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大爷呢?
我刚一想到,就看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分开人群,“都干啥呢干啥呢,要看一个一个看,再把人家大学生剪出来的剪纸给碰坏了,都小心着点儿。”
这可不就是刚才那大爷吗?这态度变化可够大的,刚才还看着我和叶子不像好人,现在生怕村里人太热情把我们给挤着。
我们俩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害怕这个么?
不过大爷是好心,其他村民似乎对这个大爷也听信服的,虽然嘴上说着什么“二大爷您不能一个人把着不让看啊。”之类的,但是还是有了秩序,不再一窝蜂冲过来了。
“好看,真好看,这凤凰剪活了。”
“别说这凤凰,你看边上这个鹦鹉,像不像,你就说像不像?”
“都好,所有的鸟都好看。”
“你看这边上的花样,咋没见过呢?还怪好看的。”
“……”
不得不说,我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就在村民们都夸我的时候,外面一个大概四十几岁黑红脸八字眉的中年男人嘟囔了一句,“啥破玩意啊,没啥好看的,大老爷们家家的整这个娘里娘气的东西。”
嗬,我听了这个心头火气乱窜,要不是被村民围着,我肯定就冲出去了。
比谁爷们儿是吧?咱是摔个跤还是练个拳?我再燕赵大学武协也是学过几天功夫的人,虽然是花架子,但是我这个身体素质,真要是发起飙来,这一圈儿二十来个人也拦不住我。
可惜的是这个人的话刚出口,就被其他村民集体呛回去了。
得,轮不到我着急,其他村民估摸着不少也是男的会剪纸的,听了这话就不爱听了,也不管村里人还是外人,直接开怼。
刚才那大爷也是气得脸都红了,指着那个中年男人的鼻子骂。
中年男人一见不好,悻悻的背着手走了。
好不容易等到人群都散了,最早盘问我和叶子两个的那位大爷,非得死活拉着我和叶子去他家里吃饭。
我们有心推辞,结果大爷眼睛一瞪,“你们不是来学习交流剪纸的吗?我老伴儿可是西侯坊剪纸能人,去过京城,还出过国给外国人剪纸呢,还是大学生瞧不起我们这些乡下泥腿子?”
这话我哪儿敢接啊,赶紧表示我自己也是农村出身的,把自己老家的住在哪个镇哪个村第几生产队都报出来了。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跟着大爷去了。
也好,我们在西侯坊确实是人生地不熟,不管是打听人还是找地方,完全就是无处下手。
小雨点儿留下的线索,可不是什么暗示或者猜谜的东西,人都直接写上地址了,肯定错不了。
为了找到无姓后人的线索,我们也有必要跟当地人搞好关系。
只不过没想到这个关系,居然是用剪纸搞好的,想想也真的是天意。
大爷姓杨,算是村里的大姓,他老伴儿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奶奶,瞅着可比大爷面善多了。
大爷兴冲冲跟个小孩似的,拿着我的剪纸跟自己的老伴儿献宝,可把我一顿夸,弄得我脸皮这么厚的人,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老太太本来还不知道咋回事儿,见到大爷领着两个年轻人进家还有些拘谨,结果一看到我的剪纸,老太太也来精神了。
这下我和叶子想走也走不了了,直接被按在炕上,等着吃晌午饭。
杨大爷和老太太儿女都在外打工,不常回来,家里就老两口,来了客人热情得要命。
大爷开始翻箱倒柜的给我找他老伴儿姚大娘的剪纸作品,还有姚大娘当年去京城,出过剪纸的照片。
我看得一肚子劲,倒不是为了跟老两口搞好关系,装出来的感兴趣,而是真的看着高兴。
不过吃完晌午饭,跟大爷大娘在院子里面葡萄架下面喝茶聊天的时候,我还是慢慢的把话题,引到了村里的姓氏上面。
杨大爷倒是没什么戒心,听我聊到村里的姓氏,谈兴不减,开始跟我说起村里各个姓氏的典故,还顺带着把村里出过多少文武举人,官员,一直到现代出过什么科学家名人之类的都吹……呃不,是介绍了一番。
我自然还是一副津津有味的状态,心说着杨大爷怪不得瞅着这么亲切呢,这吹牛……呃不,应该是说话的风格,跟小杰他爸一个德性。
我知道这种人性子直,心眼儿实,唯一一点就是千万别在他们吹牛的时候影响心情,尽力配合就行了。
果然杨大爷越说越高兴,我也趁着大爷喝水的空当,赶紧拼了命的抓住机会问了一句,村里有没有姓无的人家。
结果大爷和大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有这么个人,不光是村里没有,十里八乡的也没听过有这么个姓氏。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还是不免失望。
西侯坊按照杨大爷的说法,可是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漫漫历史长河,因为避祸过继的,因为避皇帝的讳不得已改姓的,什么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有。
无姓后人要是真的改了姓氏,还真是不好找。
没办法,现在只有根据小雨点儿留下的线索里面,鲜虞故地这几个字来调查了。
好在我和叶子给自己订的人设是下乡采风的大学生,采风么,除了当地的剪纸之外,其他的风土人情也可以多了解一下。
想好了之后,我就开始向老大爷打听,这个西侯坊村附近,有没有什么古代的遗址之类的。
其实这事儿还是比较敏感的,一个外地人,到村子里面打听村子附近有没有古代的遗址,听着就像挖坟掘墓的土夫子啊。
好在当时一大批盗墓小说还没有流行,一般的村民都对盗墓这个行当不太了解,华北平原尤其是省城附近虽然是出大墓的地方,不过村里人还没有绷紧这根弦。
加上我开始的时候露的一手剪纸技巧,实在是技惊四座,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西侯坊人都是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我的功底,所以也没有多怀疑。
杨大爷一听就笑了,说你小子以为西侯坊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
我一看杨大爷的架势,就是要给我吹……呃不,是讲解西侯坊得名自汉代皇室后裔的故事了。
果不其然,大爷讲的,可比之前我在网上查的资料生动多了。
这个西侯坊,还真的有一个古代遗迹,是个陵墓。
以前的达官贵族,修的坟墓都是带封土的,一般来讲官儿越大,地位越高,封土就越大。
西侯坊这边传说中是中山靖王后代资亭侯的一个亲戚,葬在这里。
当地不远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封土堆,据说现在还有十来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