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先生站起身来,轻轻跺了两下脚,然后开始不安地慢慢走了起来;范可低下了脑袋,手指轻敲石壁,似乎是在沉思;痞子何愣住了,一动不动;笑笑继续保持着微笑,仿佛什么都没听见一般;龙兄抓着玉伽怀里婴儿的小手,一摆一摆;灵东点起一支烟,深深抽了一口;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初夏眼睛精光一闪,拍手笑道:“这才是关键点。”
我心里纳罕,什么关键点?难道我们不是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么?
灵东吐出了一片白烟,说道:“皇权有了,神权呢?”
“什么意思?”我问。
初夏说:“和传国玉玺一样。”
我更纳闷了,“传国玉玺?那不是秦始皇时才做出来的么?况且早都丢了。”
民间关于传国玉玺的传说很多,爱好研究这东西的人也不少,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的印玺。相传祖龙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根据史书记载,这玩意是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着李斯用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做权利的最重要象征。
据说,传国玉玺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它的传奇也要从这块和氏璧说起。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工前来辨识,恰好这宝玉属深藏不露的类型。不识货的玉工说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玉工们又一次冤枉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右脚被砍去。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来由后,也见卞和这倒霉蛋儿实在没脚可坎了,便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果然雕琢出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和氏璧诞生后,发生了接二连三的故事。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立大功,得赏和氏璧,和氏璧由此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昭阳出游赤山水潭,在潭畔高楼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当时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一丈多大,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众人觉得稀奇,都到水边看鱼,回到房间却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他严刑拷打,导致其背楚入魏,成为楚国死敌。
昭阳在楚国势力很大,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偷盗者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多年后,和氏璧又乍然现身赵国都城邯郸。后来秦昭襄王知道了,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小学课本上“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和氏璧的曲折命运似乎也预示着传国玉玺注定一生多舛。秦始皇用它制造了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秦朝二世而亡,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程,并最终湮没无闻,成为一大历史谜团。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这个女人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感觉被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他的尸身上,乱军抢到后将其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洛阳的东汉宫廷则负责保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玉玺几经辗转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了“五胡乱华”时代,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传国玉玺也开始了最为剧烈的颠沛流离。
在这个阶段,称王称霸的人很多,但玉玺只有一个,于是很多豪强枭雄自己私刻玉玺。比如东晋朝廷南逃后,就自刻了一个玉玺;此外还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玺、姚秦的玉玺等等。他们私造玉玺的“创意”得到了后世许多乱臣贼子和枭雄豪强的欢迎和效仿。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隋朝没收了。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曾遍寻传国玉玺而不着,便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聊作安慰。这两方印玺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权的象征。不过,宋朝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发现传国玉玺的希望,在宋朝有许多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遗嘱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铁穆耳在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一枚,说是秦朝相传的国玺,但这个玉玺没有被其他人看过,可信性可想而知。
朱元璋也打过玉玺的主意,他曾派遣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蒙古的元朝残余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总的来说,明清两代,虽然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附会仿造的赝品。这一时期的人们包括皇帝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大为改变,不像之前朝代那样看重了。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追索镶金的传国玉玺,的确没有找到。至此,人们相信,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经被慢慢的历史黄沙所湮没了。
这段故事我打小就知道,想了想说道:“传国玉玺是材质奇特的和氏璧造出来的,万年不坏。虽然现在是找不到了,但它一定正静静埋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等着有缘人重新捧着它面世。就跟孙猴子等唐僧似的。”
灵东一笑,说:“那玩意就算是钻石造的,对皇帝来说能值得几两银子?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另一层意思。有了它再坐上皇位,不仅倍儿有面子,而且相当于昭告天下:我的皇位是天授正统的,别人想篡位就是与天为敌。”
我呐呐点头:“倒也没错。”却似乎又想到另一层关系,还没待捋清思绪,卓先生便道:“方兄弟,老洋的意思是说,颛顼大帝似乎也在寻找一个和‘传国玉玺’一样的东西。”
我脑中轰然炸响,没错,就是这一层关系,黄帝位他是承袭了,可当时天下能人辈出,少昊、帝喾等人都和颛顼是一个时代的,又是近亲,他如何确保帝位稳固,有个‘传国玉玺’是再好不过了,可那时的‘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呢?我这一路走来,蚩尤、九黎、黄帝、颛顼的如此重重玄机,难道也都是在围绕一个上古‘传国玉玺’在转么?想到此处,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