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人既有属于物质的肉身,又有超离物质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离体,之后就会在地狱使者即鬼差的带领下进入鬼门关,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在人们创造神话传说中认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因而它就能映照出每个人前世今生的模样。
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氏之肠】
根据《山海经》,女娲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
【女娲赞】
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对女娲的祭祀】
王充在《论衡》中引董仲舒的话说,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娲。表明从很早前起,就有了对女娲的祭祀。其原意是因为女娲是古代的女皇,属阴,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阴象,所以祭祀女娲。但后来就由此而逐渐衍生出女娲补天漏的传说。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
从唐肃宗时起,也将女娲作为婚姻之神祭拜。并认为是她创立婚姻的功绩,令她成为国君[32]。
据记载女娲的陵墓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的黄河岸边,秦汉以来受到“祀典”。著名的“风陵渡”因此而得名。王国维校:“《御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
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
位于河北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中皇山上的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之日。
在了解轩辕坟三妖之前,首先要了解轩辕坟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三妖居住在这里,且和宋家庄靠的如此近,都是朝歌城外三十五里处。
轩辕如果说的是人的话,那么在中国典籍里出现,十有八九指的就是黄帝。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宝鸡境内的姜水之岸)并称为中华始祖,故而传说中黄帝死后所葬之地被称作轩辕坟,又称作黄帝墓。
关于轩辕坟的另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上古炎黄大战后,炎帝所属神将肉身虽死,战意不息,黄帝不得不于泰山摆下九天玄都大阵,将此一干神将灵魂收入一方石印之内。带到中原腹地阳气最盛处以三十六根天罡柱封印,中原百姓不明就里,只道是黄帝所修陵寝,便称之为轩辕坟。此后每逢明主在位,宇内升平,天垣澄彻,则此处阳气足以克制坟内孽灵,然每逢暴君在位,海内动荡,天垣黯淡,此处阳气便不足以克制坟内孽灵,便会有妖孽出世,这便是世人所说之“国家将兴,祯祥必现;国家将亡,妖孽必生。”传至商末,此处为一九尾天狐(即后来妲己)所占,坟内遍布妖狐的徒子徒孙,并存有大量妖狐囤积的宝物。 【这种说法来自于《封神榜2》,所以仅供娱乐,嘿嘿。】
说完轩辕坟,说说轩辕坟三妖。
首先说说九尾狐。
九尾狐,古代东亚神话传说中的奇兽。古典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九尾狐出,乃世间将有大乱之象。
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因为狐狸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分物类的方式中正好处于阴与阳之间,人与鬼之间,所以能够沟通阴阳,练成妖术。《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胁敌人、保护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说“食者不蛊”--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又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封神演义》也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源于此。