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奇怪的“楠梃木”
故事里上文写了一种奇怪的木头“楠梃木”,有不惧风雨,刀砍斧剁不能伤损,虫鼠蚁类不能啃噬,质地极为坚硬长久,敲击有金属声的奇异属性。应书友的要求,简单讲讲这种木头来历和其中的故事。
一奇怪的名字
楠梃木在清朝各种书籍中,有非常多的名字,比如“棪楠木”“铜藻木”“铁藻木”等,按照“奇物必有奇名”的说法,不仅仅是写史书的古人,连今人看了也稀里糊涂莫衷一是,解释的说法非常多。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这种木头到底属于今天的哪种木头,到底是真有其物呢,还是古人异想天开编造出来或者添油加醋或者是天方夜谭呢,其实都不是。
这跟大家看古书古籍一样,切记一点,古代的文人知识除了特别实地考察之外,大都来自于书本,而很可能照抄古书时便出现了“以讹传讹”的错误,但是典籍的存留和文化的传承,大多数必须由这些书生去记录,所以造成的失误就可以理解了。
如:“楠梃木”这种树木,如果单纯由书生记录,他们是很难说明的这种木头到底存不存在,其特别奇怪的属性到底有何来历的,因为他们自己不懂建筑学,也不懂植物学,在名词上,除了《尔雅》《广雅》这种自古流传解释词语的经书,真正涉及到树木的知识,大多是工匠们的专业,可惜当年的工匠属于另外的行业,跟“读书人”不搭边,所以人家工匠师傅也不可能跟著书立说的文人说这些自己行业内部的秘诀的。
古代词汇书之祖。
那么“楠梃木”这个词语出自于哪里呢?实际上并不出于古董行,老年间的古董行往大了说,分12行,从金石直到杂项,往细了说,还包括“做旧”“作假”,分门别类异常精细。单纯的古董行,并不包含木器,旧京360行里,不管多久的“木器”,即便秦始皇那个年代的,也不属于“古董行”,它单有一行业属性,属于“木器行”,所以这事儿得从木器、建筑和植物三个行业去探究。
呵呵,闲话少叙。现在大家知道的“楠梃木”,其实出自于清东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和清西陵光绪皇帝的崇陵。(百度一下)。
然而,楠梃木在介绍惠陵和崇陵的词条和包括很多出版的关于清代陵寝书籍中,还有“棪楠木”和“铜藻木”“铁藻木”的名称,不少砖家言之凿凿:这几个名词其实都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建筑用木,是“同名不同木”,哈哈,由此看,不得不令大家对此更是糊涂了。
记得笔者小时候大概在2000年代,看《清代陵寝研究》时,就有了这个疑问,“楠梃木”到底是个啥木头?那时候互联网并不普及,查了很多书籍档案,说法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现在倒是普及了,可这种木头的神奇说法更是传的满天飞,有必要探究一番。
如果我们单纯的查百度百科,是永远也搞不清楚的,不是百度词条编的不好,其实这些名词本来这就不是一种木头,而当年修建陵寝的工匠没有话语权,有话语权和记录权的官员们不懂木材,加上方言和行业专用名词的讹误,就造成了如今的困惑。
二楠梃木
老话说: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大意是说人分等级,木头也分等级,最高级的自然是紫檀木和黄花梨木。
大家都知道楠木,这种木头的珍贵性、权威性已经研究的很细很全。如果乍一看“楠梃木”,十有七八的朋友会往“楠木”上去琢磨,笔者小时候也是如此。可查了不少楠木的说法,楠木家族里并没有这么一种木头。
后来笔者换了个思路:如果楠木家族里没有楠梃木,那么是不是古人记载有误,能不能用词义分析呢?
来试试:楠梃木,去掉楠木,就是个“梃”字。无论从《广雅》还是百度查,“梃”字有俩意思,1是“木棍棒”,2是杀猪时用的短铁棒工具。
第二种说法不取,神奇的木头建陵墓、做法器,自然跟杀猪没什么关系,再说也不是铁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楠木家族里没有这种木头,又跟杀猪没关系,那么“楠木”里加个“木棒子”的“梃”,也没啥意思不是?
非也非也。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因为有智慧,所以常常用智慧和文采来形容或描述同类珍贵的东西。这一描述,大概就把很多人“描晕了”哈哈。
举例:黄花梨木,别名海南檀。很多朋友认为,黄花梨既然有“梨”,自然是“梨木”喽,即便不是梨木,也是“檀香木”,然而一种树怎么会有两个完全不同属的名儿呢?
确实有,不过跟我们望文生义看到的不一样。
其实黄花梨木跟“梨木”、“檀香木”半点关系也没有,它属于“降香黄檀的豆科”,因为跟紫檀一样,珍贵稀少,自然生长率低,又大多出产于海南岛的“黎母山”,所以当地称“花梨母”,明清时中原地区大量使用,因俗称名,就叫了“花梨木”这个名儿。
当然,当地还有冒充“花梨母”的“花梨公”,也很有意思,跟咱们没关系,不谈。
既然如此,楠梃木既然不属于楠木家族,中间的“梃”字啥意思呢?很简单,“梃”在这儿就是个形容词!是指:像楠木一样珍贵又像棍棒一样又直又硬的木头。
哈哈哈,最终令人惊诧,也就是说,在咱们国家的木头里,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定名为“楠梃木”的木头,它只是一种珍贵木材的“借代词”。如果不信,大家自可去搜索所有木材,如果您能找着,请发上来大家一起研究呵呵。
然而档案资料里,惠陵和崇陵隆恩殿和配殿的大木架确实有“楠梃木”这个名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么咱们再一起看看“楠梃木”的另外几个名字,就慢慢明白了。
三棪楠木
棪(yan)楠木,是楠梃木的一个别名。乍一看两种木材差不多,或如砖家所言:它俩本就是同木异名。然而经过研究,它俩却根本不是一回事。
查楠木家族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叫“棪楠木”的子孙,连五服之外都算不上,这就更奇怪了,楠梃木本身就没有,莫非棪楠木也是一个形容别的珍贵树木的“借代词”?
还真不是。笔者当时发现,既然楠梃木可以用词义分析法,那么棪楠木呢?试试!
棪楠木,去掉中间的“楠”,就是棪木。有棪木么?您别说,还真有。
棪木之说,在《山海经五藏山经南山经》有记载:“…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这便是棪木的源头,可见其实跟黄金美玉一样珍贵
然而虽然找到了棪木的源头,它的作用有这么神奇么?《山海经》里没有说,再者,《山海经》本身的来历和描述地理环境本就扑朔迷离,说法也五花八门。所以还得继续往下深究。
后来郭璞在注释《山海经》中记载的植物类时,加了一个注释:棪木,“实似萘(苹果),赤可食”,注意,这里说的棪木生出的果子是类似苹果,可以吃的。不知道他老人家吃没吃过如何得知,暂时存疑,当做一个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