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许真君也是道教追逐者,他在洪州西山服用丹药,然后让全家人都服药,于是全家42口人全部拔宅成仙而去。他本人被道教列为十二真君之一[1]
一个故事,如果有时间有地点,所有的资料记载都很详细,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古代中国人成仙飞升的故事很多,但记载连房子一起飞到天上的却不多,全家42口,连住宅一起飞到天上去了,实在太诡异了,为什么要连住房一起飞呢?如果说房子也会成仙,显然不可能。或许可以有几种解释:
1、仙界的住房紧张,42口人,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了,所以成仙的人也只能使用法力把房子也一起带走。
2、既然是带着肉身成仙,那么他们去的这个空间应该也是物质世界,并且那个世界的物质和地球的物质是相容或者是一模一样的,这个物质世界或者在月球,或者在另一个空间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或者在我们的上方,或者和我们的世界重叠。
3、在仙界一个人的住房问题很好解决,42口家人,为了生活方便舒适,按正常的人类逻辑,还是自己住习惯了的房屋方便了,所以才有连房子一起飞上天的故事流传。
这个故事可以延伸出一个更诡异的猜想:不脱离肉身也可以成仙,是不是可以猜想,人类长生不老在理论上也是可能的呢?
6、乘龙快婿:相传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着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闲谈的机会,把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来到秦宫,正好是中秋节。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象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赞道:“真是仙乐!真是仙乐!”
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的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弄玉就住在那里,不饮不食,不下数年。
一天晚上,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没厌烦,我不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一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从此以后华山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后人在中峰建起了玉女祠,许多胜迹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祠前有一石臼,名为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当年的居室,称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凤台曲》中写道:
尝闻秦帝女,传来凤凰声。
是日逢仙事,当时别有情。
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还。
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南北朝诗人江总诗云:
弄玉秦家女,萧史仙处童。
来时兔满月,去后凤楼空。
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
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
这个成语涉及一个秦王的公主,可信度比很多成语更高,萧史成仙或许是因为在华山清修有关,公主为什么成仙呢?成仙也可以是裙带关系吗?其中的解释之一,应该是夫妻两乐器玩的比较好,音乐的声音可以传递出几百里,天上的仙人应该也已经听见了(目前人类的科技无法解释乐器的声音传几百里的谜题),他们的音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境界,神仙喜欢他们的音乐,所以就排龙和凤接他们夫妻上天了。
从很多故事里可以看出,很多人飞升并没有特别的准备,也有一些故事记载飞升前准备油衣的,油衣据说是古代御寒的衣服,有一个故事说是准备了三件油衣,可以肯定,飞升的目的地不是太高,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在不太高的地方,应该有可以开放的入口,这个入口或许是可以控制的,也或许需要等待阴阳变化的机缘。按下面资料的推测,人类可以接受的短暂低温可以到0度左右,那么这个入口的区域应该在5000米以下。
按目前我们对大气层的了解,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7、狼狈为奸: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从此,人们用“狼狈为奸”来比喻互相勾结,共干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