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普通人当然不可能想在哪幅画儿上画押就画押,但宋徽宗的职业实在太特殊——他干的是皇帝这个工作,整个天下曾经都是他的,他想在什么画儿上画个押,甚至是改几笔,将他认为不够完美的画作修改修改,都是可能的。

所以,我还是不完全确信《蹴鞠图》是宋徽宗真迹。

但无论如何,一幅宋元时代的古画,画中人的手势,竟然和庄园高墙外丢进来的一只西方女人的断手,手势完全一致,实在令人惊奇。

但我还没惊奇完,马大哥已经轻轻一拍手,那两个蒙面黑裙女子,手中各自托着一具黑色丝绒覆盖着的长条形东西,闻声走了过来。

(《蹴鞠图》)

19

隐秘的手势

那两位蒙面黑裙女子,将长条形物件轻轻地放在大桌子上,而后小心地掀开黑色丝绒,露出长条形的盒子,打开盒盖,里面是几幅画轴,打开一看,是几幅古画,我不擅长鉴别赝品,但心想,以马大哥财力的作派,八成应该是真迹吧?

其中第一幅,是树下一个贵族男子,正对一位宾客说着什么,那位宾客看衣着似乎地位也不低,但满面恭敬,凝神静听。而那贵族男子,眼神颇为严肃而诡异,似乎在悄悄讲述着什么秘密。

“你们看图中那人,头上戴的不是一般的发簪,其身份很难确定,像是一个地位极高的隐士,你们仔细注意一下他的右手。”马大哥一边说,一边打着手语。但我已经发现,马大哥的手语其实不算熟练,而且有不少手语语法的错漏。

看来他并未为自己的妹妹,而专门去学过手语,也许有过简单的自学,但确实没花太多工夫。

不过,也可以理解,他有着那么庞大的一个财富世界,要经营,要维系,如何还有时间专门去学手语?

于是,我一边听,一边用相对熟练的手语翻译给马月儿。

马月儿立即用手语表达了她的看法,我翻译给马大哥:“月儿小姐说,这人的手势,和《蹴鞠图》里那人的手势很相似,也是大拇指、小拇指与中间三指分开。只不过,中间三指稍微弯曲得多一点点而已,但从手势角度讲,属于同一手势。”

“对,我也觉得应该是同一手势”,马大哥微微点头,而后语气诚挚地说,“有雷先生在这帮着翻译,我和妹妹交流起来便捷多了,谢谢你了啊。”

说着,又让那黑裙女子,打开另一幅图。

这第二幅图,图中一名红衣官服男子,立在一匹灰色骏马跟前,眼神乍一看不觉得什么,但仔细一看,却又略带诡异:他既像是斜瞟着什么,又像是神游天外正在沉思。

“这幅图,信息量也很多,但是,你们目前要注意的,也是手!你们看看,那红衣人的手,是不是也很特别?”马大哥提醒说。

我们仔细看去,确实,他的手,也正悄悄地做出同一个手势:大拇指小拇指,与中间三指分开!

这是两幅来自不同年代的古画,画中人却打着一个与《蹴鞠图》中人相似的手势,而且这种手势极其少见,几乎从未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通用手语中,见到过这个手势。或者说——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通用手语,都有意或者无意地排除掉了这个手势!

随后,蒙面黑裙女子又打开了几幅古画,其中一两幅,竟然又是宋徽宗画押的作品,但我们实难判断是否是其亲自所做。据说,宋徽宗本人的创作,并不象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而是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中,有其画押的作品繁多,但所画比较工细的,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瑞鹤图》,乃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翠竹双雀图》,都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

所以,看着摆在面前的再次出现“天下一人”画押的古画,如同《蹴鞠图》一样,我不太确定是否为宋徽宗亲笔。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有着宋徽宗的签名画押,说明若干年前,宋徽宗都研究、品鉴过它们,并至少认为十分重要,所以才会画押。

而在这几幅图里,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相似的手势!

随着那手势在不同的古画中反复出现,一种扑面而来的神秘感,开始在这古董环绕的空间里弥漫开来,仿佛有一个千年的秘密,隐藏在一幅又一幅画中,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当马大哥做重要的投资人宴会演讲时,却从马府庄园外,恰好掐准时间,突如其来地扔进来一只神秘的断手,做着与中国古画里隐秘流传着的相同手势!这个事件实在耐人寻味。

而更耐人寻味的则是这手势本身,如果你事先没注意过这手势,那在所有这些画中,你压根不会关注到它。而一旦被提示之后,它却像一个神秘的隐身人在不同的古画之间行走,仿佛一个信使、一个间谍、一个暗语者……但是,它究竟在暗语着什么?我们却无从知晓。

就在我以为,所有带有这个诡异手势的古画都看完了的时候,马大哥却让黑裙蒙面女子打开最后一卷古画,用眼神询问着我们,显然是在说:“你们觉得,这一幅又如何呢?”

20

怪笑着的西域人

这最后的一幅,图中之人,左手虽然夹着一夺花,但其所做手势,也与那只断手的手势极其相似,同样是大拇指、小拇指与中间三指分开,似有效仿佛陀拈花微笑之意,但其表情,却又实在不是微笑,怪怪的,而且不像中土人士。

除了这相同的手势引起我们注意之外,他的右肩上,还攀着一只模样奇怪的蟾蜍。而他的右手,还与蟾蜍牢牢相握,非常亲密。

蟾蜍,也叫蛤蟆,中国古代文献《别录》里称之为苦蠪;《全婴方论》两栖里称之为蚵蚾。是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中国人自古认为,蟾蜍硕大的嘴,暴突的大眼,满身的蟾钮,以及喜气洋洋的神气,都平添了一缕情趣,亦寓意财源兴盛,生活幸福美好。古代纹饰中蟾蜍并不少见,殷商青铜器上亦有蟾蜍纹,战国至魏晋,蟾蜍一直被认为是神物,有辟邪功能。

古代神话中,认为月亮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并以蟾宫指月宫。许多文人也喜欢用蟾蜍为造型做砚滴,但并不是意在辟邪,而具有另一番意味——既然月亮上有蟾蜍,有桂树,蟾宫折桂,也就相当于科举及第。

此外,蟾蜍还寓意着长寿,并被赋予了“避兵器战乱”的功能。明清有竹匠艺人在选择蟾蜍题材时,有时候会取巧地利用竹根上的瘤节作为蟾蜍的眼睛,并特别刻划出的背部疙瘩,极具巧思。

中国民间还有“刘海戏金蟾”的传统寓意:相传憨厚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夺目的金钱,而后刘海用这枚金钱,戏出了井里的金蟾,收获了幸福。这说明人们渴望通过蟾蜍获得幸福。

由于蟾蜍与嫦娥、月宫的神话有关,又与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有关,所以它经常见于民间年画中。可是,蟾蜍样貌甚丑:雄性蟾蜍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蟾蜍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因此,在古代画作中,即便也有美化处理,但也绝无将它画成背部白色的。

所以,这幅图里的蟾蜍,明显透着怪异,它并没被画得更美,反而看似有些残暴,但其背部却居然雪白,给人一种诡异之感。

我凝神看着这副图,忽然有一个发现:图中这人的长相,竟然跟《蹴鞠图》中,正中那人左侧的瘦老者相似,都不像中土人士,而有点像是古代西域人。

探险夺宝之宋徽宗的暗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雷立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探险夺宝之宋徽宗的暗语第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