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可是这种树也不是苹果树,后人在研究时,又提出了一种可能,既“棪木”就是现在常见的“君迁树”,说法是“棪”字是“君迁”两字的和音,不过笔者查了很久,也没查到古代“棪”字的读音跟“君迁”有啥关系,希望懂古代音韵的朋友指点一二。

从读音来说,棪木跟君迁树“有关”,还有一个证据,说君迁树的果实和果实的汁液,跟棪木果实一样,其药用价值,在五代残本《海药本草》中有记载,这个说法很奇特,也就说,棪木本身有记载,但是后人并不是通过实物来证明,而是利用“音韵”和“药用效果”来反推出来棪木和君迁树是一种树,可惜那时候的木工们很可能还没有大规模利用君迁树,所以并没有这种树“有金石之声,不惧刀砍斧劈,极为坚硬的特点。”的记录。

那么我们再去看看啥是君迁树:(百度百科很方便),柿科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1米5,木材可以做雕刻,小器物,果实可做柿饼、制糖、酿酒。药用价值可健胃,清热解毒。

从表面看来,这种君迁树跟棪木的特性比较像:果子可以吃,可以入药,也可以做雕刻器物。然而依然没有“极为坚硬,不惧刀砍斧剁,敲击有金铁之声,不生虫咬,千年不朽。”的特性。

既然其果实、汁液人都可以吃,也可以入药,怎么会不生虫子呢?于是乎又有人说了:其实君迁树还有一个别名,叫苦楝树,这种树根、皮、果实都有毒性,毒性还不小,也可以做栋梁木材,所以做了大木架不生虫子,又言之凿凿找出李时珍《本草纲目》来说:“苦楝果,疏肝理气,止痛,杀虫。因为无论是苦楝树的果实还是枝叶或是树干,都能够分泌出一种天然的杀虫剂,虫蚁都不敢靠近。该树木质坚硬无比又质地极,是打造家具和木制品上好的木材。”,所以惠陵大殿和崇陵大殿用的棪楠木,就是这种木材。

并且提出:慈禧太后用苦楝树给亲儿子同治皇帝建造惠陵,给过继来的儿子光绪皇帝建造崇陵,是有险恶用心,诅咒俩儿子绝后云云。(百度百家号故事)

根据以上资料,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棪楠木=君迁树=苦楝树?

如果朋友们看了这些推论和故事并且相信,那就说明咱们的推理失败,被这些乌七八糟的假历史故事给骗了。

君迁树,果实真有点像苹果。

苦楝树,样子跟君迁树长得一点都不同。再写百家号的朋友一定要多注意别误人子弟喽哈哈。

矛盾在哪儿?您诸位其实已经看出来了。

1首先,君迁树和苦楝树根本就不是一种树!

文中来看,君迁树跟柿子树差不多,果实可以吃,可以制糖酿酒,而苦楝树全身都有毒,果实毒性尤其大。更为重要的是,君迁树属于柿科,苦楝树属于楝科,俩树根本不是一回事。

2君迁树虽然树木高大,却不能做殿宇大木架,苦楝树虽然本身有毒,不招虫子,又坚硬,可以做大木使用,但跟“棪楠木”没有半点关系,任何记载中也从来没有别名叫“棪楠木”。

3更为重要的是,两种树木在国内都是常见树木,在两广、两湖、四川等地到处都能见到,别说跟紫檀黄花梨木比较,就是跟普通红木系也无法比较,换言之,棪楠木本来属于“高大上高富帅系列”,君迁树和苦楝树,出生就是“平民家族”,根本就不挨边。

所以棪楠木=君迁树=苦楝木的推论,本来就不成立!

