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日即七月三十日晴
晚上甥来的很早,他就与夫人扶乩。没有请谁来就开始按乩,碟即指:朱。
回答说:适来看诗。
我因此知道是述之先生来了。昨晚,我将《幽明倡和集》和放赈行诗拿给先生看,先生还没有看完。他就让我放在这儿,下次来时再看,所以今夜早早的就来看了。
甥就又问先生六院制的事情。
答:命犯破财或应得意外之财,都由运遇,六院管。
又问:阴阳宅对于人来说,只要阴阳宅的风水好,子孙就好,真的吗?
答:此事不确,阴阳宅与命冲,有亡损破败。子孙贤不贤,在其祖父之食报,非关地运。骨肉得地气,即发顺逆。顺者良,逆者破。都主生人。此理懂星命能悟,不懂者未易明。
问:阳世算命转运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也与阴间相同吗?
答:大运三十。内转小运六年,小五转合大三十(年)。
问:阴阳宅的方向真的重要吗?
答:向亦重。
又说:此都星命学,弟未学不明。
问:阴世和阳世的年月也相同吗?
答:阴阳年月稍有不同,阴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年,阳有多少不补(就是说不补齐与阳世的差异)。阴无冬夏寒暑,有时正月即阳世十二月,或六月已是冬天。此等处生人万不能知,亦讲不明了。
问:有人说阴间的一日相当于阳世的三年,真的吗?
答:天佛有之,阴世则无。
问:阴世最高的是森罗天子,不知森罗天子住在什么地方?
说:金阙。
问:金阙在何处?
答:说亦不明,极高。
问:十院在何处?
答:四王天。
问:四王天与四禅天有无分别?
答:烦细难言。
问:尊神界在何处?
答:仙山瑶岛。
问:不入轮回的人住在什么地方?
答:尚未成佛,居四王天,亦有居别天。名目繁多,可一一上升。
问:如何才能成佛?
答:成佛非度人千万,并有大愿功德。自古以来修成文殊普贤者能有几人?若莲池、永明、憨山。虽亦可称佛,然其度人功德今尚力行,闻曾入世多遭,亦有运神定性,救度醒迷。
又说:弟诗未看毕。
先生今晚一来甥就接连不断的问事情,先生又要一一详细的回答,所以还没有看完。先生的意思是想叫我们不要再问了,好让他看诗。我们就暂时停扶。
过了很久后,我们再扶。
即说:诗读竟,昨夜诗集中无七古。
我说:是的,诗集中没有七古。只有一首放赈行是我女儿作的七古,这首诗写好的时候,《幽明唱和集》已经印好了,就没有把这首七古放进去,这也是我女儿作的第一首七古诗。
先生说:初学而能得有如此,真是仙才,生时有专集否?
我说:我女儿去世的时候才十九岁,她生前虽然学过作诗,但都很幼稚,根本就没有保存的价值,就更不用说有专集了。
先生又说:最可取者,语虽佛而理则儒,竟儒释二通,非有大学问安能得此?昌黎辟佛,宋儒骂佛,亦非无识。佛教到唐宋时未及千年,亦无大发明事业,又为俗僧淫尼狡骗欺人,昌黎等以骂上古未尝有佛,太史公所论,不及佛法。其实明帝时,距武帝时已将二百余年,宋儒承昌黎之见解,未及深究佛理,目为异端。佛教注重救世与儒教同,一以事实,一以无生,皆救世菩心。今令爱融此二义合而成一,属绝妙才,敬佩!
我说:我女儿能得到先生这样的评价,真是高兴极了!但先生太夸奖我女儿了吧!
甥又问:先生刚才说阴间和阳间的年月有所不同,那么阴间就是使用的阴间的年月吗?
答:判事定罚皆即阳世年月。
问:那些地方是用阴间的年月呢?
答:定尊神凶星下降。
又问:阴间现在是多少年?
答:万千年,此不须知,于阳世无关。
我又问:昨夜先生答应为《幽明倡和集》题词,不知题了吗?
稍后即写出:
语语含孝念,心心应天机。
于己慎取舍,于人无是非。
又回答说:弟不明佛理,说不透澈。
我连忙称谢!并给先生讲述去年我女儿到上海放赈战死孤魂的事,那首七古就是那时候作的,不知先生知道这件事吗?
答:去年秋间闻有女菩萨放赈造册,法华未遭大难,故不来。
女儿去年的放赈之举,在阴间竟然被称为女菩萨了呀!
初七日即八月二日晴
今天因为是姚甥夫人王粲君的五十冥寿,他们要在法藏寺做礼忏。我与夫人等同往法藏寺一拜,即在寺吃饭后与内人到大殿佛前烧香。结束后我就先回来了,夫人晚上才回来。
晚上扶乩召女,女到回答说:父今日大殿进香,见。闻母言想到内坛,未见来。
她母亲在进香的时侯曾经与几个客人说,要与他们一起去看内坛,女儿肯定听见了。后来却又没有去,所以女儿在内坛就没有看见她母亲去。
我问:今天姚阴寿,你见共到几人?
答:凤嫂、姑母、昭明与二小姐。
问:二小姐是何人?
答:即大小姐之妹,他无。
大小姐是凤石的侄女,她常居住在凤石家。她妹妹去年得肺病去世了,所以我一时没有想起。
我说:你只是说了姑母,你姑丈介三公没有来吗?你知道你姑丈是否已投生了呢?
答:未生。
又说:寺中新故之师,父未供香。
我说:我不知此新故之师是何人?
答:文元师。
问:此师道行如何?
答:文元师修道心诚,惟想求不人轮回,恐尙末必。
我又问:最近有个叫范古农的住在寺内,此人对于佛学很有研究,知道他每日在某处讲经,你听到过吗?
答:近来寺内见凡焰口施食,有一俗家,随众同念。想是姓范者,其人不甚长大,鬓已花白。讲经未听到。
我说:我以前去见过他,你所说的不甚长大而发花白者就是他。
又回答:父字又久不写,必因身体不适。
我说:是的。
女回答说:每日一大张太多,少写不吃力,可略写经文二三行。积久亦可观,如此能不吃力。
我说:好,稍迟当写。
女回答说:稍迟无妨,能不辍便好。
又说:哥住此间,婶最放心。若住馆,婶每课毕即行。婶之爱哥亦如父母之爱儿,有时课前一去,有时课后去望。
我说:馆已经不适合居住了,去望又有何用?
答:婶防馆阴气盛,哥或偶不慎为鬼作弄,故婶去当为护持驱逐。
问:是用何法?
说:念六字真言,是即蒙山退鬼语。
问:念这个鬼都害怕吗?
说:修道心正者,不惧。
我看到这句话才知道了佛法的不可思义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