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即六月十日晴阴
今天晚上我准备请谢玉岑钱素蕖夫妇,请他们一起来谈话,当照写一纸焚化,又附写云,因承名山先生赐词之意,望贤夫妇一起来。
焚化后约半小时乃按乩。因他们家远在常州,恐怕要多一点时间才能来。
乩动,果然指:谢玉岑钱素蕖。
知道这是谢君夫妇一起来了。
我先将《幽明唱和集》和名山先生所题的词放在桌上,请他们观看。
并说:此书是我亡女凭乩所作诗,请你们指教。题词是你们岳父钱名山先生所写。
答:吹令爱虽亡,胜似生存,幽明诗只读一首。
我知道这是玉岑说的话。
问:尊夫人也在此吗?
答:内人在看。
他在跟我谈话,所以他夫人在观看。
又答:觉吐属清高,对仗工而灵动,真绝妙佳作。
我知道《幽明唱和集》他夫人正在观看,于是我就将女儿的放赈行长古一首,放在扶乩的桌上,并请他们指教。
隔了一会又扶。
说:钦佩之极,如此苕龄,能发宏愿,济度此数十万亡魂,功德无量!七古竟是梅村,少绮丽词,多真实句。亦见公启迪有方,想生时必多名作,不知已有成书未。
我说:多谢夸赞!我女儿生前佛学,诗学都不会,这些都是她去世后所学。
答:此奇极!孝思纯洁,定邀佛授。
以上所言,指字都很迟缓,接着就非常快速灵便了。
说:吹万先生,令爱大作,约略看毕,无一不佳。
我知道这是他夫人钱素蕖女士说的话了。
又说:素生时亦为家父最爱,亦曾学作韵语,后与玉岑共相唱和,安及令爱之孝念清怀?素年未至四十即早终,遗亲伤感。一无成就,以视令爱有天壤之分,。老父至今犹不能忘,请先生乩召,此恩来生若得为人,亦何处去寻访相报?学佛求佑亲安康,此法妙极,素想仿行,不知能做到否!
我大为叹服!她说的话真挚而得体,指字比玉岑更敏捷。她也想学佛以保佑亲人安康,与我女儿实为同志,我不觉高兴异常。喜我女儿之能以诗感人也!
我说:女士慧敏,不啻天人。贤夫妇所奖誉我女儿的话不敢当!只是你们所说的话就好像是活人说的一样,恐怕很多人不相信。如果你们能够将外人无法知道的一二件事告诉我们,我们再转告你父亲他们,则他人无不信矣!
随答:所教是,二妹前闻在庐山,现在何处?
这二句话大概就是女土问她父亲和家人的话了,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啦。
又回答说:玉岑喜静,劝其学佛必能专心。
乩行似略顿忽又说:弟性本喜佛,人事纷扰,想学未能。今后自当专心念佛,自问钝根不若令爱之慧。
这是玉岑说的话。
又说:近日常遇黄姻伯及梦叔岳同游,姻伯文才清古。若亦肯信佛,所作当可望及令爱相伯仲。
他所说的黄姻伯梦叔岳等,我都不认识。可能是玉岑故意说的话,想要我转告名山先生吧!
我说:我想将《幽明唱和集》焚烧给你们,并请你们题句。
答:书要,诗不敢佛头着粪,待稍知内典补作。
我逐取幽明集焚之。乩即不动,知已去矣。
玉岑夫人生前我就没有看见过,也没有通过书信,她的情况我也不熟悉。至于玉岑,我就很熟悉了,我们之间的诗词书信有很多,他酷好文艺,所以说的话也很恰当。与他生前的性格一样,只是他生前来信必以师父见称,而自称弟子,现在却改了称呼,这个地方稍微有点疑惑罢了。
稍后复按,乩动,女儿就到了。
问:你刚才看见了其他人吗?
答:见,来时见有似夫妇者二人,一同即去。
问:看见他们手里拿东西了吗?
说:见父焚字书,一女者取之即行。
问:他们看见你了吗?
答:儿来,见有人,即退到房中间,或未见。
我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就是谢玉岑夫妇,谢君文才茂美,书法亦佳,其夫人为钱名山先生之女,才学不下于谢君。皆已不幸早世,名山先生非常思念他们,从名山先生的词中就可以知道他是多么思念他们了,所以今夜我特请他们来谈话。
答:前家中双仙小志,想即是其家之女?
我说:是,还有一个是玉岑的姑姑。
双仙小志是以前玉岑寄给我的,我放在书筐底很久了,去年夏天我忽然想起了这本书,因此拿出来看,刚好被女儿看见了,女儿读后觉得很奇异。
又说:儿不懂此二人何以毫无顾忌,样样能说,想是仙女不怕阴罚。
双仙志乩语,多言天上事。女儿认为这种事说多了会泄漏天机,恐受阴罚。而此二人却没有顾忌,所以才说不懂他们的意图。
我又说:钱女士见你学佛佑亲,极为感动,她也想仿效,并劝其夫也学佛,可见你很会度人呀。
女儿说:能信心学佛自是利根,不知此二位住居何处?
我答:二位都是常州人,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来法藏寺?
答:可请其皈依观定师,在常州近便。
观定师姓汪,即狄楚青夫人,常州天宁寺名僧冶开之皈依弟子也。今年三月初,曾经与其师同来上海法藏寺,女儿说冶开法师道力高深,力请他留寺三日讲法,女儿因此结识了观定夫人。
经过我考查,观定夫人也很有道行,见于狄先生所作行略。现在她也回到了天宁寺。所以女儿知道钱女士是常州人后,便想请其皈依观定师。
以前女儿说生人皈依才会心有所专,魂一无俗事萦心不必皈依何师,只虔诚修道用功念佛就可以了。现在又说请他们皈依观定师,不知是何原因,以后有机会我还想问一下女儿这个问题。
其母问:你所看见的谢氏夫相,相貌如何?女士寻字很快,这个人必定聪明非凡。
答:儿方见之,女土面貌秀慧,其夫亦静穆,学佛必可有成。
甥问:婶母去世后,得到妹妹的劝告,学佛很虔诚。二叔生前也非常喜欢佛学,去世后为什么反而不学佛了呢?
答:人各有志,不学佛而心地光明公正,为世间济人扶俗,亦是功德。若天下皆学佛,世间困苦无人担当,将不成世界。二者相辅而行,其功一律。
我问:你昨夜来没有?
答:儿昨夜来,见一年少男子在此,且泣且寻字,儿即到父房。
我说:你所看见的必定是严缘岑,他也真是可怜呀!
甥问:昨夜婶母来没有?
答:婶亦来,见有人即去。
我问:近日叶先生如何?
答:叶伯近稍领悟不再多问,现早夜随同做功课一次。叶伯天性真而性急,诸事欲速,若一经明悟,其进步非儿等所及,必能虔修。
甥又问:人与鬼学佛那个容易些?
答:凡学佛,鬼比人易,无痴嗔七情,然第一要虔诚。
说:我们只听说过人学佛。鬼也能学佛,我们现在才知道。
答:信心深,鬼无不可,信心不深,人亦无能学。惟人可口是心非,鬼则用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