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夏的一天,小王在吐鲁番收了一车葡萄,本想第二天白天运到哈密的,但哈密的买家通知他急着要发货,希望第二天上午运到,这就意味着小王今天晚上就要连夜赶到哈密。好在吐鲁番离哈密也不很远,道路也很平坦,开夜车也没什么大碍。为了多挣钱,劳累一天的小王打起精神,发动车子,晚上十点从吐鲁番出发了。
吐鲁番和哈密都是新疆东部的重镇,很早就修了柏油马路,所以路况很好,小王在车上心情也不错,这一趟货发出去,利润还是蛮大的,所以辛苦辛苦也是值得的。就这样开了半夜,小王有点困了,为了安全起见,小王准备把车停一边,先眯一会再说。当小王转动方向盘,正要把车靠边停地时候,突然听见砰的一响,车子迅速倾斜,方向也把不住了,小王明白,最不愿发生的事发生了,车胎爆裂了。
小王沮丧地下了车,检查了一下,左前方的车胎不知道碰到什么东西,已经彻底扁了。操,真tm倒霉。小王发泄着。没办法,只能换胎了。小王钻到车底盘下,准备找备胎。然而,底盘下原来放备胎的地方,空空如也。备胎呢?小王这时才想起,上次爆胎小王没有及时补胎,坏胎现在还放在吐鲁番的车库里呢。哎,倒霉的事都碰一块了。现在能做的,只有搭车到沿途最近的城镇买一个新胎,再过来换上了。小王估计了一下走过的路程,现在的地方应该离七角井比较近,在那里有换胎的地方。
于是小王走到路边,准备搭车。现在的时间,是凌晨3点,路上的车子已经不多了,偶尔开过一辆,也对小王的手势熟视无睹。小王搭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搭上。就在小王沮丧到顶点的时候,前面开过来一辆客车,主动停了下来。小王惊喜万分,终于遇见好人了,赶忙走到司机窗前,说明了情况,司机爽快地答应把小王送到七角井去。于是,小王上了这辆客车。
吐鲁番到哈密的交通十分方便,早晚都有客车来往。小王搭的这辆,一定也是开往哈密的夜班车。小王上车后,司机安排他在一个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小王环顾了一下这辆车子,这是一辆很普通的客车,没有铺位,全是座位,由于夜深了,座位上的乘客大都已经睡去,所以车内很安静,而且,有点太安静了,安静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连呼吸声似乎也若有若无。短暂的安静被司机发动车子的声音打破了。小王坐在座位上,不一会,也抵不过睡意,缓缓睡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小王感觉车子颠了一下,把他从睡梦中弄醒。小王揉揉眼睛,车窗外还是漆黑一片,应该是深夜了。小王抬起头,准备伸伸懒腰。其他乘客一定还在睡吧,小王想。就当小王抬起头时,他那睡眼惺忪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这…………
车厢内还是那样的安静,安静到听不见任何声响,但是,景象确有些不同。小王分明看到,自己,正被车厢里所有人,齐刷刷地注视着!小王从小都没有被这么多人注视过,但现在,就在这深夜的车厢里,自己,竟然被这几十双眼睛,看着……。坐前面的乘客转过头来看着小王,坐旁边的乘客侧过头来看着小王,坐后面的乘客更是一动不动盯着小王。车厢内所有的乘客,仿佛都睡醒了,而且,表现得一点睡意也没有,他们统一地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盯着小王看。那几十双眼睛,混着车厢里淡黄的灯光,把小王包围,淹没……。小王一点睡意都没有了,平时被一个人盯着都浑身不自在,别说现在了……。小王慢吞吞地挤出几个字:你们,你们,都看着我干嘛啊……。没有动静,车厢内依然安静,安静到听不见任何声响,那几十双眼睛,男,女,老,幼都有,依然不依不挠盯着小王看,小王脊背发凉,挣着最后一点力气,喊了出来:司机!司机!因为他看到,整个车里,只有司机还专心开着车。没有盯小王看。这时,司机就犹如小王的救命稻草,因为只有司机,是正常的!司机好像听到了小王在喊,慢不经心地转过头去:怎么了?小同志?