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太好了!”
“大师般的智慧!”
“讲的太好要哭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以物见人,物我相忘!”
“到底央美的,有化太可怕了。”
“哈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佛系青年啊!”
“受教了!”
传说的乐器——瑟修好了,番人百宝箱脱落的部分也全部补齐,木器组的屈峰在得瑟的让同事找哪里是修复过的,展会,陈阳修复的出门见喜条已经出展,在游客面前展示着它记载着的辉煌......
当看到屏幕那些尘封数百年、破损严重的国之重器在物修复师的手重新焕彩生辉时,相信每一个人,内心都会生出深深的震撼。
神秘的故宫西三所,小院里绿植葱茏,那里有木器组史连仓父亲种下的枣树,金石组恽小刚种的君子兰,漆器组闵俊嵘的漆树,摹章组沈伟的玉米和茄子,以及清代的杏树与枣树。
小院里生态丰富,物部门不加班,五点必须准时下班,下班后,巨大的空间留给了小动物,有兴许是御猫后代的流浪猫、黄鼠狼、还有木器组收养的各种鸟。
每天,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师傅都会担当起喂猫职责,宫廷御用铲屎官的称号跑不掉了,而木器组屈峰虽貌似委屈地抱怨收留了许多“别人养着养着不要了送给我们,最后慢慢养着养着成负担了”的动物,但下班时他不会忘记拎鸟笼回屋,否则“第二天你可能见到的只有几根毛了”,口嫌体正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里,一代一代的物修复者,看着李树枣树无花果漆树慢慢长大,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经过那些恢弘的宫殿,经过落满杏子的树下,捡一颗擦擦放进嘴里,然后到院子里喂喂御猫,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时间在故宫流逝得很缓慢,而故宫里的人,永远年轻。
都知道打着梦工厂标签的任何作品,都不会差,梦家出品,必属精品,这是粉丝们一贯的认知。
然而粉丝们仍然没想到,会被这样一部节奏缓慢平淡如水的纪录片圈粉,更不曾料到这部纪录片看似平淡的叙述方式却能让自己感动得流出眼泪。
微博很热闹,粉丝们的话题不断,让业内人士感叹不已,能成为年轻一代心目的绝对偶像,苏落果然是最懂年轻人的。
故宫是个大题材,偏偏另辟蹊径,摒弃了宏大叙事,平实地记录了物修复师的日常,把身怀绝技的“物医生”还原成了普通人,看着平平无,却以更年轻更平时的视角让所有的年轻观众欲罢不能。
“这部纪录片有一种迷人的气质,根本停不下来啊!”
“把‘修物’这个本来挺枯燥的事儿拍得有趣,丰满,让我们也了解了这个行当,挖掘了故宫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可爱一面,这部纪录片太棒了!”
“修物枯燥?老娘超级向往这份工作好么,朝八晚五,从不加班,闲来逗御猫,没事随手打个杏子,领个差事起驾寿康宫,周一闭馆时候趁着四下无人在太和殿广场骑个自行车,COS一下溥仪,想想都刺激。”
“靠,需要那么多理由?‘从不加班’这四个字够了,程序猿哭晕在厕所,不说了,项目组长又来催进度了。”
“噗~!哈哈哈哈哈!”
和《如果国宝会说话》截然相反的叙事手法,却殊途同归的达到了几乎相同的效果。
国宝物火了,为国宝物治病的医生也火了,不仅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关注到原来国的传统手艺如此精湛与迷人,甚至惊呼“大开眼界”。而那些“物医生”本身的学养、风度、精湛的技术、沉淀的内心以及宁静致远的心态,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第二集之后,满屏都是“心疼小闵的枣树”“孔孔画画时候的专注太迷人了”“为什么这集没有我纪东歌小姐姐?”云云,出现一个火一个,名字没出现在字幕的都被热情的粉丝去扒了出来。
当然,本集MVP非屈峰莫属,
“佛系青年的第一代表!”
“故宫保科技部哲学家!”
屈峰节目里的那段“人生感悟”,圈粉无数,能和他拼人气的目前只有“故宫男神”王津师傅了。
精彩仍在继续,在粉丝们的热议次日晚《我在故宫修物》放出了最后一集,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如果说第一集主视角是老师傅,第二集主视角的故宫修复师的年轻一代,第三集里在透过书画修复,是在默默总结历朝历代的物修复师的合家欢了。
观众们惊讶于书画的修复方法,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才知道某些书画可以直接泡水里进行清洗,揭的时候看得心惊肉跳。
最有意思的是补,在这个过程,不仅是修复师与物进行着对话,因为书画是最难保存的,历史价值也是最高的,历朝历代流传下来,都经过无数修复师的巧手修复过。
皇家珍藏的名家字画传承了千年,通常每百八十年修复一次,在从背后贴满用以加固的折条,从贴折条的手法,能看到历朝历代修复师的手艺。
这样一来,和以前的前辈们对话实现了,可以看到前辈们的手艺,用料,技法,通过现代科技的检测,还能发现画的惊天“秘密”:当年的皇家工匠,竟让有胆子肥的曾冒着砍头的危险偷工减料。
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这句话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
在重新修复装裱书画的过程,与一代修复师隔空的对话交流,是书画组成员们最有乐趣的点。
与此同时,故宫的顶级名画也一一展示了出来,《游春图》《五牛图》《清明河图》,展示着父辈的功绩,也展示着古代国书画艺术家的登峰造极的绘画技艺与技巧,让人兴奋不已。
“唉,要是《溪山行旅图》也在北京故宫好了。”
“都是泪,还有好多呢,最好最好的那些书画作品,都被老蒋运走了。苏东坡的《寒食帖》,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赢了。”
许多人都以为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东坡肉型石是台北故宫的招牌至宝,其实只是方便展出名气大而已,世面流传的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严格来说只有毛公鼎算其一,而翠玉白菜肉形石贵重无疑,较真的话是远远匹配不“镇馆之宝”这个称号的,台北故宫最牛逼的还是书画收藏。
看着节目,了解物的观众都在感叹着,
“当年老蒋把容易运的都搬走了,书画是首选,据说当时还想拿走司戊母鼎的,只是太沉运不了。
北京故宫里的现在这些顶级书画作品,很多都是民间捐赠的,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张伯驹先生一人几乎占了一半,这幅《游春图》是他捐赠的,还有“魔皇”《平复帖》,正是有了《平复帖》,北京故宫的书画收藏才算完整,历朝历代的书画笔墨全齐了,这才能和台北故宫一。”
“哼,当年张伯驹得到《平复帖》后,日本人全疯了,但张伯驹先生是不给,日本人出多少钱都不卖,遭到特务绑架也宁死不卖,缝在衣被里千里逃亡,这才没让日本人得手,这是种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