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当时为什么看着眼熟呢,有一天我又习惯性的翻历史书的时候,一个画面让我猛的一激灵。
那就是中国历史开篇部分,关于北京人头盖骨的记载。
上面有一个插画,是头盖骨化石和复原图。
这不就是在山洞里面看到的那个形象吗?略显扁平的颅骨,突出的眉弓,粗大的下巴。
之所以看起来不像是一般人,那是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一般人啊。
我激动得够呛,像是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但是那副涂鸦(还是涂鸦准确些,说壁画太抬举它了)上,还有其他的东西,头骨下面的手柄,是什么鬼东西?要知道当年出土的,只有头盖骨和几颗牙齿,其他部分的骨骼都很零散。
还有那个头骨旁边的道观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北京人头盖骨怎么会和道观扯上关系?这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啊。课本上有记载,北京人头盖骨是1929年出土的,当时道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了,没有道理放在道观里面供奉。
我的脑袋都不管用了,总觉得那副涂鸦上画的东西,非常稀奇,挺重要的,但是却什么都想不出来。
我跟历史老师关系不错,实在憋不住了,我想到了这个干瘦的小老头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历史老师可是正经从京城的大学毕业的。
当然我不会傻到直接问涂鸦上面的画面,而是旁敲侧击的问了一下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历史老师姓张,干干巴巴的,但是眼睛特别有神。
听到我这个得意门生的问题,先是一愣,然后又老班附体一样,啰啰嗦嗦的扯了一堆什么超纲啊、高考又不考啊之类的。
我默默不语,静静的听着老张给我做思想教育。
老张的脾气我太清楚了,这小老头儿,虽然嘴上说着什么超纲之类的,但是到后面肯定会给我仔细讲。
他是那种肚子里有货,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学识的人。没机会的时候,上历史课,还要给我们讲一些明显不在课本范围里的八卦史料,现在我主动来问了,老张不会放过这个嘚瑟的机会的。
果然,扯了几分钟之后,老张头皱着眉头,整理了下思路,开了口。
“萧遥啊,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但是你这种对历史的热情还是值得肯定滴,正好关于北京人头盖骨发掘的历史,我略知一二,今天就给你讲讲。”
我一脸谦逊的点点头,心说反正我问你什么时代的史料,你都略知一二。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过程,倒不复杂。
北京周口店附近,有个龙骨山。
以前中医里面有一味药材,就是龙骨。当地的山上很久之前,就有出土龙骨的事情发生。
到了后来,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人们知道,龙骨大都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化石。
所以周口店的龙骨山,也吸引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
在1929年,终于挖掘出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一下子轰动世界。具体的挖掘过程和历史意义就不讲了,课本上都有。
比较有意思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后来的保存和流传过程,简直是传奇。
开始的时候,自然是放在京城的研究机构,但是后来日本人占了北平。小日本的揍性是见好东西就拿,头盖骨在北平就不安全了。
于是当时的科学家们,就开始联系同为盟国的美国,打算把头盖骨运到美国保管。
走的路线是从北平陆路运到我老家所在的港城,然后坐美国人的船,直接运到美国去。
天算不如人算,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珍珠港事件爆发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翻脸开干。
日本人在华北经营已久,力量强,当时就把北平、津门一带的美国军队都俘虏了,港城这边自然也不能幸免。
一片混乱之中,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样的国宝,就丢了。
没错,是丢了。谁也不知道到底去哪儿了。
当时牵扯的势力实在太多,有说被日本人抢走的,有说被美国人秘密运走的,有说被中国人就地掩埋藏起来的,也有说被胡子当宝贝抢走之后毁掉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猜测,真相已经随着当年的硝烟一起,消散殆尽了。
我听得目瞪口呆,虽然老张讲的也不是特别详细,具体的时间人物,都不记得了,但是事情的经过还是挺清楚。
老张讲完了之后,又冲我眨眨眼睛,“要我说,这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最有可能的,就是被中国人就地掩埋藏起来了。你想啊,要是被日本人美国人运走,肯定会在哪个研究机构放着,一定会被人发现的。说不定,这东西,就埋在港城哪个犄角旮旯里面呢。”
我点点头,打从心眼儿里,我也认同这种说法。
等我回了教室之后,又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件事情似乎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把铁链道人画的涂鸦,理解为北京人头盖骨的藏身之地。但是还面临着几个疑问,这个铁链道人可是汉奸,如果他知道,为什么没有告诉日本人?
另外他画的那个乱七八糟的道观,到底是哪儿?头盖骨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一个接一个的疑问,让我晚上都翻来覆去睡不好觉,折腾了几天,也没想清楚。
到了后来,索性就放下了。这种没影儿的事儿,确实也不是我一个高三学生有能力破解的。
周四的时候,我接到了谢竹影的电话。
谢老头儿已经回到了港城,老爷子挺上心的,回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帮我找那个走村窜户收老物件儿的商贩。
但是得到的结果,却非常出人意料,这个商贩居然失踪了。
事情刚发生没多久,大概是半个月之前。
这个商贩做的活儿很杂,对于古董多少懂一点,下乡的时候偶尔能捡个漏。但是捡漏这种事情,纯粹是看人品,意外之财可以有,但是指望这个吃饭就不稳定了。
所以这个商贩,除了收老物件之外,还有一门手艺,就是熬祭灶糖。
现在估计已经没多少人记得卖祭灶糖的了,一般都是一辆自行车,后面一个小铜锅,里面熬着糖稀,旁边还有木头盒子,装着已经做好冷却的糖。
有长棍子形状的,有糖墩儿形状的,颜色发黄,外面撒着薄薄的干面粉。
拿在手上粘手,吃到嘴里粘牙,挺烦人的,不过价格便宜,味道不错。
小时候家里穷,小孩子嘴馋了,买不起小卖部的水果糖,遇到卖祭灶糖的就买两块糊弄孩子。
祭灶糖还有个好处,就是不一定花钱,可以拿东西换。
牙膏皮、鸡毛、破铜烂铁,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换。
这个小商贩估计没少坑村里的熊孩子,据说以前就用祭灶糖换到过民国时候的瓷碗。
除了走村窜巷,这个商贩还会去赶集。
农村以前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超市什么的,如果有需要买的东西,除了进城,就是去赶集了。
家里有山货之类的东西,也会拿到大集上去卖。
农村的大集是一种特别神奇的地方,千奇百怪,卖什么的都有。通常是一个乡镇,有一两个集市,固定的时间开市,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