小王正要说话,突然又被震到了,只见那司机,依然在开着车,身子依然是对着方向盘,但他的头,头,转过一百八十度,也在看着小王,“怎么了?小同志?”司机重复着,一边开车,一边重复着,一边盯着小王。小王差点晕倒,这车,太可怕了!小王想也没想,本能地跳出座位,朝车门奔去。走到车门前,小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嘴里蹦出了这么几个词:师傅,停车,我要,要上厕所……。司机的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归位”了,什么也没说,就踩了刹车,把门打开。小王什么也不顾,撒了腿就往外跑,一直跑,不停跑,跑到客车连影子都看不到的地方。惊魂未定的小王倒在路边的碎石堆里,长长舒了口气。小王在公路边呆了一夜,没再敢搭车,到了天亮的时候,他才搭了一辆货车,拉到七角井,买了胎,又回来换上。折腾了大半天。这桩生意,当然也就泡汤了。当那天晚上小王疲惫地把货拉到哈密时,收货的人早就收了别人的货走了。
这就是小王的故事。小王在完他的遭遇后,意味深长地说,也许在你最不注意的时候,就有一双双眼睛在偷偷地看着你,小心这些眼睛!
故事二十九:废弃的山路
我在前文给大家讲过,新疆并不只有沙漠和戈壁的,在沿天山一带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林区。形成了一个个草场和林场。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天山南麓的一个普通的林场里。
这个林场(名字就不说了,以免对号入座)与我还有些渊源。我的外祖母当年在口里,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太穷困了,就跟着我的外祖父来到了xj。当年我母亲也还小。他们运气很好,刚来xj,就进入了犹如世外桃源的这个林场。当时这个林场与外界的联系还很少。只有一条小路通到外面。每年冬天大雪封山,这里就彻底与外面失去联系。林场里最初是蒙古人在居住,后来汉族人迁入越来越多,渐渐就成了汉族人的天下。尤其是那段贫苦的日子,由于林场里物资丰富,有羊有牛,还可以采蘑菇和雪莲,那里的居民生活得倒非常不错。后来通往外面的那条小路逐渐拓宽,林场又大力发展伐木业,把木头运到山外,居民的生活越加富裕。我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到林场外的城镇工作了。但是每隔几年我都会去那里玩耍,对那里感情也很深。
这个故事就是我最近一次去那里时,听一个林场里运木头的老卡车司机讲的。那个故事发生在1980年,是一个轰动全场的大事,那时外祖母一家已经搬了出来,所以我没有听说。我很庆幸没有听说,否则一定会在当时尚且在童年的我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山外的城市也在纷纷搞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特别大。那段时间,林场的伐木业非常兴盛,不封山的日子里,每天都会有十几辆大卡车装满了木材从山里的各个伐木点开到林场里,再运出去。当时山里的伐木点都离场部很远,每天一大早,司机就得开车进山,往往到了晚上八九点才能回来。那年夏天,有一个叫小孙的司机像往常一样随着其他几个司机一起清晨开车进山。他们各管一片伐木点,一个伐木点一辆车。早上空车过去,晚上拉着木头回来。还有一辆专门拉伐木工人。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晚上,卡车陆续回来了,唯独只有小孙的车没有回来。同去的司机认为小孙可能开得慢,再等等吧。没成想等到晚上十一点半,小孙的车子还是没有回来。车队长老王觉得蹊跷,早上明明和小孙一起进的山,小孙那片的伐木工人也亲手在小孙车上装的货,怎么连那一片的工人都回来了他还没有呢?难道在回来的途中出了什么状况?于是老王和另外一个司机老周一起开车连夜进山,顺着那片伐木区的山路找。当时林场里的人也没怎么在意,肯定是小孙的车抛锚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