驾驶证考完,回去后估计麦子都快晒干了。心里有些难受,我打通了老大的电话,老大自然也是抱怨,说没计划好,要是摩托车早买一点就好了,可他没说几句也就挂了电话,说他现在有点忙,把活往前赶一赶,想下周考完驾驶证就回去。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永远也理解不了丰收代表着什么,土地是老百姓的根,粮食是老百姓的血液,看着成长的庄稼,那种喜悦,也许就像看着自己一天天长大的孩子,那些绿色的秧苗,在世代耕种的农民的眼里,都是有血有肉的,甚至是有灵气的。想到这里,我的眼睛变了模糊了,恍惚之间,一幕幕麦收的场景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我的老家地势不太平坦,没有大规模机收作业的恢宏场面,可也算是壮观的,相对来说,呵呵。麦收时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参加麦收“大会战”,一家人齐上阵,好不热闹。我的本家一个三叔曾经告诉过我一件事,他给我讲他在南方打工时,一个老板很纳闷的问工人们,你们回老家收麦子,耽误几天工,再加上来回的路费,你们一个个不会算算啊。结果工人们很是不屑,甚至在他提出双倍工资的情况下,工人们依旧踏上返乡麦收的道路。老板很不理解,说他怎么就算不明白这笔账呢,工人们告诉他,你一辈子都算不出来。
我清楚地记得三叔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本家的几个大爷在偷偷地抹眼泪,这些走南闯北的汉子竟然都会掉泪,而现在想起来,我越发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了。麦收时节,回家收麦子,他收获的不单单是麦子,是除了麦子之外那浓厚的亲情,家人的期盼……。太多太多了,也许没有这种经历的老板们他们这辈子估计都算不出来这笔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可是这就是农民的节日,比什么都重要,“丰收,丰收,为了这个日子……。”,我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向家人问一声好,此时我多么想大喊几声,可我不能这样。我只好闭上眼睛,慢慢的回忆着夏收时曾经和父母一起劳作的场景,还有爷爷奶奶,姐姐他们。提到“三夏”,好多人其实不明白是指的是什么,中学生也许会说是孟夏,仲夏,季夏,这是按照农历上4月,5月,6月这几个月来的。而农业上三夏指的是“夏收,夏种,夏管”,主要是北方的小麦产区,这个季节非常重要,关系着全年的粮食生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是夏粮的收获,夏收时节气候非常的不稳定,旱了容易出现干热风,涝了又会出现小麦倒伏的现象,另外秋粮的播种也要抓紧时间,芒种时节前后一定要抓好,而这个时期,气候又是多变,夏粮的晾晒又多在此时,不客气的说,这个时节抓不好,一年当中算是白忙活,就算后期采取了有力措施,效果也要明显打折。所以对于这个时节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是严阵以待,白天忙活一天,晚上有时也不怎么休息,有时甚至要跟老天赛跑,抢时间,抢机遇。随着这几年国家对三农工作扶植力度的加大,中央免除农业税,种粮给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是逐年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明显提高,人们的劳动强度在减少。虽说是这样,但是该操的心一点都不能少,另外有些地势不平坦的地区,不适合大规模机收作业,还得指望人力,就像我的老家就是这样的。我清楚地记得,早上天刚蒙蒙亮,爸爸妈妈就已经把我们叫了起来,连爷爷奶奶都去地里面,大片的地块小型拖拉机能够进去,联合收割机肯定进不去,那种小拖拉机上加挂的收割机,只能割麦子,割完的麦子顺势倒在了两旁,然后边角旮旯只得动手收割了,起得早是因为要把边上的麦子都割一下,拖拉机好往地里进,不碾压麦子,另外也凉快,中午的太阳一晒,麦子撒的太多。有句俗语叫“焦麦炸豆”形容事情比较紧急。大清早起来,地里很潮,露水很大,爷爷奶奶还专门带上护膝,一人一把镰刀,开始割麦子,割好的麦子打成捆,捆好之后拉回去,麦场上晒着,以前是架子车,后来换成了摩托三轮,呵呵,也开始机械化了。等到天亮的时候,奶奶先回去做饭,我们继续在地里干活,这个时候村里的拖拉机也该去了,我们还得在地里等着,谁家没有几亩地,好一阵忙活呢。后来我大了,重活已经开始替爸爸干了,我到现在还记得奶奶会特意的给我煮个鸡蛋,趁姐姐不在的时候塞给我,呵呵,其实姐姐都知道,她就当没看见。
我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眼里依旧模糊,嘴角却渐渐地露出了微笑,这一刻,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是静止的,“想家的时候不说话,爹娘仿佛走到我身后”,这歌词写得太好了,现在哪怕哼一哼,那种感觉都会在心里掀起一阵波澜。我仍然记得,晚上的麦场里,那么的热闹,小孩子在麦秸垛里打闹,捉迷藏,挖山洞,现在好多地方都是秸秆还田,秸秆回收,或者秸秆青储,麦秸垛很少了,不过好多农村地区如果养牛了,还是要留一部分麦秸的。青壮年劳力趁着晚上将晒干的麦子脱粒,白天太热了,另外还得割麦子,晚上正好,空气潮湿,麦子撒的也少。我们老家大型联合收割机没法使用,所以依然还保留着这种“落后”的劳作方式,好多地区早都不这样了,联合收割机一步到位,接下来就是播种了,我们差不多落后了十多年。晚上的麦场里,周围接了一圈灯泡,就是为了晚上准备的,家里的老人们大多是在捡麦子,把最后的拾掇一下,或者把脱粒后的脏东西捡出来。那个时候,麦场里都成了大家的乐园了,小孩子干脆睡到麦秸垛里,每家都有人通夜守着,怕天气意外变化或者有鸟类和其它东西来偷吃。外出返乡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忙完之后,凑到一起,弄点啤酒,花生米,奢侈点的会弄些猪头肉,吃吃喝喝,大声吵闹,没有人会说他影响别人休息,地上铺的有塑料布或者帆布,闲了之后,几副象棋早已摆开了,在灯下常常杀到半夜,却全然不顾白天一天的疲惫,这样基本上就热闹到天亮。毫不客气的说,这种场面比过年都热闹,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好多家庭来说,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麦收,秋收,过年,这三部曲,奏出了庄稼人一年生活的乐章,也唱出了庄稼人全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我外出上学之后,我依旧在麦收时节回去,只要休息了,哪怕仅仅是周末回去这么两天。曾经的儿时玩伴,在这个时候也好不容易能聚到一起,和他们在麦场里热闹一番,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然后到了第二天,顾不上休息,继续开始劳作,实事求是的说,真的很累,汗水经常是把衣服浸透,又晾干,最后都变快变硬了,吐出来的唾沫都是黑的,可那时的心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畅快的感觉。这些“落后”的农村劳作方式,在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今天,看着是如此的不合时宜,然而却是我生活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让我知道了人生的第一课是劳动,是吃苦,虽然这些也在被逐渐取代,慢慢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