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密码第二季。
英华殿还是老样子,破败、荒凉、杂草丛生,可以预见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会保持这样,因为重修英华殿的计划还没排上日程,以后几年甚至十几年她都会保持这种荒凉。
站在殿前的菩提树下,最直观的感受还是荒凉,杂草与破瓦共生,小虫与鸟雀齐鸣。很多野草都开始结子,空气中弥撒着一股草籽的土味和清香。有一股乡土的野性。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故宫,世界上最大、最华丽、最受人瞩目的宫殿。
我还惦记着生活在这里的三只小狐狸,它们应该又长大了些吧。我经常会买一些零食带到英华殿。放下就走,给小狐狸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说真的,我不想跟它们有什么过多交集,也不想因提供食物而让它们有什么感恩。它们有自己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大家本来就是两个不同圈子的生物。
再去看的时候,食物都会光光,这是我想要的结果,至少证明他们还在,很平安。有一次天很早,我来到英华殿放食物的地点,一只小刺猬赫然在啃食拨开包装的火腿。我一阵泄气,原来吃大餐的动物不止三只小狐狸啊…
我依旧在外西路的彩钢房里住着,虽然条件简陋,但是省去了房租,给我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很多个夜晚,当我辗转难眠的时候,扭头看向窗外,有时候会看见一对幽幽的荧光挂在窗户上。是它,它又来了。偶尔还会冲我眨几下眼。
我没有恐惧,也没有兴奋,就那么平淡地和对方对望。一直到酣然入睡。人和动物就这么相处着,很和谐。
王册请假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回来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跟我刚见到他时一模一样,他彻底恢复了。不过有很多事情他好像都不记得了,大脑里有了一段记忆的空白。
我懒得跟他解释,小季也懒得跟他解释。其实我们是在回避,真不知道怎么跟王册开口。干脆闭口不谈。忘掉也好,省的心里有包袱。
老胡,就是我们那位胡所长,回美国休假了。老头子有半年多没见过老婆了,要说不想那是骗人。老头子要回去一个来月,这段时间我们自行活动。老头子临走给王册留了一封信。见信之后王册开始研究大佛堂上发现的怪瓦。
我这才想起来,大佛堂在重修的时候发现了几块非常奇怪的瓦。按紫禁城的规矩,每一个宫殿所用的瓦都是特制的,有御窑厂专供,背面刻着某某宫殿专用的字样。但是大佛堂上却发现了几块非常奇怪的瓦,有几块刻着“三五作造”,有几块刻着“五作造”和“五作成造”,更诡异的是还有一块刻着“万年吉地陵墓专用”,按理说那是陵墓用瓦,怎么会跑到故宫里来?
里面肯定有名堂。老胡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临出门特意交代王册抓紧调查。
王册领到任务之后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天天往大佛堂跑。对工作的认真劲儿非常值得肯定。
我反倒无所事事,老胡只交代给了王册任务,我啥事没有。以王册的脾气,断断不会让我搀和,他的确忘了很多事,但是对我的反感却是义无反顾。得,我还是消停点吧。
无所事事的日子很惬意,也很无聊。我几乎天天在故宫里闲逛,消磨无聊的时光。
和我同样无所事事的还有小季,季天蓝小同学。她也没有被老胡分配任务,偏偏这丫头是一个好动的主儿,闲不住。王册倒是邀请过她一起去研究怪瓦,而且还不止一次邀请。不过都被小季拒绝了,她对王册的印象已跌到了谷底,宁可在故宫里闲逛也不去。
这样一来这丫头反倒天天缠着我,我逛故宫的同时还得带着她。
那天天上飘着小雨,整个紫禁城淹没在一片雨雾中。其实小雨已经飘了两天了,今天还没有放晴的迹象。秋天的雨就是这样,不大,却很缠绵,不要说三两天,就是下一个礼拜也不稀罕。
我和小季躲在故宫的东北角避雨。这地方紧挨着乐寿堂,后面就是颐和轩、景祺阁。这地方有一个珍宝馆,里面陈列着一些故宫的珍玩供游人参观。不过进入珍宝馆是要另收费的,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是不去那里的,不过去的人也不少。名气很大的珍妃井就在景琪阁西北角的位置。
雨不知不觉变大了,淅淅沥沥、密密麻麻,眼前是一条深深的巷子,雨大,没有一个游客,都找地方避雨了。
东二长街,故宫里最长、最深的一条巷子,从九龙壁一直延伸到东长房。雨幕中根本望不见尽头儿。
尽管躲在屋檐下淋不着,飘散的雨滴还是打湿了大片的衣衫。我穿的衣服不多,此时竟然感觉有点冷。身旁的小季却毫不在乎,一直叽叽喳喳说个没完,看样子很兴奋。今年夏天的天气特别反常,整个夏天没下几场雨,酷热难耐,据说是一个叫“厄尔尼诺”的家伙搞的鬼。下雨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期盼和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