4不负责任的说故事的百家号,更是误人子弟,自己昏昏然,把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加点佐料,做成了毒鸡汤,贻害很广。

比如有人写的文章故事说:慈禧太后用心险恶,用这种树木诅咒同治和光绪,全是胡天胡地瞎掰,如果慈禧对光绪恨之入骨还说得过去,有证据可查(比如临终前毒死光绪),那么一个母亲对于自己怀胎十月甚至还“母以子贵”给自己带来至高地位和尊荣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再万恶的慈禧太后也绝不会作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儿。

她毕竟是个人,不是畜类或者机器。从光绪驾崩后立储君来看,慈禧太后断然否决了庆亲王奕劻和大学士张之洞要立年长之君主的建议,乾纲独断把溥仪立为后嗣之君,为啥?除了政治上的考虑和自身安全的考虑,她想的还是自己的亲儿子同治。

诏书上写的很清楚: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大统为嗣皇帝,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注意,是承继同治皇帝。),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钦此。

说明溥仪此时已经被过继给了同治皇帝(注意,不是光绪。),严格继承的是同治皇帝的大统,而对于悲惨的光绪,只是“兼祧”(从民间宗族传统来说,一人身兼两房的香火,直接承继的是直系,兼祧的属于次系,直系永远不会断绝,次系一代后就无所谓了。),即便在临死之前,慈禧太后也从没放弃一再确立自己亲儿子的正统皇位地位和身份,摒除所有政治因素,也可以看出一个母亲对于亲儿子的亲情心意喽。

(爱美的慈禧太后)

另外,从光绪和慈禧隔一天驾崩的历史真相来看,光绪皇帝没有实权,自始至终也没有在生前修筑过皇陵,崇陵档案显示,虽然在光绪13年选中了崇陵墓地,但一直没有开工修建过,直到光绪驾崩的那一天,军机大臣们才慌忙找出陵寝档案,开始策划修建崇陵,且崇陵真正开始修建,已经是宣统元年(1909年),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才竣工,随后光绪和隆裕皇太后的棺椁才入葬。

这个时候,慈禧太后早就死了多年,且当年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的老佛爷跟光绪之死仅仅间隔20来个小时,从来没有懿旨说用什么“苦楝木”这种木头去诅咒已经死亡的光绪,既没有动机,也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

如果崇陵用的木头真是不吉利的“苦楝木”,让慈禧太后背锅,不如直接叫溥仪他爸爸、宣统年间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监国摄政王载沣,这位光绪的亲弟弟去承担这个责任,毕竟他才是当时清廷实际最高统治者。

更何况,崇陵除了要葬入光绪,另一位要入葬崇陵的主人公,清朝最高统治者隆裕皇太后还活着,胆小怕事载沣即便不念兄弟之情,这位老嫂子若是知道小叔子胆敢在自己万年吉地陵寝重地玩儿这种手段,非得跟载沣拼命不可喽。

以后再看到百家号里这些无中生有胡言乱语的故事,朋友们可得注意喽。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棪楠木不是君迁木,也不是苦楝木,它到底是什么木头呢?莫急,请看下一节。

四铜藻木铁藻木

在清代东陵和西陵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以及很多百度解释里,都有说明:楠梃木,别名棪楠木,又叫“铜藻铁藻”,因为其“木质坚硬无比,不生虫蛀,不惧刀斧,万年不朽,所以又叫‘铜梁铁柱’。”云云。

上文我们已经研究明白,楠梃木是一种珍贵树木的借代词,根本没有这种木头,而棪楠木既不是楠木,也不是棪木,更非君迁木和苦楝木,在很大可能上,它也只是一种珍贵树木的“借代词”。现在只有把目光放到最后的“铜藻铁藻”上。

记得很早之前在写《古玩笔记—狮犼观音记》时,书友群里讨论话题,书友就问过我,修建崇陵的大木架“铜藻铁藻”是种啥木头?笔者当时回答:就是楠梃木。书友问:三爷,楠梃木是什么木?

乾坤袖:三爷讲述中国古玩诡异秘闻,有些事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齐州三爷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乾坤袖:三爷讲述中国古玩诡异秘闻,有些事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第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