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虞大尖首刀!一听这个名字我就一激灵,鲜虞故地,这个地方就是鲜虞故地。
现在想想,那个大疙瘩的高度大小,看起来确实像是汉代早期封土墓葬,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很像是古代筑台的遗址啊。
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很多诸侯国都是有筑台的习惯。
最有名的台,应该就是铜雀台了,就是曹操喝多了表示要把大乔小乔收起来的铜雀台。
铜雀台位置在省城南边,古城邯郸。
那地方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台,武灵丛台,相传是赵武灵王修建的。
台这种建筑,高大,顶端是平的,跟古代墓葬的封土,多少还是有些相似的。最早的功能,是跟宗教仪式有关的,多用来祭祀上天。
后来慢慢转变,成了观赏风景的建筑,所谓亭台楼阁,大抵如此。
而西侯坊村的这个大疙瘩,建筑的年代,只怕比战国时期的武灵丛台还要久远,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里肯定就是鲜虞故地,也就是当年鲜虞国修建的祭祀台。
越想越激动啊,虽然无姓后人没有找到,但是小雨点儿留下的线索里面,关于鲜虞故地的方位,已经确定了。
挂了电话之后,我又回到了院子里面。
叶子这会儿也正跟杨大爷聊得欢,叶子这小子虽然正经学问不多,但是在外面行走江湖的经验可是比我丰富多了,嘴皮子又利索,各种奇闻趣事讲起来没完。
老头儿被逗得哈哈大笑,显然很开心。
机缘巧合之下,居然结识了杨大爷老两口,也是我们的运气。
显然老两口对我们俩的印象都非常好,所以当我们提到,想去那个大疙瘩那里看一眼的时候,杨大爷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要出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大疙瘩,距离西侯坊村子居然还有十来里地,已经要到滹沱河边上了。
正当我们发愁不知道怎么在村子里面找车的时候,杨大爷从院子里面的棚子里面推出一辆三轮车。
真的是推出来的……
因为车子不算大,后面的车斗顶多也就一米多长,不过坐上我和叶子俩人足够了。
只不过车子有点儿小,车斗上面的车帮也窄了一点儿,加上西侯坊村的路还是那种砂石路,挺颠簸的,我跟叶子的屁股算是受了罪了。
杨大爷心情不错,一路上开着三轮车,还一边给我们讲村里的事情。
谁家的二小子擅长画画啦,谁家的媳妇剪纸剪得好但是现在没空剪,要出去打工啦。
三轮车差不多开了十几分钟,就开到了滹沱河边上。
远远看过去,一个硕大的土台子就出现在视野里面。
因为旁边有滹沱河北堤,北堤边上还有一些高大的树木,这边的河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含沙量比较大,所以大部分都跟黄河似的,算是地上河,所以河堤的高度相当高。
这样一对比,倒是显得这个大疙瘩不是特别高大一样。
等到杨大爷的三轮车开到了土台子边上,我们才发现,这个家伙在平原上真的太特殊了。
现在还剩下的高度,差不多有六七米,杨大爷果然跟我们说的时候吹了牛。
方圆大概有十几米宽,二十几米长,边缘还挺陡峭的。
杨大爷一点什么异常都没有察觉,但是我和叶子却心惊不已。
这里的灵力实在是太明显了,毫不夸张的说,这旁边的草木都比其他地方的要茂盛一些。
这就是古鲜虞国的祭台吗?
要说从风水上来解释这里的灵力,是有些解释不通的。
叶子因为杨大爷在旁边,不太好开口,但是我多少也从叶子那里学了一点点风水堪舆的知识,像这种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天然形成的风水宝地非常难得。
虽然土台子南边不远就是滹沱河,不过谁知道这里在两千年前,是个什么样子,滹沱河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改过道的。
我们俩就像是两个正常的被镇住了的大学生一样,围着这个大疙瘩反复转了几圈。
然后又装模作样的在附近的地面草丛上找了找,借口当然是看看能不能看到有什么以前的箭头或者破罐子之类的。
杨大爷哈哈大笑,说这类东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见过了。
也就是赶上哪年下大雨,有可能冲出来一些,或者是附近的麦田耕地的时候,偶尔能翻出点破瓦片子之类的,想要找是没啥可能找到的。
但是杨大爷话音未落,我就拿着一个带着点儿绿色的小石头,兴冲冲的过去问杨大爷,“大爷大爷,这个是不是就是你们以前见过的箭头?”
杨大爷的笑声戛然而止,脸上十分尴尬,看了看我,一脸嫌弃的样子,没有理我,而是拉着叶子说着这里以前的样子。
这老头儿,还挺要面子,我嘿嘿一笑。
不过我和叶子在这里找东西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能找到什么古董。
那就太不靠谱了,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下这里附近,有没有被什么人留下痕迹。
小雨点儿留下的线索里面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出现鲜虞故地这几个字,一定是有她的原因。
虽然不知道这个跟无姓后人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找找,说不定就会发现什么线索。
我和叶子装模作样的找了半天,看着天色也比较晚了,正好杨大爷的手机也响起来,是姚大娘打过来的,让我们回去准备是晚饭了。
日头一点点的沉向西边的大地,也确实光线不咋样,不太方便找线索,我们也就跟杨大爷回了他家里。
回去之后,发现姚大娘居然在准备包饺子。
包饺子这事儿就不是一个人能干的了,必须得一家人一起动手,才有那个氛围,要不然跟吃速冻饺子也没啥区别。
以前我跟大伯两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想吃饺子的话,就只能给大伯打下手,从最开始的揪面剂子,到后面的擀皮儿、剁馅儿、和面、最后动手包,基本上全能。
叶子就差远了,这小子深宅大院里面长大的,打小也没怎么享受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用他的话说,他只会吃。
不过也不能让他闲着,基本上烧柴火的事儿就交给他了。
我心里感动,杨大爷跟姚大娘是真把我和叶子当成亲近的客人了,要不然随便弄几个菜就算了,没有包饺子这么热络。
晚饭当然也不能光吃人家的,我使了个眼色,让叶子找机会出门,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几瓶好酒过来。
一方面是吃人家的,晚上大爷大妈还让我们住下,无以为报,该有的礼数总该有,另外一方面,杨大爷兴致挺高,估摸着也是家里很久没来过啥客人了,晚上我们哥俩打算陪杨大爷喝几盅。
果然等到叶子拎着好酒进门,杨大爷一边说费那事干嘛,一边乐得后槽牙都漏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